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长江文艺 2006年第09期 >

第24章

长江文艺 2006年第09期-第24章

小说: 长江文艺 2006年第09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便与三峡结缘。而且;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化的经验;至少会与我们那一代人的生存经历和感情产生共鸣。每次在长江上独立船头凝眸三峡时;我总是感到了一种诗人的襟怀;一种船工的性情;一种虔诚的宗教般的渴望;让我刻骨铭心。记得有一位研究历史地理的专家说过;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河流;拥有像长江三峡这样一个长四百多公里而有七千多年深厚文明沉淀的大峡谷;更没有哪一个如此大的峡谷面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千万年的沧海桑田凝聚在如此短暂的时刻。我感到震撼。我为自己见证了三峡的蜕变和再生而激动不已。 



我后来离开了艰难生活了五年的江西高安县清湖村;踏上去太行山之路。在山西长治市化家庄又做了一年农民后;才和建华一起进了工厂。在山西十五年;几乎每隔两年就要回一趟老家;路线是长治、郑州、襄樊、宜昌、巴东、恩施。从宜昌到巴东一段;恰恰是三峡长卷中的精彩部分;每次经过这段水路;看峡谷峡江;总觉得百看不厌;还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有一年走到宜昌;正赶上葛洲坝截流后水路不通;我们一家人只好改道从五峰、鹤峰回恩施。在宜都的舅舅家住了一夜;不曾料到天却下起了大雪。下雪也要走;可是长途汽车在高山上不敢下坡;全车人只好下车行走几公里路。那时刚刚时兴流行歌曲;我提着一个书包大的录音机;一路走一路放着邓丽君的歌曲。同行的乘客们都觉得稀奇;纷纷向我打听唱的什么歌儿。邓丽君就这样在一个雪天;像一个女妖似地钻进了山里人的生活。等我们赶到家里;已是除夕之夜了。年过得很快活;可心里总像少了点什么;想来想去;是因为这次没见到三峡;所以心里怅然若失。 
1988年盛夏;纯粹是由着乡愁所支配;怀着落叶归根的想法;我们一家人从山西回到恩施。在恩施工作期间;我一直在犹豫;也一直在回忆和搜索;想找到一个适合家人居住又适合事业发展的城市。为此;我和建华利用假期考察了襄樊、宜昌、荆州、咸宁等地;最终选中了位于西陵峡口的宜昌市。在恩施工作了五年后;我们像蒲公英的种子;被三峡风吹到了宜昌;并且在这里定居直至终老。那是1993年底;三峡工程正式动工的时候。漂泊南方北方的生活终于结束了;我终于安宁下来了;终于把三峡当作我的家了;我的心里充溢着自豪和幸福;眼前是一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宜昌是一个因水而生的城市;正在实现与水共兴的梦想。巴、楚、蜀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水势浩洋的峡江流经市域四百余里;这正是她宜于昌盛的渊薮。眨眼间;来宜昌整整十年了。上下三峡;不知跑了多少遍;几乎走遍了每个角落。曾陪北京作家登白帝城感叹古今;曾陪南京画家沿三峡搜尽奇山异水;曾在巴东神农溪听说日本少女与船工的爱情故事;曾在兴山昭君村观赏一种叫婆娘”(学名观音莲)的绿色植物;曾在秭归屈原祠的屈原墓前阅读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抒情长诗《离骚》;曾和武汉、宜昌的文朋诗友多次在三峡开笔会;谈论文学、艺术、社会、人生、自然、美学等等。三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融入了这片峡谷。也许我一生的念头就是融入。融人才能体验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而文学艺术的精灵注定要受三峡山水的滋养。诚如史家所言;人体现着自然;文学亦体现着自然。那么;现在是时候了;我要把自己体验到的三峡;告诉我的读者朋友。哪怕是粗线条地勾勒;也要把它素描出来。我知道我的笔力太弱;无法尽述我的心情。但再弱的笔一沾上三峡的色彩;它就有了或多或少的美感。洞鉴三峡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这样的道理;谁都明白。三峡对我而言;就是著名作家张承志《心灵史》中所说的:“这里含有人、做人、人的境遇、人的心灵世界和包围人的社会、人性和人道。这里有一片会使你感动的、人的光辉。你并不是随时随地能发现这种光辉的。”——这便是我的三峡的光辉。 
