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下) >

第5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下)-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选材方面,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人和事取材,通过一些平凡的小事说明大道理。在结构方面,简括精练,作品中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叙述简洁明了,往往直接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本人不发议论。他的小说戏剧性场面较多,讽刺手法应用十分成功。

  废奴小说的第一部——海尔德烈斯的《白奴》

  理查·海尔德烈斯(1807-1865)是废奴文学的代表人物。所谓废奴文学,是指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而盛行于五十年代的,以废除奴隶制度、揭露和控诉奴隶主罪行为目的的美国资产阶级进步文学潮流。废奴文学的早期作品主要是诗歌,三十年代后期,首先用小说形式来表达废奴主义主题的是海尔德烈斯,1836年他所创作的唯一的长篇小说《白奴》是废奴小说的第一部,小说用现实主义手法写成。

  《白奴》是一部描写奴隶血泪史的小说。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南方。主人公阿尔琪·摩尔是种植园主摩尔上校与一个混血女奴的私生子。他虽然只有三十二分之一的黑人血统,外貌与白人一样,但他依然是个奴隶。他被派去服待少校的二少爷,十七岁时,母亲临死时把他出生的秘密告诉他,使他对摩尔上校充满了仇恨。后来二少爷夭亡,阿尔琪被分配给凶残的大少爷当奴仆。不久,阿尔琪爱上了女奴卡茜,但上校企图霸占卡茜,于是他俩逃离种植园,被抓回来后分别送到奴隶市场出卖了。阿尔琪两次易主,又巧遇卡茜。与妻子的重逢和儿子的出世,使阿尔琪暂时沉浸在幸福之中,然而不久阿尔琪又被出卖,在新主人的种植园中,他遇到了敢于反抗的黑奴汤姆,并在汤姆的帮助下逃离了种植园。阿尔琪飘洋过海跑到英国,二十年后,发了财的阿尔琪以自由公民的身分重回美国去寻找妻儿。在一个奴隶市场的拍卖台上,找到了卡茜,一家人最后团聚了。

  作品以阿尔琪为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所作的反抗为主线,通过对奴隶们所经历的令人难以想象的磨难的描绘,揭示出美国奴隶制的罪恶本质,对广大奴隶的非人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同情。阿尔琪的遭遇正是千百万奴隶的缩影。奴隶制必须废止了——这是《白奴》的中心思想之所在。但是小说的结尾以阿尔琪发财致富来达到解救妻儿的目的,这只是作者的一种美好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思想高度。“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说——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哈里叶特·伊丽莎白·皮丘·斯托(1811-1896)是废奴文学的代表。他1852年发表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为她带来了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声誉。虽然当时斯托夫人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废奴主义者,但她拥护这个主张,并认为奴隶制度的存在对美国来说是一个耻辱。这部小说击中了美国的最大时弊。

  《汤姆叔叔的小屋》大大地推动了美国废奴主义运动的发展,小说的出版和1859年爆发的以黑奴约翰·布朗为首的奴隶起义成为南北战争前夕美国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汤姆叔叔的小屋》起到了进步文学在一个国家政治变动的关键时刻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难怪林肯总统在南北战争结束前夕接见斯托夫人时,戏称她为“写一本书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汤姆叔叔是肯塔基州仁慈的庄园主谢尔比家的一个品格高尚的、虔诚地信奉基督教的黑奴,由于他为人可靠而被主人提拔为总管。但谢尔比破了产,不得已把他卖掉,汤姆被卖给了奴隶贩子海利,在去南方的船上,他救了落水的女孩伊娃,伊娃的父亲圣·克莱亚就将他买下来带回家中。在圣·克莱亚家,汤姆度过了平安的两年生活。圣·克莱亚因为劝架死于非命,主人又将拍卖给凶狠的庄园主雷格里。汤姆起先受到雷格里的重用,还有意提拔他当监工,但由于他生性正直,多次得罪主人而遭到鞭打。有一次,为掩护受雷格里蹂躏的女奴凯茜和爱弥琳外逃,他宁愿被雷格里毒打致死也决不说出她们的去向。善良的汤姆叔叔终于死了。当谢尔比的儿子乔治前来接他时,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

  汤姆一生委曲求全,笃信上帝,虽然生性善良、正直,从没做过一件坏事,可是在那个根本无理可讲的奴隶社会中,既使他偶尔遇上个好心的主人,过上几年的好日子,最终也必定会被万恶的奴隶制度所吞噬。而作品却以精心构思的情节、生动深刻的故事为奴隶们指出了一条以奋斗求解放的道理。自《汤姆叔叔的小屋》问世以来,已译成三十余种文字,在美国和世界各国改编成剧本上演,几度搬上银幕。

  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及其小说

  马克·吐温(1835-1910)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从资产阶级民主理想出发,以幽默讽刺为武器,大胆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民主的虚伪以及种族压迫等罪恶,并且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马克·吐温不是一个以逗乐为目的的幽默家,他是一个有着严肃思想的艺术家。正如鲁迅先生在《〈夏娃日记〉小引》中所说,马克·吐 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和缘故了。”

