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选-第1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矣。盖自梁李韩柳独孤皇甫吕李来张之辈,竞为散体,而自美其名曰古文辞,将使骈俪诸家,不登文苑。此固持论偏颇,不为典要。今者务反其说,亦适成论甘忌辛之见。此亡是公之所笑也。
或言学说文辞所以异者,学说在开人之思想,文辞在动人之感情。虽亦互有出入,而大致不能逾此。此亦一偏之见也。何以定之?文之为名,包举一切著于竹帛者而言之。故有成句读之文,有不成句读之文。兼此二事,通谓之文。就成句读者言之,谓之文辞,就无韵文之部分言,则有六科,而杂文小说,居其二焉。凡不成句读者,表谱之体,旁行邪上,件系支分。会计之簿录,算术之演草,地图之列名,此皆有名身而无句身。若此类者,无以动人之思想,亦无以发人之感情,此不得谓之文辞,而未尝不得谓之文也。其成句读者,复有有韵无韵之别。无韵文中,当有学说历史公牍典章杂文小说六科。就吾所说,则有韵无韵,皆可谓之文辞。特其体裁有异,故所以断其工拙者,各有不同。就彼所说,则除学说而外,一切有韵无韵之文,皆得称为文辞,而一以激发感情为主,则其误亦已甚矣。无韵文中,专尚激发感情者,惟杂文小说耳。历史之中,目录学案,则于思想有关,而于感情无涉。其他叙事之文,固有足动感情者。然本非以是为主。盖叙事者,在得其事之真相耳。其事有足动感情与不动感情之异,故其文亦有足动感情与不动感情之异。若强事而就辞,则所谓削足适屦者也。至于姓氏之书,列入史科,此则无关思想,亦无关于感情者也。公牍之中,诏诰奏议,亦有能动感情者,然考绩升调之诏,支销举劾之书,则于感情固无所预。其取动感情者,惟为特别事端,非其标准在此也。诉讼之词状,录供之爰书,当官之履历,经商之引帖,此足动感情乎?抑不足动感情乎?典章之中,思想感情,皆无所预。若评论典章,与寻求其原理者,此则诸子之法家,当在学说,非彼所谓文辞矣。然则无韵之文,除学说外,有历史公牍典章杂文小说五科,而三科皆不以能动感情为主。惟杂文小说,则以是为标准耳。有韵之文,诚以能动感情为主矣。然则蓍龟彖象之文,体皆韵语。命曰占繇,《周易》而外,见于《左氏》者多。乃如杨子之《太玄》,焦赣之《易林》,东方朔之《灵棋》,其文古雅有余,而于感情实无所动。其他诗赋箴铭哀诔词曲之属,固以宣情达意为归,抑扬宛转,是其职也。虽然,儒家之赋,意存谏戒,若荀卿《成相》一篇,固无能动感情之用。毛公传诗,独标兴体。所谓兴者,即能动感情之谓。则知比赋二式,宜不以此为限。传称登高能赋,谓之德音。然则,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若相如之《子虚》,杨雄之《羽猎甘泉》,左思之《三都》,郭璞木华之《江海》,奥博翔实,极赋家之能事矣,其于感情,动耶否耶?其专赋一物者,若荀卿之《蚕赋》《箴赋》,王延寿之《王孙赋》,祢衡之《鹦鹉赋》,侔色揣称,曲尽形相,读者感情亦未动也。今之言诗,与古稍异。故诗赋分为二事。汉世郊祀房中之歌,沈博绝丽,而庄敬之情,览者曾不为动。盖其感人之处,固在被之管弦,非局于词句也。若夫柏梁联句,语皆有韵,后世遵之,自为一体。今试纟由绎其辞,惟是夫子自道。而上林令诗,则以“桃李橘柏枇梨杷”七字垛积成言,无异《急就篇》中文句。若以柏梁诗为不善,则固诗人所尊奉也。若以柏梁诗为善,则无可动人之感情也。然则谓文辞之妙,惟在能动感情者,在韵文已不能限,而况无韵之文乎?