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周思源看红楼 (不全)作者:周思源 >

第24章

周思源看红楼 (不全)作者:周思源-第24章

小说: 周思源看红楼 (不全)作者:周思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的认为影射历史上的某件对贾府败落影响深远的事,如康熙第六次即最后一次南巡也是曹寅第四次接驾,到曹家被抄,正好是20年。但这与“辨是非”的主体不接。
  我认为是指元春年龄,否则“辨是非”不可解。“二十年来辨是非”是指她20岁了,对宫廷及社会问题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深知自己活着时贾府有大树可靠,一旦死去,就会“树倒猢狲散”。而自己二十左右时正是贾府最兴旺之际,这就是所谓“榴花开处照宫闱”,另外“三春”(迎春、探春、惜春)自然不及她这个“初(元)春”。“二十”是虚指,并非刚刚20岁。元春应当是十五六岁被选入宫,回来省亲时约二十一二岁,贾府出事时她大约二十四五岁。
  二是“虎兕相逢”指什么?
  脂本系统中只有己卯本与梦稿本是“虎兕”,庚辰本及其他脂本和原来通行的程本都是“虎兔”,因此就出现了大不相同的理解。“兕”是犀牛类的猛兽,虎为兽中之王。因此有的主“虎兕”说者认为,贾府本来因为有元春在,依靠皇家,所以显赫无比。但在宫廷斗争中,象征觊觎“虎”位的政治集团与象征“兕”的政治集团相斗,结果祸及贾府。其原因与皇帝去世或元春去世有关。
  主“虎兔”说者有多种意见看法。有的认为,康熙死于1722(壬寅,虎)年,而雍正正式即位为1723(癸卯,兔)年。因此暗示康熙死与雍正继承皇位引起的政局变动,使曹家命运发生巨大变化。有的则认为,“虎兔相逢”是指卯年寅月或寅年卯月。也有的认为指皇帝生肖或元春生肖。还有其他说法,恕不一一赘述。
  不过有一点大家是一致的,即“虎兕(兔)相逢大梦归”这句话里隐藏着贾府败落与宫廷有关的原因。
  我对《红楼梦》的版本毫无研究,所以不知究竟“虎兕”对还是“虎兔”对。我也同意此话暗示贾府败落是因为元春一死贾府就失去靠山,“树倒猢狲散”。这里确实与康熙去世后曹家不久就败落有关,这是曹寅生前最担心的,所以多次提到“树倒猢狲散”。不过我不大赞成把小说佚稿中的元春之死想得太复杂,以为影射这个,影射那个。重要的不是死在宫中或外地,而是是否正常死亡。我认为元春就是死在宫中,属于正常死亡,如病死之类。清史中关于后妃、皇子因病早夭的记载比比皆是。若是非正常死亡,那么贾府遭到的打击将不仅仅是抄家了。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有一个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贾政说谜底是炮竹。脂批在“成灰”句后说:“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脂砚斋是深知曹雪芹及其家事者,从这条批语我们可以知道,元春决不会直到30多岁当时已属半老时才得宠,而是二十左右;但得宠没几年就夭折,是寿终正寝,而不是死于非命。所以才说“奈寿不长”。从判词和《红楼梦曲》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春有一个从“眼睁睁”即还活着到死亡“已入黄泉”的过程,阴阳间隔,所以才说“望家乡,路远山高”,并非死在外地。曹雪芹在撰写《红楼梦》时确实使用了一些他家的素材,其中有些内容和人物有比较明显的原型。但是《红楼梦》是小说,不是传记。所以总的说来,我不赞成过多地猜测。推论的结论至多只能再用一次进行新的推理,但不能将结果建立在没完没了的推理和推测上,那样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当然,作为自娱娱人,多作些推测也无妨。
  元春是曹雪芹按照理想后妃的形象来塑造的。这个人物在小说中仅十七至十八回正式出场一次,加上二十二回自宫中传出灯谜,二十三回提到她在宫中将那天游幸大观园时的题咏编次和降谕让宝、黛、钗等进园居住,二十八回赏赐的端午节礼等各几行,也不过三四次而已,但是给读者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她对弟、妹的慈爱,对祖母、父母的孝顺,都令人感动。最重要的是,小说多次写到她对这次接待奢华的不安:“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慢慢叹息奢华过费”;在游园时又关照“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临别前又殷殷叮嘱:“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曹雪芹如此突出元春对“奢华”的不安,除了她本人的修养比较崇尚节俭外,也表现出她确实明“辨是非”的一面。她明白,仅靠自家的俸禄与其他收入是很难短时间修建这么大的园子并维持这么大的开支的,万一有其他问题,就麻烦了。自己得宠时还好办,而一旦有不测,那就难以收拾。所以才托梦爹娘及早抽身退步。
  富有才学是曹雪芹赋予元春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元春将“有凤来仪”和“红香绿玉”分别改为“潇湘馆”和“怡红快绿”,又将后者改为“怡红院”,都更加高雅。她点评众姐妹之诗说:“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姐妹可同列者。”十分正确。而说实际上是黛玉为宝玉捉刀的那首《杏帘在望》为宝玉所作几首之冠,更是眼力非凡。
  就艺术形象本身的思想意义来说,元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宫廷生活的否定,和对妃嫔制度扼杀人性的严厉批判。乍一看,贾府出了个贵妃,荣耀无及;元春身为贵妃,位极人女,都是无数人家羡慕不已的。只要看看元春省亲活动本身之隆重,之显赫,就足以令人赞叹艳羡了,更何况还为此专门建了一个大观园呢。可是我们变换一个视角,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事情并不这样简单。大观园耗资钜万不必说了(当然,这是曹雪芹借机为宝玉等创造一个活动舞台),只要看看如此兴师动众地折腾了几个月,贵妃元春在家呆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了。十四日,包括贾政在内多少人,“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到了第二天,“至十五日五鼓(即凌晨三至五时),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可以想见他们要几点起来。“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足足等了几个时辰,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太监,一问,说:“早多着呢!未(13~15时)初刻(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约14分半钟)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17~19时)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19~21时)初才起身呢。”总算到了晚上,来了。在这阔别多年的家和为她专门修建的大观园待了多久呢,太监说:“时已丑(凌晨1~3时)正三刻,请驾回銮。”也就是说,元春在家的时间是从晚上七点多到半夜两点半的样子,总共七个多小时。她说的话不多,却有几句堪称名言,意味深长。一句是祖孙、母女见面时“三个人满心思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凤姐和迎探惜三姐妹也都在一旁“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祖母和母亲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而父亲贾政只能在“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jī)盐(齑,切碎的腌菜,泛指生活贫苦)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元春话虽不多,却极其深刻。“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一句,就将宫廷礼法森严到不近情理至极的残忍写了出来。要知道,受这种严厉礼法限制的决不仅仅是贵妃一人或是妃嫔,还有数以千计的宫女!而且父女相见还要隔着帘子,令人感慨不已。享受天伦之乐本是人之常情,但是身为贵妃,竟不可得!曹雪芹的《红楼梦》最看重的是人间真情,而皇家礼制竟连最起码的家人天伦之乐都不顾,曹雪芹的批判矛头所向,就可以想见了。
  元春这个人物出场虽少,但是在整部作品中的作用不小。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曹雪芹创作因讹成实元妃薨逝的独具匠心,学习如何用尽可能少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深刻的内容。首先,元春形象使贾府生活与宫廷相连,为宫廷斗争与贾府败落的牵连创造了条件,从而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其次,元春省亲为大观园这个必不可少的场景出现提供了可能并成为现实。因为这些少男少女只能活动在一个基本封闭却又十分巨大的优美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只能由专门为贵妃元春省亲而建的大观园来承担。否则建这么大的园子就是严重违制,要问罪的,而且是“僭越”的大罪。再说也不可能建成这种格局的园子(详见本书《大观园没有原型》)。再次,形象本身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天子被认为是天之元子,即长子。贾府四位小姐皆以“春”名,元春之名虽因生在大年初一而取,且在女孩大排行中又最长,但更重要的是,她贵为帝妃,位极人女,可谓天下第一女人(元女)。连她都未能避免悲剧命运,足见普天下的女性确实都“原应叹息”了。
  
