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9-本草思辨录 >

第13章

029-本草思辨录-第13章

小说: 029-本草思辨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菖蒲用以开心孔发音声甚效,然须审定病之宜辛温者。王孟英昌阳泻心汤,以菖蒲偶竹 
茹枇杷叶等味亦妙。内用仲圣泻心汤三物而以菖蒲代生姜,盖义各有当也。 

卷二
水萍
内容:水萍浮于水面,而味辛气寒,能发皮肤中湿热之邪汗,故本经主暴热身痒。伤寒论云∶ 
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其身痒为有风寒之邪,宜以麻桂取微汗。此则湿热不汗出而痒,故水 
萍主之。水萍亦汗药也,而与麻桂有霄壤之殊。丹溪谓发汗胜于麻黄,不加分别。后遂有视 
水萍为峻剂而不敢用者矣。 
本经以下水气,止消渴,两许水萍。盖以其状外帖水面,内含血络,水不能濡,则水气 
自下 
本经未尝言风,而后世以风药推之。要知其所治为风热之风,非风寒之风。如古今录验 
以水萍与牛蒡子薄荷治风热瘾疹,则药病相当矣。 

卷二
石斛
内容:石斛为肾药、为肺药、为脾药、为肠胃药,诸家论说纷如,而咸未亲切,兼有疏漏。兹 
节采诸说,补其不足。仍即本经别录之旨,以疏通而证明之。石斛借水石而生,若石挹水以 
溉斛,斛因石以吸水。石属金,内应乎肺,气平亦入肺,水则内应乎肾,其为引肾阴以供肺, 
肺得之而通调下降无惑矣。斛之生不资纤土,而味甘淡则得中土之正,色黄又主五金之贵, 
合乎胃为戊土而属阳明燥金,与肺皆职司下行,故其为用,每以肺胃相连而着。惟既禀土德, 
何能于脾无与,肺胃与大肠皆一气直下,又何能于大肠无与。此石斛入肾入肺入胃而兼入脾 
入大肠之所以然也。石斛得金水之专精,本经强阴二字,足赅全量。所谓阴者,非寒亦非温 
,用于温而温者寒,用于寒而寒者温。别录逐皮肤邪热痱气,是温者寒也。疗脚膝疼冷痹弱 
,是寒者温也。要不出本经除痹补虚两端。痹何以除,运清虚之气,而使肾阴上济,肺阴下 
输也。虚何以补,布粘腻之汁,而使撼者遂定,豁者遂弥也。是故肺胃得之则下气平气,脾 
得之则长肌肉,肠得之则浓肠,肾得之则益精,大凡证之恰合夫斛者,必两收除痹补虚之益 
。若专以之除痹,专以之补虚,则当弃短取长,而制剂之有道可矣。 
寇宗 曰∶治胃中虚热有功。雷 曰∶涩丈夫元气。玩此二说,则知有实热与当利小便 
者,皆不得用。粗工以内伤外感,悉可倚仗,摇笔辄至。不知施于内伤而误,其失只在寡效; 
施 

卷二
骨碎补
内容:骨碎补,开宝主破血、止血、补伤折。其所破之血,乃伤折之瘀血;所止之血,乃伤折 
之好 
伤在皮肤曰伤破,在筋脉曰伤断,在骨曰伤折。骨碎补寄生树上或石上,多在背阴处, 
其根有黄赤毛,所抽之叶,则有青绿黄白赤紫各点,宛似效力于骨碎之处而调其血脉。又寸 
寸折之,寸寸皆生。处处折之,处处有汁。气味苦温,故能入肾坚肾补伤折。且无花无实, 
力专而不分也。 
李氏谓以骨碎补研末入猪肾中煨熟空心食,治久泄顿住。其补肾之功,自不可没。则他 
方书 

卷二
胡麻
内容:胡麻味甘臭香,合乎土德,且结角上耸,饱含脂液而不俯,又与脾职之上升无异。故主 
伤中 
、虚羸、填髓脑,补中而亦补上。功在增液,则润肌肤、泽骨节、乌须发、益乳汁,皆效有 
必至。陈士良云∶初食利大小肠,久食即否。可知其力能下及而性复上注矣。 

