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二卷张我军评传 作者:田建民 >

第5章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二卷张我军评传 作者:田建民-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很快得到了同事的信任和各个部门的欢迎。这样的进步,对于一个实际上只具有不足小学程度学历的人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每天下班之后他都及时赶到林木土先生的家里,忙里忙外,把林先生的家里收拾得舒适怡人,既勤快又懂事,深得林先生一家人的喜爱。林先生很看重这个勤奋懂事的苦孩子,尽力地提拔他。他也力争上游,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银行里的工作使他认识到自己学历的不足和知识上的欠缺,他就在夜间去补习算学等中学课程。同时,他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深知中华民族文化对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于是又利用星期日和银行放假的时间,到万华去跟一位老秀才学习汉文。这样他就更受到了林先生以及其他同事的器重。在这一年,新高银行在桃园设立了分行,派了一位姓陈的先生去那里担任经理。这位陈先生因为没有得力的助手,感到那里很难开展工作,就去向林木土先生求援。林先生推荐张清荣去做他的助手,这既是对张清荣的提拔,也是一种锻炼。张清荣果然没有辜负林先生的期望,到了桃园之后,协助陈先生把桃园分行打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在进入银行总共才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他就被升职为雇员。在工作上他更加兢兢业业,除了1919年他挚爱的祖母去世他回去奔丧以外,他一直坚守在桃园分行的工作岗位上。1920年,在桃园分行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的情况下,为了照顾家庭,张清荣又申请调回了在台北的新高银行总部工作。这里的条件相对来说要比桃园好一些。这时的张清荣虽已是银行里一名成熟的工作人员,但仍然保持了以前勤奋好学的作风。回到台北不久,他就又开始在台北永乐町(大稻埕)市场附近的剑楼书房跟随前清秀才赵一山读汉文书,学写传统诗词。这种好学的精神对他一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定了在其人生道路上一定将有不凡的表现。此时,也许他自己还不知道以后的道路是什么样的,但是他确实走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即将出现在他的面前。 
第一章 从台湾到厦门  
第四节 赴厦门  
  时间的脚步跨进了1921年,这一年对张清荣来说极为重要。新的生活摆在了他的面前。随着业务的扩大,新高银行决定在厦门开设分行。新高总部请林木土先生担任厦门分行的经理,一直受到林先生喜爱和器重的张清荣自然是作为林先生的得力助手,与林先生一起来到了厦门。他踏上大陆的土地,人生的转折从这里开始。 
  此次赴厦门使张清荣亲身领略了大陆的风貌,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大陆的五四新文化。年轻的张清荣,一踏上大陆的土地,就被美丽的厦门深深吸引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相传在遥远的过去,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因此,厦门又称为鹭岛、鹭洲、鹭屿、鹭城、鹭津、鹭门,厦鼓海峡称为鹭江。张清荣渡过了台湾海峡来到了厦门。他如此亲近地感受着大陆的气息,对大陆对厦门的历史和现实都有了更详尽的认识。 
  1921年的厦门是上海和闽南之间的一个大港口,人口虽然只有二十多万,却是中国与英国、荷兰最初的贸易港。同时它也是当时闽南文人的会集之地,传统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可谓贸易繁荣,人才荟萃。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激起了张清荣继续学习汉文化的强烈愿望。因此,除了尽力协助林先生搞好银行业务,他在工作之余跟随一位老秀才学习国文,即中国的古典文学。在台湾时,由于当局的歧视和愚民政策,张清荣不能够接受良好的中国传统的教育。在厦门,终偿其所愿,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古典书籍,奠定了国学的基础。当时厦门有功名的前清遗老很多,他们组织了一个文社,定期聚会。大家一起吟诗作文,互相品评作品。他从师的老秀才也是社员之一。老秀才见张清荣文笔清通,字迹娟秀,就在每次聚会时请他担任记录。参加文社这类活动,培养了张清荣写诗和品诗的才能。他的国文功底也受到了文社成员们的赏识。他从师的老秀才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表示对老秀才的尊崇及自己和老秀才的师承关系,张清荣从此改名张我军。“我军”是那位老秀才曾经用过的一个笔名。张我军曾经使用过一郎、忆、野马、M。S、剑华、大胜、云逸、废兵、以斋、迷生、小生、四光、老童生等笔名,但只有“我军”这个名字伴随了他以后的大半生。 
  他所接受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厦门,他也接受了新文化的影响。当时,除了跟随老秀才学习传统诗文外,他还在当地同文书院接受新式教育。他结识了在鼓浪屿英华书院就读的张钟铃。他们都来自台湾,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二人成为好友。在异乡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闲暇时品评文章,讨论故乡的风景人物,这为他忙碌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可以说,张我军在厦门最重要的收获,是直接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这对整个国家及张我军个人都产生了无法言说的巨大影响。如果说新文化运动使人们在思想上觉醒了,那么五四爱国运动则在行动上激励所有爱国的中国人。大陆的新文化运动开展已有六年,影响遍布全国。张我军在厦门时,陈独秀、胡适等人倡导的白话文及文学革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新青年》行销全国。大批新文学作品的问世,吸引了众多的青年竞相模仿、试验。就在张我军到达厦门的1921年,中国新文学的重要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分别成立于北京和日本的东京,随后,新文学社团像雨后春笋一样大量涌现。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药》和《孔乙己》,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许地山的小说《缀网劳蛛》、《命命鸟》,冰心的小说《超人》等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纷纷问世。改版后的《小说月报》和《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新文学刊物逐渐占据了当时中国文坛的主导地位。张我军逐渐被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和主张吸引。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他意识到,作为延续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的文化应不断地发展更新进步。