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6-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这顿午饭就更不能马虎。少年家贫兼兄妹众多,康教授幼时跟莫言一样“吃相凶恶”。物极必反,成年康德吃饭首重悠闲,憎恨狼吞虎咽,午餐必吃三小时。《礼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康校长深得其中三昧。据说,有个来自中国的旅行者听康德纵论中国之后认为康德肯定去过中国。此事涉嫌吹捧,但通过午餐,坐守柯城的康德对世间万象无疑并不隔膜。
《纯粹理性批判》横行欧洲,康校长已成社会名流,名气大到甚至有人冒充这个孤寒老头的儿子招摇撞骗。此时,参加康家午餐已成社会地位象征,柯城名流皆趋之若鹜。异曲同工,200多年前,路德家的午餐也是威腾堡上流社会盛事,路德故居至今尚余当年宴客之原版餐桌。
请客有助养生。康德认为单独进餐难免同时看书或思考,大脑就无法休息,绝对影响消化,结果定会生病。只有宾朋满座,高谈阔论,才有助于暂忘哲学,恢复精力。
因此,康家座上客有同事、商人、军官、医生和社会名流,但从不请哲学家。吃饭时大家纵论柯城柯大飞短流长、名媛淑女帽子高低、欧洲经济发展走向、科学发现耸人听闻、法国大革命斩首无算,云云,但从来不谈哲学。
康德请的客比动词还规则。首先,康校长从不请女客。终身未婚的康校长拒绝拿美女当花瓶,立下万世尊重女性之不朽榜样。其次,客人不能少于三位(暗含古希腊美惠三女神之数),也不能超过九位(暗含古希腊九位缪斯文艺女神之数)。来客平均年龄经常在50左右徘徊,所以桌旁至少有一位医生,且每天必讨论一种疾病及其疗法,大大提高了柯城上流社会防病治病的科普知识。
成功派对,必有美女;成功餐会,必有美食。
康家午餐菜品精美,连芥末也完全自制。康校长没老婆,却有个私家厨娘,可见“食色性也”排序之正确。久病成医,贪吃成厨,康校长自己亦烧得一手好菜,兴之所至,常常亲自下厨炮制私家菜飨客,菜品上桌,满堂轰然,不亦乐乎。
康德跟歌德一样流连杜康,但与一般人相反,他年轻时喜饮红酒,上了年纪反爱白酒。康德反对酗酒,曾说:“醉酒者非人,只配以兽待之。”不过,他自己酒过三巡却经常指点牛排,激扬沙拉,把喜欢的菜夸上天,把讨厌的菜骂下楼,所以西佩曾郑重建议他在“三大批判”之外再写一部《厨艺批判》。
1788年,康德连任校长。同年,《实践理性批判》出版。这本书回答人类的第二大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
这是个伦理学问题,即:我们做什么事才算是好事?就是说,什么是善?
康德说,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因为从来没人见过他老人家。但上帝仍然存在,因为每个人——包括极恶之人——都能分清善恶。只要世上有善恶,就必得有一个最终审判者来惩恶扬善。否则区分善恶就没有意义。
这个最终审判者,只能是上帝!
所以,我们应当信仰上帝。
听起来像个悖论,却是非常纯粹的客观存在:
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但他仍然是终将走投无路的人类的最后救赎。
很多文章说康德是“虔诚的新教徒”。完全胡打乱说。康德的“上帝”与基督教的那个上帝根本不是一回事。对于世俗宗教的所有辉煌仪式和森严僧侣制度,康德一概厌恶加拒绝。
因此,弗国王才这么烦他。
康德认为,善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无人能终生行善,但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暴君并不愚蠢,他完全知道自己正在行恶。但为了维持统治,他必得行恶,同时踏着良心指恶为善。
所以,暴君的下场注定是悲剧。无论他如何挣扎。和杀多少人。
避免悲剧的惟一道路是不能成为暴君。
这本书终于让摩西·门德尔松成为康德一生的敌人。他怒称康德为“超级搅屎棍”。文坛后生、著名戏剧家克莱斯特更在信中高喊“我惟一的、至高无上的目标沉没了。我现在已经没有目标”。十年之后,他吞枪自杀。
《实践理性批判》提出了康德伦理学核心——著名的“绝对命令式”。
绝对命令式(kategorisches Imperativ)原文为:“行事必依同时能够成为普遍立法原则的个人意志为准则。”典型的康德语言。翻译成中国话,大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思想源自苏格拉底——所有认识到善的人,都将受到良心的压力而被迫行善。
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康德认为人类区分善恶的能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类只有完全服从“绝对命令”才能达至幸福。帮助他人获得幸福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因此受到他人的尊敬,也因此有权在自己寻找幸福的路上获得他人的帮助。
康德认为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我满足。康德的散步和午餐会,就是典型的自我满足。他说:也许贫困才是人类的富足,也许失去才是人类的得到。
早于康德一千多年,东方的佛教说:失即是得,得即是失。
绝对命令式不仅决定善,也决定我们能否获得自由。
康德认为,只有自觉遵守内心的道德律令,我们才能自由。自由决定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服从道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为所欲为的人并没有自由,因为这时你是欲望的奴隶。听任欲望驱使的人都是毫无自由的行尸走肉。
人类并非生而拥有尊严。
只有根据绝对命令式行善才能赢得自由。
只有自由人才有尊严。
83年后,欧仁·鲍迪埃与康德殊途同归: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因此,2005年夏天在巴黎开国际日耳曼学者大会时,我专门与躺在拉雪兹公墓的鲍迪埃合影一张。广大路过的欧洲游客莫名其妙。
社会法律保证我们的权利,道德律令才能让我们赢得尊严,让我们赢得自由!
