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周思源看红楼 (不全)作者:周思源 >

第26章

周思源看红楼 (不全)作者:周思源-第26章

小说: 周思源看红楼 (不全)作者:周思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见一丝扭捻。”大观园是《红楼梦》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规模宏大,美轮美奂,是太虚幻境的人间投影,是曹雪芹专门为人物设计的一个理想世界,在一般章回中不易表现其全貌及各院子间的关系。如果一次就介绍完毕,不但会显得啰啰嗦嗦,而且也太单调平淡,所以分两次比较集中地介绍。这两次各有侧重,是从不同人的眼光中来写的。第一次是十七、十八回大观园竣工,贾政验收。贾政在贾宝玉等陪同下从大观园大门入口,经过曲径通幽、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顾恩思义殿、沁芳闸、怡红院等处,大体上是逆时针走向,围着大观园转了一圈,到的都是园内的主要建筑,除了表现大观园之大之美外,着重显示贾宝玉在设计匾额、对联中的才华。而三十九回到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这时大观园已经住进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一大群人。由于贾母亲自带着刘姥姥到处游览,而且身旁有一大批小姐、少爷、丫头陪着,不但深入到各院内部休息参观,将每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个院子描述得更加细致,而且完全是生活化的,和贾政对建筑工程进行验收很不一样。贾母领着刘姥姥在潇湘馆小憩,在秋爽斋吃饭,接着是坐船观景,然后又去蘅芜苑观赏,至缀锦阁饮酒行令,藕香榭听戏,还到栊翠庵品茶。由于刘姥姥醉酒,曹雪芹还让她误入了怡红院。这样就通过刘姥姥这个人物的活动,把大观园周边的几个主要院子和中部一些其他建筑作了一番生动具体的介绍,使读者不但再次领略了大观园的美景,而且始终处于浓郁的人情味之中。原来写过的景点这回写出了新意。比如在潇湘馆,就写出地上布满苍苔,中间一条石子铺的羊肠小道。琥珀虽然已经提醒刘姥姥注意不要滑倒,刘姥姥还是大意摔倒了,但很快就自己爬了起来。75岁的人,这么硬朗,这就为她几年后差不多80岁了还千方百计去把巧姐找回来的身体条件作了铺垫。曹雪芹创作上的一个绝妙之处是,写景绝不只是写景而已,往往有暗寓意。贾政验收时到蘅芜苑已经写出进门一大堆石头,暗示薛宝钗的铁石心肠。而这次贾母、刘姥姥等进了蘅芜苑,突出屋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帐幔衾褥十分朴素,以致贾母觉得女孩子屋里过于“素净,也忌讳”,从而再次暗示冷美人宝钗的冷漠无情。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还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在其他章节中很难见到的大观楼、缀锦阁、紫菱洲、秋爽斋、藕香榭、栊翠庵等好几个地方的情形。这四回中通过刘姥姥的活动,大观园的美妙形象更加深刻地留在了读者心中。
  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最难写的是有许多重要人物在场的场面,因为必须让这些人物都有话说有事做才行。所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活,最容易写得一般化。但是曹雪芹特别善于写集体活动,这样不但人物可以互相映衬,而且节省笔墨。从三十九回起至四十二回,曹雪芹通过贾母接见,刘姥姥编故事,贾母两次宴请,鸳鸯行酒令,刘姥姥逗乐等大小故事,使许多人物都在一个集体场合亮了相,写活了十几个人物。曹雪芹往往几笔就连带写出几个人的性格,比如行酒令时,黛玉用了《牡丹亭》中的一句诗“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她。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接着黛玉又用了一个《西厢记》中的典故,“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寥寥几十个字,写出了黛玉、宝钗两个少女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而这些都是由于刘姥姥的活动引起的,刘姥姥是这三回半中唯一的贯穿性人物和中心人物。
  最难得的是通过贾母、刘姥姥等众人到栊翠庵饮茶写出了妙玉,这是前八十回中妙玉最重要的一次亮相。如果没有这场戏,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重要人物妙玉的形象就将大为减色,甚至可能根本站不起来。因为她很难有和别人在一起活动的机会。栊翠庵虽然也是贾府家庙,平时别人进庵烧香,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贾府在外面有规模很大的家庙铁槛寺,还与好几个庙观尼庵关系密切,而栊翠庵在大观园内,本来就属于元春省亲时点缀之用。因此平时园子里的小姐和宝玉一般不会进去烧香,饮茶或者休息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大观园中到处都有饮茶、休息的地方。妙玉是出家人,加上生性怪癖,平时不爱与人交往,很难表现她的个性;而又不能脱离大观园这个环境,专门用许多笔墨来写妙玉。曹雪芹通过贾府地位最高而又年迈的贾母带刘姥姥进栊翠庵休息一会,真是高明极了。小说写道:贾母等人饮酒听乐之后,薛姨妈建议出去散散心,正好贾母也想散心,于是就“带着刘姥姥散(心解)闷”。贾母与刘姥姥等在“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亲自为她讲解这是什么树,什么石,什么花。显然是贾母有点累了,而且要带刘姥姥见识见识,这才来到栊翠庵休息和饮茶的。若是平时绝不可能这么多人同时进庵饮茶。所以看得出来,曹雪芹安排情节不但考虑其必要性,而且非常注意它的合理性,符合情节逻辑。而妙玉性格的闪光恰恰就由饮茶而出。其中有三点尤其值得注意。