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清算品三国 >

第31章

清算品三国-第31章

小说: 清算品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段表述,有两处不妥。
第一,官渡之战是一场为统一北方而战的战争,赤壁之战是关系到统一全国的战争。曹操在官渡之战取得胜利后,便逐渐在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如果他在赤壁之战中再取得胜利,就可以进而统一全国了。而由于他的失败,便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因而说官渡之战是决定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是不够确切的。把“中国”二字改为“北方”就对了。
第二,官渡之战时,还没有许昌这个地名。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春秋时为许国。秦改置县,即许县。古代称呼某县,在习惯上不冠以县字,只称为许,县令也只称为许令,而不称许县令。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奉迎汉献帝定都在这里,所以又称为许都。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朝,以洛阳为首都。改许县为许昌,寓有“因许而昌”的意思,从此才有了许昌之名。以洛阳、长安、许昌、谯、邺等五县为五都。
因此,说公元199—200年之间,袁绍的军队“向许昌方向挺进”,是错误的。
标题: 32 曹操为什么迁徙百姓?
内容: 在官渡之战的序幕—白马之战中,曹操采取荀攸的声东击西之计,伪攻延津,突袭白马,沦落在曹营的关羽,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为曹操立了一项大功。然后曹操率兵撤离白马,还迁徙了一批百姓。易书写道:
“曹操解救了白马以后,料定袁绍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反扑,也一定会拿白马的老百姓出气—屠城。于是带着白马人民沿着黄河往西走(人们都知道刘备撤退的时候带着老百姓,不知道曹操也是这样的)。”(《品三国》86页)
曹操撤退时带着老百姓,易中天的解释是:怕袁绍屠城。果真如此,那曹操的迁徙百姓,就是爱护百姓的人道主义精神了。可惜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此事见于《三国志·武帝纪》。原文是:
“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原来在古代战争中,如果不能占领这块地盘,往往在撤兵时,强制把老百姓迁到自己的地盘上去,也就是武力移民。当时除了要争夺土地,还要争夺人民,因为人民是兵源、役源和赋税之源,双方都是要争夺的。这个问题我在上面己经讲过了。
据《三国志·蒋济传》:建安十四年(公元209),也就是官渡之战九年后,扬州别驾蒋济在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会见曹操时,曹操提起了这件事说:
“过去我与袁本初对阵官渡,迁徙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和白马(今河南滑县东)的百姓,百姓没有跑掉,敌人也没敢过来抢夺。我现在想要迁徙淮南的百姓,行吗?”
蒋济回答说:
“那时候兵弱敌强,不迁移百姓,必然会失掉他们。自从击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拱手服从,威震天下,百姓已经没有其它选择。但百姓怀恋土地,实在不愿意迁徙。如果要迁民,必然会引起不安。”
但曹操没有听蒋济的话,还是动手干了。而江淮间的百姓却惊扰不安,都跑到吴国那边去了。后来曹操又见到蒋济,大笑着说:
“本来想要百姓避免被吴人抢走,反倒都把他们驱赶到吴国那边去了。”
由此可见,那时的军事性的强制迁民,对百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百姓并不拥护这种做法。
标题: 33 刘备和关羽是君臣,还是兄弟?
内容: “就在曹军欢庆胜利的时候,关羽封存了曹操所有的赏赐,留下一封书信,悄悄离开曹营,寻找他那个跑得比兔子还快的哥哥去了。”(《品三国》87页)
这段话有受《三国演义》影响的痕迹。说关羽去找刘备是去“找哥哥”,这个观念分明是从“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来的,但那是小说家之言,不可相信。据《三国志·关羽传》说:刘备初起时,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在人多集会的场合)侍立终日。”这里所说的“恩若兄弟”,是形容刘备与关、张关系密切,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则是君臣关系的典型写照。《张飞传》上又说“少与关羽共事先主(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共事先主”;是说共同做为刘备的部下,事奉刘备;“飞兄事之”,是说张飞把关羽当做兄长来事奉。在社会生活中,把比自己年长的人当做哥哥来看待,称呼某人为“哥哥”、“大哥”,这是古今都有的事,并不一定非得是拜把子兄弟才如此称呼。关羽被东吴人杀害后,魏文帝曹丕诏问群臣:“刘备是否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侍中刘晔回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全始全终了。”(《三国志·刘晔传》)在这里,从魏国人看来,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又是“恩犹父子”了。古人有“君臣如父子”的观念,所以这个说法并不值得奇怪;同时也可以反证: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并不是把兄弟,他们的当代人对此是很清楚的。如果说:关羽和张飞虽然不是拜把子兄弟,但“飞兄事之”,说明两个人是称兄道弟的哥们儿;而刘备和关羽则只能是君臣关系,除了初起时可以没大没小,“恩若兄弟”外,在平生的大部分时间段里,是不能称兄道弟的。