  《汤姆·索耶历险记》这是一部以儿童历险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汤姆生活顽皮,但为人正直诚实,他厌恶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星期天去教堂作祈祷更为反感。于是他产生了做海盗的念头,于是他与哈克贝利和乔埃·哈波三个偷跑到密西西比的一个荒岛上。经过几天的逍遥,他们想家了,当他们赶到镇上教堂时,那里正在为他们举行追悼仪式。在一场惊喜的激动中,汤姆感到十分得意。接着,镇上举行了一场审判,要对杀死医生的嫌疑犯波特作出判决。在这关键时刻,汤姆鼓起勇气当众作证,证明杀死医生的不是波特而是印江·乔埃。波特得救了,印江·乔埃逃走了,汤姆怕他来报复,心里总是提心吊胆的。后来,汤姆在与哈克到一座荒芜的闹鬼房子里去挖掘假想的财宝时,发现了印埃·乔埃的踪迹,他们几经追逐,终于使这个杀人犯困死在小洞里,而他们还得到了早年海盗埋葬在山洞里的一大堆金币。

  小说通过汤姆与哈克贝利追求追求冒险、寻找自由的传奇经历的描写,反映了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庸俗的社会现实,作者笔下的圣彼得堡小镇正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宗教的虚伪可笑,市民的贪婪、庸俗和保守,以及资产阶级道德的欺骗性,小说无不一一进行严历的讽刺和有力的鞭挞。此外,《汤姆·索耶历险记》中出色的幽默、夸张的手法,对儿童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和各种令人发笑的情节设计,足以证明这位小说大师在艺术上的成熟,它是马克·吐温第一部独立完成的真正的长篇小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被道格拉斯寡妇所收养,但他对过资产阶级家庭那种“体面”、“规矩”的生活感到极不习惯,对学校的死板教育也感到厌恶,一心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酒鬼父亲突然自外归来,强行把他带进森林,过起以渔猎为生的生活。父亲常发酒疯,毒打哈克。哈克逃了出来,在一个小岛上遇见逃亡黑奴吉姆,二人结伴同行,乘木筏由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准备逃到不买卖黑奴的自由州去。吉姆有着忠诚、友爱的美好品质,他甚至冒了丧失他所追求的自由的危险而留在了受了伤的汤姆的身边。在陆地上和城市里弥漫着惨无人道的气氛。到处都是花样翻新的欺诈,而漂流在密西西比可上的本筏成了一种对立面,在风景如画的两岸中,它仿佛是可以避开那种卑劣生活的一个独立的小岛。故事的结局是:吉姆姆的主人华森小姐临终前给了吉姆自由,他再也不需要逃亡了。

  马克·吐温在书中塑造了一个感人的、成功的黑人形象。吉姆不是一个浑浑噩噩、奴气十足的黑人,而是一个有反抗精神、能够牺牲、品格高尚的人,虽说有时也表现出一种可笑的迷信意识,但他心灵的纯洁足以使任何歧视黑人的白人感到羞愧。他纯朴善良,对亲人有真挚的爱,对朋友重友谊,并且具有争取自由的斗争性。他不愿忍受当奴隶的命运,渴望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主宰自己的命运。在他遇到哈克贝利之后,就以一种可贵的父爱精神来照顾这孩子,他把哈克贝利看成是朋友、同志、患难与共的兄弟,丝毫没有奴颜婢膝的表现,他对哈克贝利的真诚无私感动得这孩子甚至要去吻他的脚。

  哈克贝利在小说中也塑造得极为成功。他不能忍受道格拉斯寡妇为他安排的虚伪的资产阶级生活,也不能忍受酒鬼父亲的虚待,他逃了出来以追求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同吉姆的关系上,表现了他善良、正直的品质,一个白人少年和一个黑奴建立起真诚的友谊,这是多么可贵!哈克贝利宁愿冒着违反法律和社会传统道德来帮助吉姆争取自由。从儿童懂事时起,社会传统就教育他:奴隶是不能反抗主人的,而帮助奴隶逃跑是卑鄙下流的犯罪行为。所以,哈克一面帮助吉姆逃跑,一面又受着良心的谴责。他曾想写信去告发吉姆,但一想到吉姆的好处,又不忍心使他再受苦。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他说:“好吧,那么下地狱就下地狱吧!”他决定把自己的命运同吉姆连在一起。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公认的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的思想境界达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高峰,它的艺术描写集中了作者各个方面的风格才华,真实的描写、幽默地叙述和优美的抒情完美地抒合起来,它达到美国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度。海明威说到这部书时,指出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部书。”作者在小说中所使用的美国南方方言、黑人俚语被称为“英语的新发现”,流畅、准确、口语化,对美国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美国的幽默百科全书——欧·亨利的短篇小说

  欧·亨利(1862—1910)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一生写有短篇小说三百多篇。他的作品以轻松的幽默笔调描写大都市里小人物的悲欢和“相濡以沫”的友谊,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虚伪无耻,尔虞有诈的社会风气,嘲笑司法界的专横、腐败和昏庸,同时对弱女子和穷人的命运表示深切的同情。

  欧·亨利以强烈的感情、深厚的同情心去描写他们,在泪水中写出他们的不幸,在欢笑中写出他们的快乐,通过这些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具有感人力量的生活画面,揭示出令人憎恨的社会实质,使人对这些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麦琪的礼物》中,杰姆斯和德拉夫妇由于贫穷,只好牺牲各自心爱的怀表和头发,为对方买了表链和发梳作为圣诞礼物,虽然他们得到的是已没有用的礼物,但他们的爱却得到了最好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中,流浪汉苏贝为了度过冬天,决定犯点罪让警察逮捕,他屡次在警察面前触犯刑律,都没有被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