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谋略与技巧-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馆借了一本什么书等等。当然,表露的深浅度是一个弹性的量,只有凭自己的感觉去掌握,表露的深浅度是否合适这也要依据特定的表露对象和场合而定。
4。时间的选择自我表露与交往时间有一个函数关系,一般地说,刚刚相遇时,自我表露多一些,到了交往一段时间后,则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表露相对减少了,到度过这一“假疲劳阶段”则又会表露增多。
朱迪·皮尔逊在《如何交际》一书中生动地写道:“与人初次邂逅中表露自己是相当有趣的。人们愿意向陌生人表露自己,这也许是因为对方不知道你的名字和身份,也没法向你的熟人泄露你的话。在飞机上旅游的自我表露机会显然更多。”接着本书的作者引用了一位叫爱琳·古德曼的社论撰写人“三万五千英尺高度上的坦白”:“大多数人都有暴露灵魂和自卫的冲动,这两种冲动在三万五千英尺的高度上碰在一起了。奇妙的情景便发生了,人们因为互不知姓名而亲切,因为不怕泄密而吐露。这种交谈直到大家在行李房各自取走行李分手为止。在飞机上,人们常常会组织起这种临时的‘会议’”。这都说明表露与时间性甚或空间性的密切关系,善于交际的人是常常有效地利用了这一规律的。
5。表露的对象有自我表露者,就有接受表露的人,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你的表露的接受人,但可能却不一定是合适的接受人。比如,女孩子到了青春期,总有许多难言之隐,这些难言之隐的表述、表露一般而言她们是很讲究表露对象的选择的,她可能会对她的母亲、姐姐说,却不会给自己的父亲说,甚至也不会给自己的男友说。再比如,一个失恋的人,他或她的表露对对象的选择是相当严格的,他或她可能仅仅在几个至交知己面前表露,而对其他的一般朋友或同学则缄口不言。
自我表露的对象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
(1)知己、至交好友或自己的亲人。
(2)与你关系一般,但仍在继续发展的,或者因某种特殊的环境而使其成为你的合适的表露对象。
(3)刚刚熟悉的人。
(4)素不相识的人一般来说,后两者往往都不太可能成为一个人的合适的表露对象。
自我表露对于人际关系是必要的,对于一个人而言也是必要的,正因为必要,所以它对于建立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形象以及促进对别人的了解从而丰富我们的人际关系则显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与认可自我表露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思想的整理与系统陈述,原来不成体系的问题在你向别人表露时逐渐明晰起来,在这明晰化的过程中,你也就更清楚地看见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表露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自我分析、自我发现的过程,通过解剖自己而把握住自己,也即对自己认可。一般说,积极与消极的自我表露都有助于自我认可,积极的表露增强自己的乐观与自信,消极的表露抒发了自己的愤懑,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在自己坦率的表露中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从而在自己心中产生一种促使自己校正的冲动或动力。
2。加深对别人的了解别人三缄其口、一言不发,我们难道可以了解他吗?所以,我们了解别人常常得要通过别人的自我表露,别人的自我表露越多,我们对他或她的了解也就越多或越深,我们对他或她了解越多越深我们也就更容易和他或她做朋友甚至引为知己。
3。加深人际关系敞开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同时,也只有别人敞开自己,我们才可能了解他。他心中的欢喜、忧愁、成功、失败,他不向我们表露我们能很好地了解他吗?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并向纵深发展,主要的就是建立在自我表露从而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我向他人表露我自己,别人从而知道并了解了我的经历、个性、家庭、教育背景,如果在这时对方却只言不出,拒我于千里之外,这样还可以继续交往吗?交往就在于两颗心互相敞开,互相照亮,只有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才可能朝健康的方向前进。西德尼·儒拉德说得好:
“一个自我疏远的人,不懂得真正和充分地表露自己,从来不会去爱别人或被别人爱。。。深刻的爱是建立在对对方的了解之上的。。我怎么会去爱一个我不了解的人?不了解我的人又怎么会爱我?”
自我表露并不是像疯子那样随意地说,所以自我表露也就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小事,不是小事,就意味这里边有文章可做,有技巧可说,那么,自我表露有些什么样的技巧呢?