曹雪芹特别点出,这一切都是通过宝玉的眼睛来写的。妙玉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杯子,写出了她这个带发修行的出家人并没有真正做到佛法平等。这是一。二呢,当妙玉手下的道婆收了刘姥姥喝过的杯子,妙玉就让她放在外面。宝玉建议她给刘姥姥,卖了可以度日。妙玉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有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吧。”妙玉对刘姥姥竟然如此无情,看来似乎有洁癖,其实反映了内心势利的一面,这就将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见到的妙玉判词“欲洁何曾洁”具体化了。第三是妙玉将自己日常吃茶的绿玉斗给宝玉用,作为一个少女和出家人,这是极不寻常之举。妙玉身份特殊,既有“天性怪僻”的一面,又有普通少女正常情感需要的一面。这个饮茶场面使妙玉判词和《红楼梦曲·世难容》落实了,也使妙玉形象生动地树立了起来。而这一切都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所引出的。
  写人物自然也写出了刘姥姥自己,这位老太太的形象在二进荣国府中有了很大的发展,更加丰满。比如很自然地道出了刘姥姥和贾母的岁数(75岁,“比我大好几岁呢”),这种一石二鸟的写法既经济又自然。刘姥姥在编故事上简直是个天才,不仅张嘴就来,而且特别村姥姥是信口开河适合听众的口味,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民间艺术家刘姥姥善于根据听众的审美需要,进行即兴创作。她编的第一个故事是下雪天听见外头柴草响,一看,是个漂亮的十七八岁小姑娘。为什么刘姥姥讲个小姑娘的故事?因为她看见贾母身边坐满了女孩子,小姐和漂亮丫鬟,还有长得很俊的贾宝玉。所以讲极标致的小姑娘的故事肯定会受到广大听众欢迎,尤其是讨贾母的喜欢。值得注意的是,刘姥姥只说了外面柴草响,可没说烤火,是贾母猜测是不是有过路的客人冷了抽些柴草去烤火。结果正好南院马棚失火,所以贾母就让换个话题。如果方才是刘姥姥提到了“火”,那么下面就不会再让她讲故事了。正因为是贾母说的“烤火”,所以刘姥姥才有机会继续现编现说。这是曹雪芹写得细致高明的地方。刘姥姥显然接受了刚才讲“柴草”差一点出事的教训,这回现编了一个万无一失的故事,说有个90多岁的老太太,感动了观音菩萨托梦,菩萨说她本来要绝后,又给了她一个孙子,现在十三四岁了。为什么要说老太太90多岁,小孙子十三四岁呢?贾母70岁了,说个长寿老太太感动观音菩萨,贾母多高兴呀。而且贾宝玉不是十三四岁吗,瞧这刘姥姥多会说话!刘姥姥现编现说故事(小说用的是“顺口胡诌”)的本事绝对不下于当今说评书的水平。她居然能把那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小姑娘的故事,让贾宝玉这聪明绝顶的傻东西“信以为真,回至房中,盘算了一夜。次日一早,便出来给了茗烟几百钱,按着刘姥姥说的方向地名”,让茗烟去找那女孩庙。结果茗烟找了一整天也没找着!宝玉还不死心,还对他做思想工作,让他改日再找去!遇见贾宝玉这样的忠实听众,刘姥姥算是三生有幸了。
  三是突出了大贵族人家的规矩和讲究。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严格的等级制度,贾府这样的大贵族人家自然就更讲究了。这一点在元春省亲和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红楼梦》在许多章回中都很注意这个问题,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并不是写得最多的,但是由于刘姥姥身份特别低微,从她受到的礼遇上反倒格外说明问题。因为贾母叫她“老亲家”、“刘亲家”,所以刘姥姥的身份顿时大大提高。四十回在缀锦阁行酒令时,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座位的安排:刘姥姥虽然是个连贾府仆人都不如的农妇,但是由于贾母叫她“老亲家”、“刘亲家”,所以她不但享受主子待遇,和小姐少爷一样一椅一几,而且辈份还比较高,座位竟在王夫人之前,仅次于贾母。通过刘姥姥所受到的贾府待客礼遇,有助于我们弄清林黛玉在贾府究竟有没有受到“迫害”的问题。
  刘姥姥在大观园的活动,再一次生动地突出了贾府的极度奢华。光是十几个主子和一些主要丫头吃一回螃蟹就花了20多两银子,够穷人生活一年,其余的事就不必多说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道:“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元评女传巧姐慕贤良春省亲时几次“叹息奢华过费”,是从见过不知多少繁华场面的贵妃角度感慨和从至亲角度担忧。而刘姥姥则是从一个穷苦农妇的角度将它生活化而发的感叹。她与元春是两个极端的人,但是得出的却是完全相同的感受。贾府最后败落显然与这种极度奢华的生活有关。
  在第五回巧姐的判词中已有“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暗示贾府败亡之后有些近亲反而不可靠了。在《红楼梦曲·留余庆》中,曹雪芹交代凤姐曾经“济困扶穷”而“积得阴功”。在贾府被抄家后巧姐被“狠舅奸兄(贾蔷)”所卖,是刘姥姥设法将巧姐找回。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为她第三次与贾府打交道埋下了一些重要的伏笔。主要是两处,在四十一回和四十二回。
  一是王熙凤的女儿大姐儿抱着一个大柚子玩,见板儿手里拿着个佛手,便要。丫鬟就哄着板儿把佛手给大姐儿换了柚子。板儿对佛手已经玩了很久了,“见柚子又香又圆”,就换了。“柚子”就是“由兹(即‘这’、‘此’。中古时这三个字同音,可以通假)”,暗示后来刘姥姥带着长大了些的板儿一同去解救巧姐,是由此开始的。“又香又圆”就是“乡缘”的谐音,指在外地才找到同乡巧姐,仿佛冥冥之中有“佛手”所指引,两个孩子有缘分,早就交换了定终身的信物似的。
  二是凤姐请刘姥姥给生于七月初七的大姐儿取个名字,刘姥姥就取了个“巧姐”(“巧哥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