彼专以杂文小说之能事,概一切文辞者,是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或云壮美,或云优美,学究点文之法,村妇评曲之辞,庸陋鄙俚,无足挂齿。而以是为论文之轨,不亦过乎?吾今为一语曰:一切文辞,体裁各异。以激发感情为要者,篾铭哀诔诗赋词曲杂文小说之类是也;以浚发思想为要者,学说是也;以确尽事状为要者,历史是也;以比类知原为要者,典章是也;以便俗致用为要者,公牍是也;以本隐之显为要者,占繇是也。其体各异,故其工拙亦因之而异,其为文辞则一也。
如上诸说,前之昭明,后之阮氏,持论偏颇,诚不足辩。最后一说,以学说与文辞对立,其规摹虽稍宽博,而其失也在惟以文彡彰为文,而不以文字为文。故学说之不文彡者,则悍然摈之于文辞之外。惟《论衡》所说,略成条理。先举奏记为质,则不遗公犊矣,次举叙事经说诸子为言,则不遗历史与学说矣。有韵为文人所共晓,故略而不论。杂文汉时未备,故亦不著。不言小说,或其意存鄙夷,不列典章,由其文有缺略。此则不能无失者也。虽然,王氏所说,虽较诸家为胜,亦但知有句读文,而不知无句读文,此则不明文学之原矣。
吾今当为众说,古者书籍得名,由其所用之竹木而起。此可见语言文学,功用各殊。是文学之所以称文学也。且如经之得称,谓其常也,传之得称,谓其转也,论之得称,谓其伦也。此皆后儒训说,未必睹其本真。欲知称经称传称论之由,则经者编丝缀属之谓也。是故六经而外,复有纬书,义亦同此。如佛经称素怛缆。素怛缆者,直译为线,译意为经。盖彼以贝叶成书,故不得不用线联贯。此以竹简成书,亦不得不编丝缀属。其必举此为号者,异于百名以下,专用版牍者耳。盖经本官书,故吴语有挟经秉χ之说。字既繁多,故用策而不用版也。传者专之假借也。《论语》传不习乎,鲁作专不习乎,是其明证。《说文》训专为六寸簿。簿则手版,古谓之笏,书思对命,以备忽忘,故引伸为书籍记事之称。书籍名簿,亦名为专。专之得名,以其体短,有异于经。郑康成《论语》序云:《春秋》二尺四寸,《孝经》一尺二寸,《论语》八寸,则知专之简策,当更短于《论语》,所谓六寸者也。论者古只作仑,比竹成册,各就次第,是之谓仑。箫亦编竹为之。是故龠字,从仑引伸,则乐音之有秩序者,亦称为仑,于论鼓钟是也。言说之有秩序者,亦称为仑,坐而论道是也。推寻本义,实是仑字。《论语》为师弟开答,而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故曰仑语。要之经者,绳线贯联之称,传者簿书记事之称,论者比竹成册之称,各从其质以为之名。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也。虽古之言肄业者,亦谓肄版而已。《释器》云:大版谓之业。所习之书,各有篇第,而习者移书其文于版,故云肄业。《管子·宙合篇》云:退身不舍端,修业不息版。以此证之,则肄业之为肄版明矣。据此诸证,或简或犊,皆从其质为名,此所以别文字于言语也。其所以必为之别者,何也?文字初兴,本以代言为职,而其功用,有胜于言者。盖言语之用仅可成线,喻如空中鸟迹,甫见而形已逝。故一事一义得相联贯者,言语司之。及夫万类坌集,棼不可理,言语之用,有所不周,于是委之文字。文字之用,可以成面,故表谱图画之术兴焉。凡排比铺张,不可口说者,文字司之。及夫立体建形,向背同现,文字之用,又有不周,于是委之仪象。仪象之用,可以成体,故铸铜雕木之术兴焉。凡望高测深,不可图表者,仪象司之。然则,文字本以代言,而其用则有独至。凡无句读之文,皆文字所专属者也。文之代言者,必有兴会神味,文之不代言者,则不必有兴会神味。不代言者,文字所擅场也。故论文学者,不得以感情为主。今先说文学各科如下:
△无句读文图书表谱簿录 簿录与表谱殊者以不皆旁行缀系故算草
○有韵文赋颂 无韵之颂即入符命类述序类中哀诔 祭文附此
箴铭 无韵之铭即入款识类中占繇 如周易易林太玄灵棋之属古今体诗
词典
△有句读文○无韵文
学说 诸子 疏证(凡随文解义及著书考古者皆属此)平议(如史通文心雕龙及一切文评史评之属)
历史 纪传(尚书帝典之类皆属此) 编年 纪事本末 国别史(如国语之属) 地志 姓氏书 行状 别传 杂事(报章中纪事亦属此) 款识(如鼎彝碑志之属) 目录(书目之无说者别人簿录科)学案
公牍 诏诰(尚书康诰酒诰之类亦属此) 奏议(尚书谟训之类亦属此)文移 批判 告示(一切教令皆属此) 诉状 录供 履历 契约(如条约地契引贴之属其私立者即入书札类中)
典章 书志(如正史各志及通典通考之属) 官礼(如周礼六典会典之属)律例 公法 仪法(如仪礼江都集礼书仪之属其经学家专门说礼者即入疏证类中)
杂文 符命(如封禅告天剧秦典引之属不皆有韵) 论说(连珠之类亦属此)对策 杂记 述序 书扎(私订契约不关公牍者亦属此)小说
如右所说,分无句读文、有句读文为二列,其下分十六科,即图书、表谱、簿录、算草、赋颂、哀诔、箴铭、占繇、古今体诗、词曲、学说、历史、公牍、典章、杂文、小说,是也。其中学说,历史、公牍、典章、杂文,又当区为各类。以此分析,则经典亦当散入各科。如《周易》者占繇科也。如《诗》者赋颂科也。如《尚书》者,历史科之纪传类,纪事本末类,公牍之诏诰类,奏议类,告示类也。如《周礼》者,典章科之官礼类也。如《仪礼》者,典章科之仪注类也。如《礼记》者,典章科之仪注类,书志类,学说科之诸子类,疏证类,历史科之纪传类也。《春秋》者,历史科之编年类。《世本》则表谱科。《国语》则历史科之国别史类。二传则学说科之疏证类也。《论语》《孝经》者,学说科之诸子类也。《尔雅》《说文》者,学说科之疏证类也。至于正史,一书之中,分科各异。如纪传则历史科之纪传类也。书志,则典章科之书志类也。年表人表,则表谱科也。若百官公卿表,则又典章科之官礼类也。宰相世系表,则又历史科之姓氏书类也。于书志中有艺文经籍等志,则又历史科之目录类也。文人所作总集别集之属,大抵多在杂文科中。而碑志则历史科之款识类,传状则历史科之行状类,别传类也。若翰苑集,则公牍科之奏议类也。若《顺宗实录》,则历史科之纪传类也。凡自成一家之书,名为诸子。然《别录七略》兵书方技数术,皆为独立,不入诸子略中。晋荀勖簿录中经分为四部,而兵书数术,遂与诸子合符。梁阮孝绪作七录,子兵为一,而技术复在其外。《隋经籍志》,始以兵家,天文家,历数家,五行家,医方家,尽入诸子。自今以后,科学渐兴,则诸子所包,其数将不可计。儒家道家,同为哲学,墨家阴阳家,同为宗教,似亦不须分立矣。此与历史公牍典章小说诸科,皆相涉入,惟于杂文则远耳。其次或自成一家,或依附旧藉,而皆以实事求是为归者,则通名为疏证。上自经说,下至近世之札记,此皆疏证类也。其最古者,若《尚书》,有《大誓》,故《管子》有《形势解》,《立政九败解》,《版法解》,《明法解》,《韩非》有《解老》《喻老》,此亦疏证类也。而近人别集,如戴震钱大昕段玉裁阮元辈,其间杂文甚少,而关于考证者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