卷二
大麻仁
内容:仲圣麻仁丸证,是脾受胃强之累而约而不舒,于是脾不散精于肺,肺之降令亦失,肺与 
脾胃俱困而便何能下。麻仁甘平滑利,柔中有刚,能入脾滋其阴津,化其燥气。但脾至于约, 
其中之坚结可知。麻仁能扩之不能破之,芍药乃脾家破血中之气药,合施之而脾其庶几不约 
矣乎。夫脾约由于胃强,治脾焉得不兼治胃,胃不独降,有资于肺,肺亦焉得罔顾,故又佐 
以大黄枳朴攻胃,杏仁抑肺。病由胃生而以脾约标名者,以此为太阳阳明非正阳阳明也。兼 
太阳故小便数,小便数故大便难。治法以起脾阴化燥气为主,燥气除而太阳不治自愈,故麻 
仁为要药。治阳明府病非承气不可,故取小承气之大黄枳朴而复减少其数也。 
复脉汤用之,则佐姜桂以通阳,佐胶地麦冬以益阴,与后世取汁煮粥以治风治淋,总取 
乎润燥抉壅,柔中有刚也。 

卷二
粳米
内容:稼穑作甘,为土之正味。不似他物之甘,独有所偏。粳米平调五脏,补益中气,有时 
委顿乏力,一饭之后,便舒适异常,真有人参不逮者,可以想其功能矣。 
粳米得金水之气多,于益气之中兼能养阴,故补剂寒剂,无不可赞助成功。 
谷为人生至宝,而霍乱痧胀,与夫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之证,周时内咽米饮一口,即不 
可救。盖暑湿秽恶之邪,充斥隧络,而米饮入胃输脾归肺,又适以恢张之,使无一隙之余, 
所以告危如是之速。 