老实说;历史与现实相比;我更喜欢历史的三峡。从自然的和人文的景观来看;老三峡比新三峡更耐人咀嚼。有时心情很矛盾;走进三峡就徘徊不定。有一次;我去长江支流清江中上游的水布垭电站;汽车在崎岖不平的狭窄的山路上颠到半夜才到达目的地。我又记起那夜在黑黝黝山路上;汽车前灯的光柱中;不时会照射到站在悬崖陡壁边的学生正对我们招手;嘴里喊着:“搭一个吧;搭一个!”他们想搭顺路的车回家。如此艰辛的求学路;证明了水布垭的穷;更证明了水布垭人穷则思变的精神。三年后再去水布垭;专用公路通了;桥架起来了;清江截流了;小镇繁荣了。一个水电项目搞活了一方水土;给生活在穷乡僻壤的父老乡亲开拓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更令人欢欣鼓舞;但是;数千年承载三峡文明的主要地区将淹没在水面下;上百万人举家迁移;又让我们不禁发出留住千古三峡的唱叹。我曾在一篇短文中表达过这种遗憾。我记得有位作家为此感慨过:不庸回避;在这里我们却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朴野的震撼与浓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现代相睽离。那些抱着家门前的大树痛哭甚至嚎叫的乡亲们;那些在祖坟前一排又一排跪地磕头的乡亲们;那些远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重新开始艰难生存的乡亲们……对三峡人而言;三峡是人生的一个痛点;梦想或忧伤;二者兼而有之。 
有个叫严平的青年;祖籍湖北巴东;2003年春节前从北京赶回阔别了二十年的老家;开车遍行三峡沿江的几个城市;一路看、拍、感受。一个三峡人用莱卡镜头为自己的情绪和故土作最后的见证。他说残缺不全的三峡已经存在很多人的心里。我们在路上;我们眺望故乡。还有个叫卢跃刚的人也是沿江而下;在灯火明灭中发出深深的叹息。他说这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共同处境;这是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回答的沉重主题;以致需要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空间来让中华民族承载她的痛苦、忧伤和欢乐。是的;这是一个历史的宿命。另外一个叫和鉴的说;三峡被淹没一寸;就有一寸历史因之消失;就有一尺文化因而湮灭;也就有一丈精神家园长眠水下。……祖先留给我们一条可以寻溯根源的河流;我们留给子孙一个截断的峡湖。曾民说得更直截:从此;世界多了一个平静的水库;人间少了一部壮阔的史诗。看来;无法告别三峡的心情中国人都是一样的。人们在告别她的时候;才发觉这条文明大峡谷蕴涵的历史文化的上千年记忆;是无法忘却也是无法复制的。 
我忘不了涪陵山城的石磴子;丰都鬼城的麻辣火锅;万州鸽子沟到高笋塘的梯子坎儿;诗城奉节的黄桷树;巫山的月光溢满了古老的河床;秭归屈原沱龙舟竞渡的鼓声响遍峡谷;巴东的秋风亭上有人在歌唱;歌唱我的三峡;我的家乡。这一切都忘不了。三峡是如此伟大;我是如此渺小。我只是记录下来一个人的真实的珍贵的感情;一个人的三峡;三峡人的手记。请读者朋友们记住;在告别三峡的人群中;有一个散文作者;他忍不住摘下眼镜;用手掌揉了又揉蓄满了热泪的眼睛;鼻子一酸;突然就把头扭过去了。 
文学地理 
我一直关注鄂西这方水土。散文取材大多源自鄂西。这不仅因为鄂西是我的故乡;而且因为我个人理解的鄂西已远远超越了地理的范畴而具有文学艺术的无穷意味。我曾在《鄂西风情录》的代跋中说:“鄂西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个人文概念。它包括恩施自治州的全部和宜昌市的部分地区。所以我把写峡江的部分篇章也纳入‘大鄂西’范围。从中可以看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轨迹;在散文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丰富多采。”三峡理所当然属于“大鄂西”的重要篇章。甚至;包括神农架——那些苍莽的群山;清瘦的江流;山野荒寂而又摇曳多姿的旅程;全部叠印在我心灵最微妙的地方。 
如果说鄂西的恩施是水墨丹青;三峡的风景则是系列油画。三峡壮丽;但沧桑;诗意;却悠远。土家族的祖先巴人曾经长期生活在长江流域;而最后;又消失在三峡。至今;我们在三峡两岸;在长江支流清江和大宁河中;仍能看到大批幸存下来的船棺和悬棺;巴式青铜剑和青铜矛、钺、戈;编钟和军乐器虎纽錞于;栈道和独木舟;温泉和盐场等等。也就是说;我的民族;我的祖先;在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时间里;曾经生活在这里;征战在这里;又神秘地消亡在这里。三峡是土家族的剪不断的一根脐带;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我的父老乡亲在这里曾经怎样刀耕火种;怎样歌唱舞蹈;怎样构筑家园;怎样把握生命的稍纵即逝的时光?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写在岸壁上和江涛中的故事;在山洞中和大坝上举行的仪式;遥远的祖先及其现在的子孙们的灵魂;都已构成我鄂西散文长流不息的源泉。 