一般地说,自我表露的技巧分为言语技巧与非言语技巧。
1。自我表露的言语技巧(1)使用“我”来叙述。既然自我表露是属于个体性的行为,很显然,“我”这个词汇的介入并被高频率地使用就是很必然的事。常见的方式是,“我认为。。”、“我感受。。”、“我想。。”、“我体会。。”。“我”
字在前标明的是后边的省略号中的内容都是经过自己考虑与筛选的,是出自自己内心的真实看法、感受、向往、希求。
(2)使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模糊的语言传达的信息也是模糊的,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标明一个人自我表露的程度不够或者失败。在自我表露时,要语言干净利落,传出明确的信息,不能说对某一件事的态度我处于“赞成”与“不赞成”之间之类的无用的废话。
(3)要坦率地叙述。不要故意兜圈子,在使用语言上故意绕过去又绕过来。比如,“我本打算把这件事告诉给你,但是又不好说”之类的话就是不够坦率的表述,即使你果真叙述了,别人都还会给你的叙述打上一些折扣。
(4)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思想。不完整的表述就意味着逃避表露,同时也不会给别人提供什么像样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标志自我表露的失败。比如,你不能这样去表述一个关于对待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态度:“中学生的早恋,(停顿)”、“就像这样”。句子既不完整,语意态度也不见踪影。
2。自我表露的非言语技巧(1)利用丰富的面部表情。面部虽小,表情肌却相当发达,它虽不能言,却可传达丰富的信息给对方。
(2)保持眼光的正面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内心世界的许多感受和体验都可通过眼睛直接传达给对方。同时,与人谈话,眼光避开一则意味自己的谨慎,二则意味不尊重对(3)利用恰当的姿势。所谓“恰当”指的是得体,有利于自我表露。如侧身对着对方或远离他人而坐就给人一种拒绝自我表露的印象,这也同时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4)利用身体的适当接触。这几乎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含义都包含在了这适当的接触之中。比如,拍拍肩膀等等。
(5)利用手势和动作。动作和手势如运用得好,也可以起很好的辅助性作用,初中课本中学的《挥手之间》中毛主席临上飞机前的那一挥,表达的就是一种伟人的自信。
(6)靠近对方的位置或维持原状。“靠近”表示更亲近了,有更多愿意谈的东西要表露给对方听,维持原状只不过程度没有这么深罢了。
语言性技巧与非语言性技巧常常是不能分开的,二者合而为一,发挥整体性的作用,交际者需要对二者都能驾轻就熟地协调运用,才可取得最佳的效果。
总之,分享自我是一个手段,它通过自我表露而达到让别人了解自己或达到相互了解,其中所充满的技术性细节非常具有灵活性和现场性,不可重复,行为者在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时应有一种变通的才干,切忌生搬硬套,机械运用。
七、确认他人“他人”指的是交际的对方,“确认”则指的是确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承认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当然,确认一个人并不是指的我们对一个人全面肯定,完全同意他的一切观点和看法、感受,而仅仅是指我们在有差别中与他保持一种理解、尊重关系。
要确认他人,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积极倾听与同感理解。这两个方面又包含若干的技术性细节。
1。积极倾听人从呱呱坠地起就能听外界的声响,但是却未必能理解这些声音的含义,长大以后,由于文化的熏陶,我们才能够在高水平上听大自然和人生世界中的各种声音。比如,音乐家的耳朵能从山涧的泉水流动声中找到音乐的素材,社会学家能从大杂院的各种吵闹声中寻找到社会学方面的实证材料。
但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听”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听”,而是交际行为中的“听”。
交际行为中的“听”有些什么具体的规定性和技术性呢?
(1)“听”不等于“听见”。“听见”仅表示我们的耳朵接受到了某种声波,它是一个物理事实。而“听”则不同,“听”不仅“听见”了,而且理解了。也就是说,“听”不仅是一个物理事实或活动,而且是一个心理事实或活动,其中包含有理性的理解,情感的体验等心理。
(2)听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听的积极性又称“积极听”,正因为是积极的,所以其听有很强的目的性,或者想获得信息、知识,或者想获得解决某种问题的思路,或者想分享乐趣等。积极听的过程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听者不仅要听对方眼前说的话,而且还要通过回忆、联想把它与在此之前所说的话联系起来,以对对方的活作整体的把握与理解,这既是一个心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生理的过程。大家都有同感,认真地听老师讲,一节课下来,也许我们比老师还要累呢?
听的消极性又称“消极听”,是一种漫不经心的听的方法,这一般在交际中是忌讳的,但这种听的方式可以用于个人的消闲或娱乐。
积极听的障碍有以下几点:
a。注意力集中的自己身上。交谈中注意力本应集中在对方身上,如集中在自己身上则造成混乱。导致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有几个最基本的原因。
首先是抵触情绪。别人讲的内容与自己的观点迥异,于是乎一听则在自己的心里想着如何组织有效地反击对方,注意力自动地就偏离对方而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其次是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体性太强,一切问题都以自己为活动或谈论的中心。再者是优越感,老师认为比学生优越,博士认为自己比本科生优越,有了这种优越感,就对对方的谈话不以为然,从而注意力偏离对方。
b。对对方有成见。这指的是一些心理惯性左右了我们。我们生活在世俗的世界中,注重人的身份和地位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有时却先人为主,一听是某某权威讲则非常认真,一听是某讲师讲则漫不经心。或者有时因为对方衣着过于简朴,声音又太小,读音又不准从而放弃了听。
C。环境的干扰。环境过于花哨,对人的刺激太强,使人的注意力转移。
学校教室的布置大家都知道一般比较简洁,就是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而不至于分心去看武侠小说。
d。信息本身的障碍。听课时,老师突然说了一句我们听不懂的话,老师也不管仍继续讲,结果我们在那里揣摩那句不懂的话而对老师后边讲的内容忽视了。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