卷二
薏苡仁
内容:李濒湖云∶薏苡仁属土,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刘氏驳之,则云∶胃为五脏六腑之 
海,其清气上注于肺,所以能注于肺者,实由于脾。脾气合于肾以至肺,肺气合于心以归肾, 
此三阴之气,谓之元气,即中气也。然若胃阳虚,则脾之地气不升于天,势必湿盛化热凑于 
胃脘之阳以伤气。胃阳亢,则肺之天气不降于地,亦必热盛化湿,还迫于脾脏之阴以伤血。 
伤气者肺受之,为胸痹偏缓;甚或肺阴大损,为肺痿肺痈;更因伤气而病乎藏血之肝,为筋 
急拘挛。伤血者脾受之,为肠胃不利,甚或脾气大虚,为水肿为久风湿痹,且移患于下部为 
疝。凡此皆胃气之病于上下者也。薏苡生于平泽,气寒味甘,水土合德,乃实结于盛夏,则 
润下之气,还就炎上;而采实在于秋末,则热浮之气,又归凉降。有合于胃达地气而不病于 
湿之化热,更合于胃达天气而不病于热之化湿。举前证胥能治之。夫中气不病于湿,即不病 
于热,除湿而即能清热者,非胃之专功而胃第为之枢也。如李氏言,泛泛与燥湿健脾者同论 
,将所谓清热、疗痿、和血、润筋者,归于何地乎。然薏苡为益中气之要药,而其味淡,其 
力缓,如不合群以济,浓集以投,亦不能奏的然之效。又云∶此言筋挛,乃湿热伤血而病于 
筋膜干者。经所谓大筋 短是也。肝脏血而主筋,湿热固血分之病也。按李说固未中肯綮, 
而刘氏张皇幽眇,致多委折。微论脏腑阴阳升降出入,不尽如其言。而即其言复之,实亦有 
自呈其阙者,不能为讳焉。伤气之内,插入更因伤气一句,是以筋急拘挛,为尽属伤气之传 
变。伤血宁无真正血证,而猥以肠胃不利等四项当之。皆意为牵合,无与实理。薏苡能使胃 
阳不虚,胃阳不亢,又能使脾合肾以至肺,肺合心以归肾,宜乎用处至赜,如四物四君子之 
类,何以古方选入者,如晨星之落落!?况云须合群以济,浓集以投,则固知薏苡不能兼揽 
众长,而又何为滥许之乎!?薏苡能使湿不化热,热不化湿,自是除湿而亦清热,乃又云除 
湿而即能清热,岂并薏苡之气寒而亦忘之乎!?即以薏苡为除湿,而又云薏苡润筋,是视薏 
苡与牛膝无二矣。牛膝治筋膜干之四肢拘挛不可屈伸,以其根柔润而中有白汁也。润筋者不 
能除湿,除湿者不能润筋,理固然也。肝藏血而主筋,然筋病不得竟指为血病,此亦不容不 
辨者矣。 
本经一书,原有汉人羼入之句,其精奥处,则字字金玉,决非圣人不作。如薏苡仁主筋 
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数语,真万世矩 。自千金外台以及后相传之佳方,凡 
用薏苡仁者,必兼有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之证,寒挛用为佐使,亦取其能舒筋。古方小续命 
汤注云∶中风、筋急拘挛、语迟、脉弦者加薏苡仁。李氏以加薏苡为扶脾益肝,不知其有舒 
筋之妙可谓愦愦。又薏苡仁丸治胁痛,胁痛非肝病耶。妊妇禁服薏苡,非以其泻肝堕胎耶。 
然则肝之合筋,薏苡安得非肝药。不解金元以来,竟无一人阐及。天门冬主暴风湿痹,薏苡 
仁主久风湿痹。久字固大有义在。盖风湿痹非寒药所宜,风湿久而不解,则寒将化热。如金 
匮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汗出当风久伤取冷是寒,发热日晡所剧是寒化之热,麻黄所以驱寒, 
薏苡所以除热。无热非薏苡责也。凡此所治,悉与本经符合。再以薏苡体之,纲目载马志云∶ 
薏苡取青白色者良。苏颂云∶薏苡结实青白色。雷 云∶薏苡颗小色青味甘。据此,薏苡决 
非纯白。苗发于仲春与色青,得木气为多。实采于九秋与色白,得金气亦多。色青兼白,则 
为金木相媾。味甘而淡,则入胃不入脾。主疏泄者肝,司肃降者肺,胃亦传化下行之腑,是 
肺肝挟金木之威,直走而下,由胃而小肠而膀胱,皆其所顺由之路,且气寒复归于肾,湿何 
能不去。后人以利小便治疝,皆深得此意。刘氏以实结盛夏,为润下之气还就炎上。不知实 
结盛夏,是水不畏火,不畏火则制火。水自就水,奚肯就火。本经下气二字,又包有至理如 
此。 
刘氏以此之筋挛为筋膜干,余既略驳之矣。考刘氏此篇宗 曰一段加注云∶受湿则筋缓, 
然湿即化热,湿合于热则伤血,血不能养筋则又挛缩。筋挛固有因血虚者,而此则不然。邹 
氏云∶筋之为物,寒则坚劲,坚劲则短缩;热而 缓, 缓则弛长。此为不挟湿者言也。若 
挟湿则大筋横胀,横胀则 短;小筋纵伸,纵伸则弛长。凡物皆然。特能短而不能劲,与因 
寒而缩者有异。按横胀之说,未经人道,较刘氏自胜。然灵枢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 
长。是 短时湿已化热。盖初虽横胀,不致短缩,惟化热之后,所谓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者,遂渐被其烁,筋为之缩。云不攘,则热由湿化,已非一日,与本经之言如出一 
辙。薏苡止泄热驱湿而筋即舒,试之屡验。若伤血而待养血,则不能如是易矣。 
本经久风湿痹,系于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之下,明其病之属筋,而上下文若断若续,几索 
解不得。金匮胸痹缓急一条,正为本经点睛。胸痹即风湿痹,在手足为不可屈伸,在胸为一 
缓一急,皆久而后成,皆筋病也。缓急二字,前人注多支吾,惟邹氏于灵素之言阴跷阳跷与 
足阳明颊筋,推类以求,并绎巢元方之论胸痹,谓五脏六腑之寒气,因虚而上冲胸膈者,寒 
冲于左,则逼热于右;寒冲于右,则逼热于左。寒者急,热者缓。可谓今日发 旷然已昭矣。 
或问寒湿热湿,各有专药。湿既化热,乃舍治热湿之专药而用薏苡,不名之为热湿,其亦有 
说乎?曰∶痹无热痹,湿化之热,终不离寒。故不曰湿热风热,而曰久风湿痹。证为热中有 
寒,缓急自非专由于热,此理惟寇宗 及之。曰∶受寒使人筋急,寒热使人筋挛;若但受热 
不曾受寒,则不至筋挛。虽与邹说微异,然缓急实惟薏苡一物治之。何则?寒即是湿,湿去 
寒亦去,薏苡治筋有专长也。然则仲圣何为又加附子乎?曰∶胸痹由于阳虚,本非辛温药不 
治,用附子不用薤桂者,以薏苡有损阳之虞,附子足以敌薏苡而舍短取长。非以薏苡治热, 
附 
李氏谓∶薏苡健脾益胃,虚则补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