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而生年不详。元代有一位学者叫胡琦,考证了关羽的年龄,结论是:他生于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左右,比刘备还大两岁。另外,在清朝康熙年间,关羽的故乡解州(山西运城市)有人在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着关羽的家世。有一个名叫朱旦的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在文中说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公元160),与胡琦的考证相近。按照这种说法,比刘备大一岁。如果二人以兄弟相称的话,那么刘备反倒是弟弟了。
标题: 34 烧粮车还是烧粮库?
内容: 火烧乌巢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关键所在,而这又是许攸的一大功劳。许攸在最关键的时刻投归了曹操,向曹操透露了重要的信息,促成了曹操的成功。易书说:
“许攸一到曹营,就为曹操出了‘火烧乌巢’的计谋。曹操也当机立断,亲自率领轻骑兵直奔乌巢。乌巢是袁绍的粮库,却没有派重兵把守。曹操化装成袁军,人衔枚,马缚口,趁夜色,抄小路,急行军奇袭乌巢,一把火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品三国》89—90页)
现在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乌巢烧的是粮库吗?这里没有重兵把守吗?我们且看有关的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
“(许攸曰)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烧)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三国志·袁绍传》:
“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车。……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
这些记载都说得很清楚:袁绍有一万多车辎重,其中主要是粮食,还包括一些其它军用物资,从北方启程,向前线发运。袁绍怕发生闪失,派大将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一万多人迎接与护送。走到乌巢(今河南封丘西北),离官渡还有四十里,在那里宿营休息。曹操从许攸那里获得了信息,乘淳于琼戒备不严的机会,出轻兵打败了淳于琼,烧了辎重车。被烧的多为粮食。一则曰:“遣车运谷”;一则曰:“辎重有万余车”;一则曰:“北迎运车”;可见淳于琼等人的任务是护送辎重车,不要让粮食和军用物资受损失,而不是保卫粮库。曹操烧的是以粮食为主的辎重车,而不是粮库。
标题: 35 一个“粮”字了得!
内容: 官渡之战,从白马和延津之役算起,一共经过了八个月(公元200年2—10月),而双方在官渡对峙,就有两个月(8—10月)。双方相持不下,后来曹操方面军粮不继,士卒疲乏,曹操感到有些难以支持,曾一度产生退兵的想法。但到了最后,袁绍却一触而溃,曹操有如摧枯拉朽一般大败袁军。原因在哪里?易书总结说:
“刘备开溜,袁绍失了外援;许攸叛逃,袁绍丢了智囊;张郃反水,袁绍折了臂膀。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袁绍大势已去,接下来只能是全军覆没,土崩瓦解。”(《品三国》90页)
这些当然都是袁绍溃败的诸因素,但都不是关键之所在。
刘备开溜,袁绍失了外援:溜就溜吧,反正他手中并没有多少兵,而且此人尽打自己的小算盘,对袁绍三心二意,有什么大用?易中天说得好:“就像年三十的凉菜,有他过年,没他也过年。”
许攸叛逃,袁绍丢了智囊:叛逃就叛逃吧,这智囊就像瞎子戴眼镜,他就是在袁绍身边,袁绍也不听他的,有等于没有,去和留都一样。
张郃反水,袁绍折了翅膀:张郃确是好将,失去太可惜了。袁绍在白马之役失去了颜良,延津之役失去了文丑,现在又失去了张郃,当然在军事上都有很大的影响;但袁绍人多势众,其他将领也足以抵挡一阵,还不至于因此就马上垮台。
那么关键之处何在呢?是一个“粮”字,是因为曹操在乌巢烧了袁绍数量庞大的粮食(一万多车辎重,主要是粮食)。没有粮食,军心动摇,斗志陡降,想到也许不久就会饿死,还有什么心思作战?于是便在曹操的凌厉攻势下,一溃而不可收拾了。
易书对袁绍溃败原因的分析,恰恰就忽略了,或者说淡化了这个画龙点睛的“粮”字。在叙述火烧乌巢时,说是“一把火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也没有提到“粮”字。当然,“所有的军需物资”应该包括粮食在内,但毕竟对粮食强调得太不够了。
许攸叛逃,确是袁绍溃败的关键,但问题不在于“袁绍丢了智囊”,而在于他向曹操提供了粮车到达乌巢的信息,使曹操把快要到达前线的这批救命粮食付之一炬。
说一千,道一万,一个“粮”字了得!
标题: 36 公孙康未设鸿门宴
内容: 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退回了冀州,二年后死去。后来曹操又打败了袁绍的儿子,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和袁尚逃到乌桓部落中去。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在柳城(今辽宁朝阳南)击败了乌桓,二袁逃到辽东太守公孙康那里去,被公孙康杀了,传首于曹操。关于擒拿二袁的过程,易书说:
“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当时公孙康设下‘鸿门宴’,将袁尚和袁熙一举擒拿。”(《品三国》91页)
此说不确。我们先看看《典略》是怎么说的:
“(公孙康)乃先置其精勇于厩(马棚)中,然后请熙、尚。熙、尚入,康伏兵出,皆缚之,坐于冻地。”
这是袁熙、袁尚到辽东后,初次和公孙康相会时的事。公孙康先在马棚里设下伏兵,然后请二袁进来,二袁一进来,伏兵就出来捆绑了二袁,把他们放到外面的冻地上。《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这件事,说二袁进来之后,“未及坐”就被擒了。(这是本之于《后汉书·袁绍传》。)哪来的“鸿门宴”?别管酒菜好坏,“鸿门宴”总该有个宴会作样子,这仅仅是宾主之间的初次相见,屁股还没有坐下,就被捉拿了。
标题: 37 卞氏是曹操第几任夫人?
内容: “他的第二任夫人卞氏,就出身“倡家”。”(《品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