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宋词选讲 >

第1章

唐宋词选讲-第1章

小说: 唐宋词选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摊破浣溪沙 

                                                                     无名氏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 
闪的,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细心的读者如果把这首词和后面选的许多伺作一个比较,就会感到它是 
较为特别的。它喜欢用口语,思想新颖,调子轻快,读起来满有船夫曲的味 
道。因为,它是一首唐代的民间词。它的作者是谁?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 
甚至这篇作品也差不多失传了近九百年,直到驰名中外的甘肃敦煌莫高窟藏 
经洞在一八九九年或一九○○年被打开,人们才有机会读到它。 
     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词,它写的是狂风过后船夫们驾驶 
帆船前进的情景和心情。词一开头就说”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辍”。 
五里滩,是这条河上的一个地名,“头”是方位词,它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 
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 
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 
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在五里滩以前,船夫们遇到的显然不是顺风。 
他们经过一场和狂风恶浪的搏斗以后,观察到风势将要平息,也就是“风欲 
平”了,就马上扯起帆来。在这个当儿,大家虽然还在继续举棹摇般,却产 
生了“觉船轻”的感觉。“棹[zhào]”,桨板,举棹就是打桨板。既然风 
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还要打桨摇橹呢,于是,便“柔橹不施停却棹”吧。 
在文学作品中常把橹称为柔橹,以形容橹的得心应手。橹的外形有点儿象桨, 
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动,它会象鱼的尾和鳍[qí]一样,通过拨水,产 
主推动力。“施”,使用。写到这里,船夫们的轻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传 
达出来了。 
     在紧张的劳动过程中,是没有空闲时间来欣赏船外的美景的,但在劳动 
之余,船夫们不仅轻松,而且欢快,词的下片就是通过看山看水反映了他们 
的心情。“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zhúo]”,形容 
水光闪动的样子。狂风过后,乌云也散开了,上文说“风欲平”,是还有些 
风,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 [lín]。这时两岸的山呐,看上去挺有 
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 
是不会走动的。子细 (仔细)看看,山确实没有动啊。那么,这是怎么一回 
事呢?哦,那不过是因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产生一种“走来迎” 
的感觉罢了。 
     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结束,它不仅起一个叙述作用, 
而且还象船夫的劳动号子的和声一样,余音袅袅 [niǎo],久久回荡在青山 
绿水之间。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 

… 页面 2…

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 (七○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在唐安西都护 
府碎叶城 (今中亚伊塞克湖西北)。他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他用诗歌 
反映现实,歌颂锦绣河山,成就很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写词不多,这首传说为他所作的《忆秦娥》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 
人的痛苦心情,写得很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称赞它是“百代词曲之祖”。 
     古代把美女称做“娥”。这是一个居住在唐代长安的女子,长安古属秦 
地,所以用“秦娥”称呼她,用秦楼称呼她住的楼房。词一开始就把读者引 
入一个凄凉的境界:“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箫是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yè],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秦娥的爱人离开她很久了,有时她只能在梦里追寻。这天晚上,她正在梦中, 
忽然被一阵箫声惊醒 (梦断)。她睁眼一望,并无人影,只有一片月光照在 
楼头。这样的月夜,她已不是第一次经历了。我们读第二个“秦楼月”的时 
候,仿佛是听见她在那里哀叹,又仿佛是在听呜咽的箫声回环往复,这里产 
生了一种特别的艺术效果。多少个不眠之夜啊,她不能不回忆起分别的情境, 
也不能不对离别的时间太长而感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在今陕 
西省西安布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 
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桥边柳树很多,送别者在这里折柳赠人,表示留恋。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秦娥想到当年在添陵送别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 
的春季,而柳色由嫩绿变为枯黄已经多少次了啊,可还不见他回家。作者的 
艺术概括力很高,上片只用了短短几行,就把伤别的主题写得情景交融了。 
     下片转入白昼,进一步深入主题。秦娥不仅夜不成眠,连白天出游也不 
愉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 
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 
地。“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秦娥 
趁重阳节出游的机会,登高远望,希望在”咸阳古道”上看到亲人归来。古 
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是秦朝的京城。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 
 “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秦娥的希望落空了,路上无踪无影。下片写到这 
里把“音尘绝”重复两遍,强烈渲染了秦娥的失望心情。最后这首词以“西 
风残照,汉家陵阙”结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残照”,指落 
日的光辉。“汉家”,就是汉朝。“陵阙”[què],皇帝的坟墓和宫殿。借 
助这些事物作为秦娥活动的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发人深思的人生图画: 
秦娥伫立在秋风 (西风)中眺望,这时夕阳西下,在苍茫的暮色中仅仅可以 
辨认出高大的汉代陵阙了。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页面 3…

     张志和,字子同,金华(在今浙江省)人。唐肃宗时,他在京城做过官, 
不久就隐居了,长期生活在江边湖上,自号烟波钓徒。他的词保存下来的只 
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我们这里选讲的是其中的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jī],是一 
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茗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 
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春到西苕溪,处处是一派生机。一群群白鹭被吸引来了。白鹭就是平常 
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 
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 
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 
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 
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 
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 
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 
多肥大呀。“鳜'guì'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 
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 
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ruò'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 
叶编成的斗笠。“蓑'suō'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 
草 (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 
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 
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 
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我们便可以看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 
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 
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 
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 
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浪淘沙 

                                                                     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刘禹锡 (七七二——八四二),字梦得,洛阳(在今河南省)人。他是 
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早年曾和柳宗元一起参加政治改革。不久改革 
失败,遭到残酷打击,长期在穷乡僻壤作官,对人民的生活有较多的接触和 
了解。 
     这首《浪淘沙》只有四句,前两句写淘金小景,后两句抒发作者即景生 
情的感慨。 
     早晨,作者来到江边,举目一望,四处被迷迷蒙蒙的雾气笼罩着。一会 
儿,太阳出来了,雾气消散,才看到江边满是淘金的女子。“日照澄洲江雾 
开,淘金女伴满江隈”,写的就是这样的情景。“洲”,江河中的陆地,这 
里指沙滩。“澄'chéng'”,清亮,洁净。沙滩不断被江水冲洗,异常洁净, 
所以说“澄洲”。雾气浓重的时候,即使能见人影,也不容易分辨男女。后 

… 页面 4…

来,雾散日出,就可以看出那是一群妇女了。“江限(Wēi'”,江岸弯曲处。 
 “伴”,伙伴。因为被生活所迫出来淘金的妇女很多,所以用“女伴”、“满 
江限”来点明。 
     古代淘金,十分艰苦。淘金者先要去挖矿沙,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放进木 
制的淘盒工具里去淘洗,利用金子比重大的特点,让水冲刷掉泥沙,留下金 
沙金屑。这些金子往往只有针尖或糠皮大小。而且也不是经常可以得到的。 
淘金的妇女们成年累月,遭受着寒风烈日的折磨,千淘万滤,辛勤劳动,可 
是她们却得不到温饱。这使作者不由得想起那些过着豪华奢侈生活的达官贵 
人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在封建社会,贵妇人都佩戴 
金子做的首饰,王侯将相都用金铸成的印,这些金子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