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下) >

第8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下)-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杰米妮·拉赛朵》确定了龚古尔自然主义的文学方向。埃德蒙颇为自负的说道:“《杰米妮·拉赛朵》赋予自然主义小说以完整的程式,后出的书,俱是以此书所示的方法而创作的!”

  龚古尔兄弟说过,小说是理该如此的历史。对这个命题,他们未作进一步阐述。但以其创作实践而论,历史的成分较多,理该如此的成分少。他们的作品多半根据真实的故事、从实写来,秉笔实录。虽然根据真实的材料,但由于缺乏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思辩功夫,缺乏合理想象、提炼概括,结果代表性与典型性不是,未能成为理该如此的历史。这样他们的作品也达不到艺术的真实,充其量是小说化的现实。

  总而言之,他们以客观的态度,“显现”了第二帝国时期的某些社会相。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及其小说。

  基·德·莫泊桑(1850—1893)是十九世纪下半期杰出的小说家。他一生写了三百五十多篇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艺术成就尤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称。莫泊桑从1873年开始,受教于福楼拜的门下,并因此结识了左拉、都德、龚古尔、屠格涅夫等著名作家,受自然主义影响较大。在自然主义创作倾向的福楼拜的严格要求和精心培养下,莫泊桑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描绘了各色各样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各个社会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1870—1890年之间法国社会生活的状况。小说的题材范围极为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类:描写普法战争的、反映资产阶级世俗生活和揭露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描写下层人民生活贫困痛苦和反映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

  《羊脂球》这是莫泊桑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普法战争期间,被敌军占领的里昂城里十名居民同乘一辆马车出逃的故事。外号“羊脂球”的妓女是其中之一。三位资产者,一个是为躲避战争的灾难,一个是为了将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区,另一个是发了国难财要到哈佛尔去取一笔巨款而出走的。起初,三位有产者太太悄声辱骂羊脂球,可是半路上人们都饿了时,发现只有羊脂球一人带了三天的食物,车内的气氛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羊脂球的食品被吃光了,于是辱骂变成了夸奖。

  马车在普军关卡受阻是情节发展的关键,也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环节。为了迫使羊脂球屈从普鲁士军官的无耻要求,车上乘客施展了种种阴谋;暴发户主张把羊脂球捆起来交给敌人;伯爵主张用巧妙的手腕使羊脂球就范。最后老修女引用《圣经》里的故事说明,只要用意正当,动机纯洁,任何行动都可得到上帝的原谅。这种宗教的说教打动了羊脂球的善良的心,她为了全车同胞,同意了普军军官的要求。第二天马车又上路了,车上气氛又发生了转变。大家像是看不见她,没有一个人惦记她。他们各自亨用着自己的佳肴。而为了一车人的生命受辱,在慌忙中没有准备食物的羊脂球却在挨饿受冻。

  作者通过乘客们出逃的不同原因,倔们一路上的表现,特别是对羊脂球前后不同的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社会身分,刻画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有产者在敌人面前卑躬屈节,贪生怕死,出卖同胞,而“下贱”的妓女却表现了真正的爱国气节和民族尊严。莫泊桑在小说中无情地鞭挞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堕落,表现了对被凌辱的底层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小说在性格刻画,心理描绘、材料取舍、场面安排和情节结构等方面都表现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技巧。

  其他优秀的短篇小说有《米龙老爹》、《两个朋友》、《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雨伞》、《西孟的爸爸》等等。

  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的内容多是摹写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态,中小资产阶级平凡人物的琐事心理,但由于作者观察精心,善于开掘,却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和社会的本质。篇幅虽短,蕴含极深。

  莫泊桑在描绘人物、事件、自然景物,以及人物的心理、动作时,从不浓墨重彩,而是采用极为自然朴素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幅线条简洁、色彩恬淡、和谐宜人的生活风俗画面,莫泊桑小说的情节并不曲折复杂,但构思布局非常精妙,别具一格。在情节的设置与开展上,或者是采用矛盾“层递”法,通篇小说起伏跌宕;或者是一开篇就造成极大的悬念,然后出人意料地急剧转折,情节大起大落,构成戏剧化的艺术效果;或者采取多种人称,自述与叙述并用,莫泊桑小说中情节安排多姿多态,生动有趣,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莫泊桑笔下的人物性格大都是通过情节开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很少斧凿的痕迹。

