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

第29章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第29章

小说: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蚩恕T谡庵智樾蜗拢慊岣械叫腋#矣幸恢窒驶畹钠桨哺芯酰词狗浅5南肝ⅰU馄浼淝慷鹊牟钜炜赡芎艽螅右桓龊盟票尘鞍慵负醪炀醪坏降穆愀校接《裙攀ハ退频摹ò⒛洗铩ǎ╝nanda) 一种本体的狂喜。因为你被制约只能去注意有形世界,除了以间接的方式之外,你可能很难觉察到它。比方说,在鉴赏美丽之物、欣赏简单的东西、享受自己独处或是以爱与和善待人的能力之间,是有一个共通点的。这个共通点就是满足、平安、活力的感觉,这就是以上那些经验所需具备的无形背景条件。

  在生活中,当你能欣赏美、善并能辨识出简单之物的优点时,请在你自身中寻找这个经验的发生之处。但是不要用寻找外在事物的方式去寻找它。你没办法盯住它然后说,〃现在我有了〃,或是在心智层面去理解并且以某种方式来定义它。它就像万里无云的天空,是无形的。它是空间,是定静,是本体的甜美,而且是无限地超越这些描述的话语的,这些话语只是指标而已。当能够在内在直接地感受到它时,它就更深刻了。所以,每当你能够欣赏简单之美时一个声音、一个眼神、一个碰触当你能看见事物之美,当你能对其他人感到爱和慈悲时,感受一下内在的那个宽广空间,它就是那个经验的源头和背景。

  历年来,很多诗人和圣人都观察到了那份真实的快乐,我称之为〃本体的喜悦〃。它都是在一些很简单,而且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的事物之中找到的。大多数的人都是忙碌地寻求在自己身上能够发生一些重要的事件,但也因此而不断地错失那些看起来不重要,却可能是相当重要的事物。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一个不寻常的深层定静中写道:〃对快乐而言,真的不需要太多!……其实,就是那些最不起眼的事,最温和的事,最轻柔的事:蜥蜴发出的沙沙声,一回呼吸,一次眨眼,目光的一瞥,小小的东西成就最大的快乐。保持定静吧!〃

  为什么最小的事情会成就最大的快乐呢?因为真的快乐不是由事物或事件所引发的,即使刚开始看起来好像是这样。那个事物或事件是如此地微细,如此没有威胁性,所以只在你的意识中占了小小一部分,而剩下的就是内在空间,那个没有受到有形世界影响的意识本身。内在空间意识与你的真正本质是别无二致的。换句话说,这些微小东西的外相为内在空间留出了空间。而真正的快乐,也就是本体的喜悦,是从内在空间,也就是那个未受制约的意识本身散发出来的。想要觉察到微小的、安静的事物,你必须要有个静默的内在,高度的全神贯注是必要的。保持定静,看,听,保持临在。

  还有一个找出内在空间的方法:对有意识保持觉知(bee conscious of being conscious)。说或是想:〃我本是(I am)〃,而不加上任何东西。对那个随〃本我〃而来的定静保持觉知。感受你的临在,那个赤裸的,原始的,未遮掩的存在本体(beingness)。它不会受到年幼或年长,富有或贫穷,好或坏,或任何其他特质的影响。它是那个孕育所有万物、所有生命形式的广大源头。

  你能听到山涧之声吗  183

  有个禅师和他的一名弟子正静默地走在一条山路上。到了一株古老的松树下,他们坐下来吃了一些简单的米饭和蔬菜。饭后,这名弟子,一名尚未掌握禅意之秘关键的年轻和尚,打破了沉寂而问禅师:〃师父,我如何进入禅呢?〃

  当然,他是在问,如何进入意识的状态就是所谓的禅。

  禅师保持沉默。这名弟子焦急地等待着答案。五分钟过去了,他正要张口再问的时候,师父突然开口了:〃你听到山间的溪流声了吗?〃

  这名弟子根本不知道有山间溪流,他太忙碌于思考禅的意义了。现在,当他开始去聆听这个声音的时候,他嘈杂的脑子终于安静下来。起先,他还是听不到什么。然后,他的思想沉寂了,一个更高的警觉状态出现,突然他真的听到了远方一个很小的溪流发出了几乎听不见的呢喃声。

  〃是的,我现在可以听到了。〃他说。

  禅师举起了他的手指,眼睛流露出既严肃又温柔的神采,说:〃从那里进入禅。〃

  这名弟子瞠目结舌。这是他的第一次〃顿悟〃(satori),一瞬之间的开悟。他终于知道,禅就是〃不知其知〃!(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是什么!)

  他们继续静默的旅程。这名弟子对于他周围景物的鲜活感到极其讶异。他感觉好像是第一次经历到这些事物一样。然后,逐渐地,他的思想又开始了。那个警觉的定静又被他心智的噪音遮盖住了,没多久,他又有一个问题:〃师父,〃他问,〃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告诉你我无法听到那个山间小溪的话,你会说什么?〃禅师停下来,看着他,举起手指说:〃从那里进入禅!〃