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成了他向往的地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美、日、意等帝国主义国家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但这次会议的实质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目的是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在战争期间曾经对德国宣战,因此也是战胜国之一。当时执政的北洋军阀政府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和顾维钧等五人组成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中国人民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中国代表向“和会”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七项条件。代表们到达巴黎以后,又应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的强烈要求,提出取消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并要求收回大战时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还没有认清“巴黎和会”的本质,对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仍抱有幻想。认为英美两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他们以为“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受帝国主义奴役的地位。但是,英、美、法等国和日本勾结在一起,无理地在和约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至于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又被他们以不在会议讨论范围之内为理由而置之不理。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奉行妥协卖国的政策,竟然准备让与会代表在和约上签字。这彻底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幻想。人们认识到只有依靠全国的爱国民众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5月1日,北京大学一些进步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了中国人民的合理要求。当天,就在北京大学西斋饭厅召集学生代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于5月3日在北京大学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大会。5月3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在报纸上发表,全国人民群情激愤,义愤填膺,无法抑制的爱国热情涌上心头,一个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爱国运动即将爆发。当天晚上,北京大学法科大礼堂挤满了北京各高等院校的学生。著名记者邵飘萍向学生们报告了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经过,并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号召人们救亡图存、奋勇抗争。学生们热血沸腾。有一个北大学生,当场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悬挂在会场台前,表示爱国的决心。会上,大家纷纷提出严惩卖国贼曹汝霖(经手签订“二十一条”的军阀政府交通总长)、章宗祥(驻日公使,经他之手出卖了胶济铁路经管权、济顺和高徐两铁路修筑权)和陆宗舆(币制局总裁,1915年担任驻日公使,经手向日本进行各种借款),并举行游行示威等建议。最后会议一致通过:一、通电全国,联合全国各界一致行动,誓死力争;二、致电在巴黎中国代表,决不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举行全国游行示威,并决定次日(4日)联合北京各校学生在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爱国学生的正义斗争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支持和响应,并迅速发展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北洋军阀政府为了保住其统治地位不得不于6月9日和10日批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辞职。在全国人民的持续斗争下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胜利。 
  五四爱国运动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被极大地激发起来,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在中国传播开来,中国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整个民族的命运也从这时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祖国大陆有着重重封锁和阻隔的台湾也不可阻挡地受到了她的巨大影响。 
  随着台湾形势的发展,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者的武装抗日斗争从1915年左右逐渐转变为非武力反抗的第二阶段,转变为新式的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众多台湾青年纷纷到日本等地留学,求取新知,探索解救台湾的道路。 
  为什么台湾人民以及大陆的众多爱国人士既要反抗日本殖民者的统治和侵略,又要到日本去留学。因为台风虽然是肆虐的,但台风的中心却往往是平静的。当时的日本在亚洲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角色,它一方面是亚洲发动侵略战争的大本营,但另一方面它在明治维新以后又是亚洲传播民主思想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据点。亚洲一些国家一方面受到日本的侵略和压迫,另一方面又有知识分子到日本去寻求救国之道,汲取近代文明和知识。中国大陆的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如孙中山、黄兴、陈天华、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都曾经东渡日本学习新知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当时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的许多知识分子和优秀青年,也纷纷把日本当作求生存、谋发展、获取新知的地方,蔡培火、蔡惠如以及杨逵、王白渊、吕赫若、巫永福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