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博览群书2005年第07期 >

第3章

博览群书2005年第07期-第3章

小说: 博览群书2005年第07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00年代后,各大报纸纷纷开辟“书评周刊”,不知是真的关心文化,还是要借势抢占市场,但这无论如何有可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新京报》以其日报的气势做周刊,排版色彩都颇吸引人眼球,但文化含量明显不够,缺乏大手笔,尤其是每篇篇幅极有限,刚感觉读了个开头,已戛然而止;《经济观察报》做过一些尝试,但似乎未见明显的特色;倒是《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创办时间既久,版式思路亦较活跃,曾颇显现出试图“更上层楼”的态势,不知为何又停了。
  一般来说,学术精英与文学精英(乃至政策精英),虽然都选择“以笔为旗”,但言说的策略会有很大的差异,或以学院派为依归,或以想象性为立场(乃至以影响政策为目标),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会相距遥远。但在我看来,此处的文字,似乎为我们的思路,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范例,那就是虽然在根本上坚持精英立场,但在写作方式上应尽可能放下“学院架子”,采取贴近读者的方式,以朴素的方式与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书评的功用大焉,然论者似乎不能深察。中国每年出书总量位居世界之冠,而与拥有世界上最庞大规模的人口基数相比,购书量却极微。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与国民素质,取决于其“教育/修养”,而“教育/修养”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立足于自身的“自我修养”,可能对个体的素质人格养成更为重要;而读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尤其是在数码时代以无可抗拒的席卷之势汹涌而来之时,读书,更成了卓然自立、冷静应对的重要方式。所以,书评的意义,很可能会间接关涉到国民素质与精神的构建,岂能不予以足够的重视?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精英”与“民众”之间,确实需要这样的“沟通平台”。对于中国正在形成中的“书评时代”而言,相对闲适淡雅的读书小品和严肃认真的学术文章,都有存在的必要,不可“或有偏废”。“文化书评”更关注大众阅读,具有为社会一般读者提供精神养料的功能;而“精英书评”则更要求文章的“行之有文”,兼及思想的“进激之力”,它应当具备在“时代关怀”之后的“智者省思”的效用。对于公共舆论的功用,布迪厄曾有非常明确的认识,他甚至不仅以“权力场”作为社会生活中横贯始终的大场,还直言不讳地说:“知识界是角斗场”,且其自主性受外来影响最大者,就是新闻界。陈平原先生虽然也对媒体与利益驱动有关的推波助澜深有疑惑,但仍强调“只有改变目前中国学界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巨大隔膜乃至某种程度的互相敌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才可能得到比较健康的发展。”(陈平原:《当代中国人文观察》第1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所以,在我看来,未来的“精英媒体互动”,既不可能因为其可能出现的“媚俗”一面而一无是处,也不可能通过某些精英的“自矜身份”而自动消失。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过于强化“阳春白雪”的意识,而导致的“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结局似乎并不可取。但,事实上必须承认,能达到这种“理想功用”的书评却尚未之见。学术书评有其自身的规矩与严谨,相对目前媒体上沦为炒作的书评文字而言,此类具有一定学术背景而又考虑大众接受、有自身阅读思考并强化美文意识的“文化书评”,很可能是现代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巨大潜力与魅力的一种文类,值得认真对待。