我始终认为;创作鄂西乡土散文;不要忘了三峡。只有把风情鄂西和人文三峡两个块板都写到位;都写得朴实温暖而又饱含情感汁液;柔韧灵动而又充满生命体验;展示精神的风景和审美的轨迹;以此烛照人生;踏歌峡江;才能比较完整清晰地传达出鄂西作为文学地理空间的文化诗韵。 
我生活在三峡;这自然是美好和幸福的。我想;所谓幸福;并非仅指物质的享受;它在本质上属于精神的自由。当我在长江三峡穿行时;那些凌波踢浪的船工;紧身腰带打着疙瘩的背佬儿;美丽或者憔悴的土家女人;他们的号子或者情歌;船舱或者吊脚楼;水杉或者水车谣;端午或者中秋……他们面对生活的坦诚和质朴;都给我带来了植入心灵的幸福。随着高峡平湖的出现;我愈来愈怀想郦道元曾经描绘过的长江三峡。永恒的回忆告诉我;我的散文属于我的三峡;属于我的远远飘逝的岁月。 
对鄂西而言;对三峡而言;千百年来;我们写下的文字不过是一些飞溅的泡沫或者被峡风一吹而散的烟雾;那些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的精魂则永远淹没在峡江深处了。那是不可破译的神秘;又是令人忧患的隐痛。面对它;我只能说;我对它知道得太少太少了;我写得太少太少了。三峡;真的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踏歌峡江 
三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只要天不荒;地不老;水不干;山不灭;子孙不绝;香火不断;所有后来人就会在这里寻找到并指认出自己的家园。 
不是凭借一砖一石;也不是凭借一楼一巷;更不是凭借一城一镇一码头;而是用耳朵倾听祖先的呼吸;用心灵感受前辈的脉动。 
当然;还要辨认并抚摸峡江人因撑篙摇橹扳舵拉纤而变得粗糙模糊了的手相;那些横七竖八的掌纹;那些生命线、事业线、爱情线。 
疏花水泊枝呢?香溪桃花鱼呢?穿过五千年时空的牛角号呢?传达五百年岁月的竹枝词呢?深入骨髓汇入民族精神的川江号子呢? 
“河流记载了我们所有的历史;吟唱完我们所有的诗句;养育完我们所有的族人;聚集起我们所有的精魂;然后掉头东去;汇入大海。” 
是的;正如和鉴《别了;三峡》所说:“三峡并非是几个险滩;几处奇石;几本诗歌或者几段传说;它是这无限风光、悠远历史、灿烂文明的集合;是属于我们所有死去的、所有活着的、已经离开的和即将到来的人;是我们所有欢歌和悲泣、骄傲和屈辱、呼吸和语言;是我们所有雪白的骸骨和列祖列宗香烟缭绕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