  
  穿针引线刘姥姥
  
  
  结构宏大的长篇小说往往是用好几条主线副线把一个个大故事、小故事串连交织在一起的,这样才能故事好看,结构紧凑。刘姥姥的活动就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副线,从她三次与王熙凤打交道,正好生动地表现出贾府盛极而衰的过程。
  刘姥姥在《红楼梦》几百个人物中,论地位,当然只能说是个小人物。但是若论戏份多少,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深刻,那么将她放入二等人物中也未尝不可。刘姥姥不仅是出场最早者之一,也是最引人注目者之一。“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甚至成了歇后语。
  《红楼梦》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寓意深邃,因此曹雪芹大大突破了传统小说开头简单的“楔子”的形式,或是采取常用的效果不错的开门见山,而是匠心独运地安排了开头整整五回来作交代和铺垫。到第五回,原在外地的林黛玉、薛宝钗等都已聚集贾府,整个故事矛盾展开的神话基础、命运预示、人物关系、情节起点、环境条件等等,也就是一部结构庞大的小说的基本元素都已具备。相当于咱们现在建设一个大工程之前,不仅要挖好地基,而且地下的各种各样的管线,什么上水、下水、照明、电话、有线电视、供暖、煤气等等管线都要做到几通一平,总之要完成大量的前期工作。第六回开始,故事就正式集中在贾府主要是荣国府进行。按照作者的说法,光是荣府上上下下就有三四百人,每天的事“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于是就挑选了刘姥姥来提纲挈领。
  穿针引线刘姥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这个70多岁(这在当时之“稀”相当于现在的9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为什么能够承担这个重任呢?她有三个条件:一,她和荣国府“略有些瓜葛”。“有些瓜葛”这才进得府去,扯得上话,从而引起别人的话来。可是又仅仅是“略有些”,所以才这么难进门。而刘姥姥不但进去了,还获得特大丰收,这才显出刘姥姥的能耐。二,刘姥姥是个局外人。她既不是贾府奴仆,又与贾府多年没有来往,所以才处处觉得新奇,从而能够起到仔细观察并向陌生的读者介绍贾府的作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