漫说严复的“信、达、雅”
■  吴小龙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翻译界公认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这没有异议,但他本人的译作又被许多人视为过于雅训以致于不易为一般读者理解——由于太“雅”而失去了“达”和“信”。对此梁启超的批评最有代表性。梁启超在评论严译《原富》时,在肯定其巨大意义的同时也提出了他认为不足之处:“其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摩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繙殆难索解。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正比。况此等学理之书,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能使学童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文人结习,吾不能为贤者讳矣。”
  对于梁的批评,严复颇不以为然。他认为研究精深学理之书,必定不能以通俗之词表达之:“窃以为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感之音声也。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俗之气。”如果为了使那些学识浅薄的庸众都能理解,而力求通俗,这是对文学的凌迟,决不是革命。而他译书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这些人,而是为了思考者和研究者,是为了多读古书之人,“不佞之所从事者,学理邃赜之书也,非以饷学僮而望受益也,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
  从实际情况来看,严译西著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达(如“天演”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当时的中国确实起过巨大的震撼和启蒙作用,严复本人从他对西学的了解中所形成的一些观点也是近代中国人的文化思考中有重要意义的篇章,但这一切,却逐渐与他的译著本身脱离了关系,以致于这些译著现在基本上只作为探究严复思想的材料而被关注,不再能作为该学科的学术史料或该著作的典范译本。人们不但需要通过新的译著去了解这些著作,甚至于也基本上完全放弃了严复“踟蹰旬月”所苦心推敲的那些他自己认为极其准确的译名,而代之以大量来自东洋的日译术语。
  如果严译著作不能作为他提倡的翻译原则的典范,那么或者是他的原则不对,或者是他没有达到自己提出的要求。然而严复的情况却不是这样。那么问题在哪儿呢?
  应该说,严复的三原则是对的,他自己也成功、出色地实践了这三个要求,问题在于,他是在文言文的范畴内这么要求、这么实践的,这与近代以来越来越发展成熟,而今人也越来越习惯的思考和表达工具——白话文相去越来越远。由此,我们就能明白,他的译文为什么要坚持那让人无奈、为人诟病的“雅”,为什么要极力强调并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信”、“达”——这本是中等水平的翻译就自然而然能够做到、应该做到的,何劳大师如此费心?
  我们先从几个译名上来看看严译是否较之日译更为“信”:
  一,“economics”,今天无疑都译为“经济学”,在初期则根据日译译为“理财学”和“经济学”。严复看来两者都不恰当,他认为只有译为“计学”才切合传统汉语的本意:“顾必求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过狭,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虽计之为义,不止于地官之所掌,平准之所书,然考往籍,会计、计相、计诸语,与常俗国计、家计之称,似与希腊之聂摩较为有合。”(严复:《严氏例言》,《严复集》第1册,第97页。)他也不同意梁启超把它译为“平准学”,说:“即如执事今易平准之名,然平准之名决不足以当此学。盖平准者,因以名官职,敛贱粜贵,犹均输常平诸政制。计学之书,所论者果在此乎?殆不然矣。固吾重思之,以为此学义苟欲适俗,则莫若径用理财,若患义界不清,必求雅,而用之处处无扦格者,则仆计学之名,似尚有一日之长,要之以后来人当自知所去取耳。” (《与梁启超书》,《严复集》第3册,第518页)“经济”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经邦济世”,故“嫌太廓”,理财、平准又失之过于狭隘,西人的“economics”,在文言中确实倒是“计学”比较接近。
  二,“logic”,今译逻辑,基本上属于音译,而严复译为“名学”。他在《穆勒名学·按语》中谈到“logic”的译法时作了详细的考论:“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转之根。逻各斯一名兼二义,在心之意、出口之词皆以此名。引而申之,则为论、为学。故今日泰西诸学,其西名多以罗支结响,罗支即逻辑也……罗各斯名义最为奥衍。而本学之所称逻辑者,以如贝根言,是学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明其为体之尊,为用之广,则变逻各斯为逻辑以名之。学者可以知其学之精深广大矣。逻辑最初译本为固陋所及见者,有明季之《明理探》,乃李之藻所译,今日税务司译有《辨学启蒙》。曰探,曰辨,皆不足与本学之深广相副。必求其近,故以名学译之。盖中文惟‘名’所涵,其奥衍精博与逻各斯字差相若,而学问思辨皆所以求诚、正名之事,不得舍其全而用其偏也。”(《严复集》第4册,第1027~1028页。)
  三,“Philosophy”,严认为日人译“Philosophy”为“哲学”也不恰当,应译为“理学”或“爱智学”,他说:“理学,其西文本名,谓之出形气学,与格物诸形气学为对,故亦翻神学、智学、爱智学。日人谓之哲学。顾晚近科学,独有爱智以名其全,而一切性灵则归于心学,哲学之名似尚未安也。”(《穆勒名学》按语,《严复集》第 4册,第1029页)
  四,再如,译“sociology”为“群学”而不是“社会学”——因为在严复所习惯的语言环境中,“社”与“会”是各有其含义的,都与sociology、society无涉——唯“群”近之。就像“革命”在中文的固有表达“武王革命”中是“革”掉一个王朝的“天命”,是与“Revolution”全然无关的,因而“Revolution”应该译为“改革”或者“变革”更为恰当。从严复对这几个名词的推敲厘定来看,他所确定的译名更符合传统的汉语文言文的字义,因此更为可“信”,当属无疑。而我们今天所习惯的,却恰恰是外来的、后起的词义和用法。
  严复对自己确定的译名是颇有自信的,他相信他的译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他给张元济的信中,表白了他的这种自信:“《丛报》于拙作《原富》,颇有微词,然甚佩其语;又于计学、名学诸名义皆不阿附,顾言者日久当自知吾说之无以易耳。”(严复:《与张元济书》,《严复集》第3册,第551页)然而日久之后,他自认为“无以易”的用法,却完全被他认为不准确的日译所取代,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语言规范变了。
  选词如此,谋篇亦然。故严译的“信”、“达”,是要把西文改铸为文言的表达范式——这是直接与后来风行一时的“硬译”完全不同的一种翻译观点。这是因为严复认为,“欧洲学术之盛”,但却与中国“古人之学”异曲同工,因此自己要翻译和转达西方学术,所应该看重和追随的,就是《易》《春秋》式的“一千众枝”的表达方式,即先订主旨命意,而后挥洒为文,枝叶扶陈,畅达其旨。而且,严复进而还认定,西方的归纳、推理方法与《易》《春秋》相通,可称之为“外籀”、“内籀”之学,甚至如牛顿力学、斯宾塞理论,甚至热寂说,也都能够在精神实质上与《易》相通。那么融会(而不是附会)两种思想资源,并以先秦文风表述之,这才是“信”、“达”。最体现严译这种“骎骎与晚周诸子相上下”的文风的是严译《天演论》开篇的这一段话: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