明白了吧?貌似枯燥无聊的康德,实际上是个出身贫寒的激进革命者,敏感,瘦小,思想锋锐,充满激情,无所畏惧。
一个典型的天才。
每个真正领会康德思想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法国大革命奉康德哲学为理论基础,并非偶然。
自由,是康德最重视的基础价值。
康德哲学中,自由是知识、道德、法律和美的前提。
他说:“人不可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Sklaverei ist kein Rechts…; sondern ein Geisteszustand)。此语精当。凡有特别崇拜对象的,很易成为奴隶。比如崇拜上帝。或者刘德华。
暴君和独裁者,肯定不愚蠢,但他们肯定不喜欢自由。
什么是自由?
康德说:“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可以不做违心之事。”
这是我见过的关于自由最深刻的定义。
因此,被捆在棚架上生长的水果和圈养的动物都不自由。
每个无需违心屈从他人意志的人,才是自由人。
根据绝对命令式,网络写作难出经典。世界人民的网络快感,实际上完全来自为所欲为。最近有人在网上哭诉自己丢了老婆,引起广大网民义愤填膺,口诛笔伐直到网上游行示威的“铜须事件”,即为铁证。
此事至今不知真假,但大家都已经“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哈”一通儿乱打,酿成事件。
以此事为戒,所有网民必得牢记:为所欲为,恰恰证明你是一己私欲的奴隶。
人类历史上最巍峨的高峰都会被超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都会被湮灭。
但你可以永垂不朽。像康德。
康德的形而上学其实已经被尼采结束。然而,康德却并没有被尼采结束。
康德钻取的理性之光将永远照耀着我们观照人类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不是声色犬马、金玉满堂,私家花园120平方米。幸福是,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自由,就是有权自由选择。
什么是善?善就是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
怎样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
首先要有自由。
存在主义奠基人之一、德国哲学家雅斯佩斯(Karl Jaspers)将康德与柏拉图和奥古斯丁并列三大“永垂不朽的哲学奠基人”。他说:“康德是启蒙时代人性的承载者。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那个真实的人。他的伦理拒绝过分吹擂,这些吹擂虚张声势或激情万丈地展示道德,其目的不过是掩盖日常生活中满坑满谷的自私行为。他的伦理恰恰是日常生活和每时每刻的伦理,无需我们像面对天外来物一样顶礼膜拜。他的伦理让我们学会生活。我们必将追随其后。”当代康德学者,图宾根大学哲学教授何费说:“他促进了世界的普通伦理学。我们今天的全球化理论来自他关于世界法律与和平的模式。康德在我们每个人体内。他代表着人类的善,这善要求我们像一个人那样行走于世——从在红灯面前止步开始。”
2006年4月21日,上海一海归女硕士兼外企白领因乱穿马路之后推搡打骂警察被行政拘留十天。
其时该白领任职德国某保险公司。
她为什么不看康德?!
康德为写《纯粹理性批判》沉默了11年,但《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后两年,《判断力批判》就接踵而至。可见江郎也许才尽,廉颇却尚能饭。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是人类第三大问题:人类是否还有希望?
这是个美学问题。
康德说,只有民主政体能够保证人类的自由,因此人类的希望在于建立民主政体。
他与爱因斯坦殊途同归:人类的希望在于实现永久和平与建立世界政府。最早提出这个思想的是法国圣·皮埃尔神甫,1713年,他作为乌特勒支和会三代表之一发表《给欧洲以永恒和平的方案》,引出卢梭的名文《通过建立欧洲联盟实现持久和平》。
康德继卢梭之后指出了实现这个理想的具体操作手段。1795年,71岁的康德在《致永久和平》中提出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础是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公民之间的权利由法律保障,全体公民作为立法者制订法律,公民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公民因此而获得自由。
《欧洲自由主义史》作者、意大利人拉吉罗指出,18世纪思想孕育了国家司法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部德国公法都源自康德。康德认为,每个国家都应为共和国,它们组成世界公民体制,然后所有国家比照公民契约达成政府契约,建立世界政府,保障世界永久和平。
有趣的是,作为启蒙大师,康德完全否定民主政体:“民主政体在这个名词的严格意义上就必然是一种专制主义。”康德按照古希腊的传统理解“民主政体”,后者经常演变为暴民统治,最近的例子是法国大革命。康德反对用暴力手段建立民主。他断定人民造反成功后一定会用暴力把比旧制度更专制的体制强加给对立阶级。在他看来,煽动人民暴力打倒现行体制等于犯罪。他说:“创造国家的经历像创造世界一样,当时无人在场,而且也不可能有人在场,否则,在场的人就必得是他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