  《漂亮朋友》这是莫泊桑长篇小说中揭露性最强的一部。作品主人公乔治·杜洛阿原是法国在非洲的一个下级殖民军官,回到巴黎后,由《法兰西生活报》政治栏主编介绍,进入了报界。这个双手沾满殖民地人民鲜血的流氓刽子手,在报纸上用造谣欺骗取悦于他的后台主子——报馆经理和金融财阀,又用肮脏下流手段取得上流社会贵妇人的欢心。主编死后,他和主编的妻子结婚,分得了一笔遗产。这样,他便由一个穷光棍变成巨富,成为政界和新闻界的重要人物。小说结束时,杜洛阿又和他的情妇、报业巨头洼勒兑尔夫人的女儿结婚了。莫泊桑着力描写杜洛阿利用卑劣的流氓手段不断向上爬,终于爬进第三共和国的统治集团,从而揭露了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以及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但是在这个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面前,莫泊桑找不到任何出路,因此他的批判揭露中经常掺杂着消极的宿命思想。小说中关于资产阶级两性关系的描写过多,反映了自然主义对作家的影响。淫荡在莫泊桑笔下,似乎是人的一种本能与天性,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罪恶。

  法兰西万岁——都德的小说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非常接近左拉的作家之一,他是著名的“五人聚餐会”(福楼拜、左拉、埃德蒙·德·龚古尔、屠格涅夫、都德)的成员,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尽管左拉也将他列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但都德的文风却不同于他的这些名人好友,因此在十九世纪下半期的法国作家中,都德的地位比较独特。

  他的作品显示出淡淡的幽默、抒情的笔调、出神入化的景物描写技巧。都德虽然追随龚古尔兄弟和左拉,尽可能准确地细致地,几乎是文献记录式地再现生活,但他善于发掘典型细节、能够栩栩如生地描绘法国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倾向。

  都德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最好的作品无疑是他的短篇小说。他的两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爱国主义小说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都德善于通过某一普通的人物或某一件寻常的小事集中地反映出广阔的历史画面。如《最后一课》,小说写的是法国亚尔斯和洛林两省被普鲁士军队战领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普鲁士侵略者的暴政。都德把这一广阔的画面凝缩在一所普通的学校最后一堂法文课堂内。一方面揭露了普鲁士占领者的暴行的毒辣:企图消灭法国文字;另一方面又通过小学教师和小学生的行动及心理变化表现出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柏林之围》也是如此,都德把现实中的巴黎被普鲁士人围困和攻陷的苦难与想象中的法国军队攻克柏林的胜利的对照,展现在一个病人——拿破仑时代的老军人的病榻前,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法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又以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

  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伴随着政治历史的大变动,世界文学史也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苏联文学孕育成熟了,受推残受压抑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成了文学的主人。苏联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世界无产阶级在文学上的觉醒。因此它的出现富有深远的国际意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是苏联文学的一部分。高尔基的《母亲》开了苏联小说的先河。

  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及其小说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资本主义日趋腐朽,无产阶级革命篷勃高涨,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胜利的伟大变革时代。高尔基以丰富的艺术创作反映了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斗争,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高尔基的文学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事大贡献。此外,高尔基还从重大量的社会活动,他曾担任《红色处女地》杂志的编辑工作,组织“世界文学出版社”,领导一九三四年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工作,在他的关怀下,培养出整整一代的苏联作家。

  《母亲》小说是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它破天荒地第一次描写工人阶级反抗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为争取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斗争,同时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供了第一部典范作品。

  小说第一部写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区的悲惨生活,老工人符拉索夫的儿子巴威尔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下,和工人一道掀起了反对厂主额外剥削的“沼地戈比事件”。巴威尔和他的同志们被捕后,他的母亲尼洛夫娜也参加了革命。广大工人群众在斗争中提高了党悟,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但遭到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巴威尔再度被捕。第二部描写母亲毅然接替儿子,勇敢而沉着地担负起革命工作,革命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巴威尔利用法庭作讲坛,揭露敌人的罪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最后,母亲在车站散发儿子的法庭演说稿,革命的思想传播开去,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胜利。

  长篇小说是透过巴威尔的母亲彼拉盖耶·尼洛夫娜的眼光分析、感受和认识展开的。这一形象在作品中占据着特别光辉而重要的位置。

  母亲一出场时是一位身受政权、夫权、神权三重压迫的家庭妇女,胆小怕事、逆来顺受,连走路都很少出声。苦难临头时他只知道祷告,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丈夫死后,她又诚惶诚恐地侍候儿子。当她第一次发现儿子参加革命活动和阅读禁书时,她内心异常恐惧,恳求儿子“安分守己”,并祈求上帝保佑儿子平安。

  但是,通过与革命小组成员的接触和自己的观察,她内心逐步起了变化,包括她儿子在内的革命者的和蔼可亲以及他们处处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使她深爱感动,深受教育。在“沼地”事件中以及斗争失败后,她所见到的反动政府对革命者的迫害,使她认清了统治者的可憎面目。她主动要求代替被捕的儿子去工厂散发传单,这固然主要是出于营救儿子的考虑,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