  正确的行动  184

  小我总会问:〃怎么样可以让情境满足我的需要,或是如何找到那些可以满足我需要的情境呢?〃

  临在是一个内在无限宽广的状态。当你临在的时候,你问:我如何回应当下这个情境的需要?事实上,连这个问题都不需要问。你很定静、警觉,并且对当下如是(what

  is)完全地开放。这样就为这个情境,注入了一个新的向度:空间。然后你观看和聆听。如此你就与这个情境合一了。所以,不是产生一个反应来对抗这个情境,而是与它融合,然后解决之道就从这个情境本身中升起。实际上,观看和聆听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那个警觉定静的本身。这样一来,如果可能或需要采取行动的话,你就会采取行动,或者说:正确的行动会经由你而发生。所谓正确的行动是指:对整体而言是正确的。当行动完成了以后,那份警觉和宽广的定静还是存在。没有人会以胜利者的姿态高举双手叫道:〃耶!〃也没有人会说:〃瞧,那是我做的!〃

  所有的创意都来自内在的广大空间。一旦创造发生了,进入了物质形相之中,你要小心不要让那个〃我〃或〃我的〃的概念又升起。如果你居功于你的成就,小我又回来了,而那个广大空间就会被遮盖了。

  认知(perceiving)但不评断(naming)  185

  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周遭的世界只是有个模糊的了解,尤其是当周边环境对他们来说很熟悉的时候。他们脑袋里的声音夺走了大部分的注意力。很多人觉得,当他们旅行和探访不熟悉的地方或是国外时,会比较有活力,因为那时他们的感官觉受力,也就是经验事物的能力,比思考占有更多的意识。他们会变得比较临在。但有一些人,即使在那种情况下,还是完全被他们脑袋里的声音所占据。他们的认知和经验被当下立即的评断给扭曲了。他们其实哪里都没有去,只是他们的身体在旅行而已,他们还是在自己的老地方:脑袋里。

  其实这是大多数人的情况:一旦我们认知到了一些事物,我们就立刻让小我(虚假的自我)来予以评断、阐释,和其他事物比较,决定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它,称它为好或坏。这些人是被囚禁在念相和物体意识之中。

  除非强迫性和无意识的评断习惯能够停止,或至少能觉察到它并且在它发生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否则你在灵性上就无法觉醒。我们的小我就是经由不停地评断的过程而得以续存,成为那个不受观测的心智。当它停下来,甚至只是当你觉知到它时,你就有了内在空间,而不会被心智占据。

  就近选择一件物品一支笔、一张椅子、一个茶杯、一株植物,然后用视觉探索它,也就是说,带着极大的兴趣,几乎是好奇地看着它。避免选择一些有强烈个人色彩而容易回想起过去的东西,像什么地方买的,谁给的等等。也避免任何有文字的东西,像书或是瓶子,因为它们可能会激发一些思想。不要紧张,放松但保持警觉,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件物品上,注意它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思想升起了,不要陷入其中。你要注意的不是那些思想,而是在感知的这个动作。你能把思考带到感知之外吗?你是否能够看着它,而脑袋里不会出现批评、下结论、比较或试着理解的声音?过了几分钟以后,让目光在四周环视一下,那警觉的注意力会照亮你眼光所及的每一件东西。

  接下来,试着聆听现场所有的声音。用前面看着四周的方式来聆听。很多声音也许是自然的水、风、鸟,而有一些声音可能是人为的。有的声音也许很悦耳,有些不是。然而,不要去分辨好坏。允许每一个声音如是存在,不要阐释它们。在这里,同样的,放松而警觉的注意力是关键。

  当用这种方式看和听时,你可能会觉察到一个细微而且一开始根本注意不到的平静感。有些人感觉到它像是在背景中的一种定静。有些人称之为平安。当意识不是全面地被思想所占据时,有一部分的意识就可以维持它无形无相的、不受制约的、原始状态。这就是内在空间。

  谁是经验者  187

  你所能看到、听到、尝到、碰触到和闻到的东西,当然,都是感官的客体(objects)。它们是你所经验到的。但谁是那个主体(subject),那个经验者呢?比如,你现在说:〃嗯,当然,我是陈淑贞,一个资深的会计师,45岁,离婚,有两个孩子,中国人,我就是那个主体,那个经验者。〃其实你错了。陈淑贞,和其他所有与陈淑贞这个心理概念认同的事物,都是经验的客体,不是那个经验的主体。

  每一个经验都有三种可能的成分:感官觉受、思想或心理的意象(images),还有情绪。陈淑贞,资深会计师,45岁,两个孩子的母亲,离过婚,中国人,这些都是思想,所以它们是你在思考这些想法的时候,所经验到的一部分。这些和其他你可以谈论或是想到的关于自己的事情,都是客体,不是主体。它们是你的经验,不是经验者。关于你是谁,你还可以加上另外一千个定义(想法),这样做当然会增加你自己经验的复杂性(还有充实你的心理咨询师的荷包)。但是,这样还是找不到主体就是在所有经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那个经验者。没有他的话,根本就没有经验可言。

  所以到底谁是经验者呢?当然是你。那你又是谁呢?意识。那么意识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回答。一旦你回答了它,你就歪曲它了,使它成为另外一个客体。意识,传统的说法是心灵(spirit),是无法用一般文字来理解的,而试着去寻找它也是徒劳无功。

  所有的知晓(knowing)都是在二元对立的范畴内,受限于主体和客体,知晓者和被知者。那个主体,我,一个知晓者,没有它的话,任何事物都无法被知晓、被觉察、被思考或被感觉到,所以它一定是要维持一个永远无法被知晓的状态。这是因为那个〃我〃是没有形相的。只有形相才能被知晓,然而,没有那个无形的向度的话,这个有形的世界就无由存在。它是这个世界生灭于其中的光明空间。那个空间就是我本是的那个生命,它是无时间性的。〃我本是〃是无时间性的,永恒的。在那个空间里发生的事,都是相对而短暂的:乐与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