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9年合订本-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元宝,拿进来藏在橱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之意。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乐。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得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唯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2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宝、百合、桔子等种种小摆设,这些都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参加,但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
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式仿照大年糕,是预备廿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
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锡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盆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平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对美术有缘。
绝大多数人家廿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劈劈拍拍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得。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我把一串鞭炮拆散来,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来罩住,“咚”的一声,连罐头也跳起来。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来经乐生哥哥(关于此人另有专文)教导,竟胆敢拿在手里放了。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一点上火,立刻把头旋向后面。渐渐老练了,即行若无事。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底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那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我得的记得是四角,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做“毛糙纸揩窪”。“窪”就是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要死”之类,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被揩,尽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那怕你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有时其人出前门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岂知他绕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了去。此时笑声、喊声充满了一堂。过年的欢乐空气更加浓重了。
街上提着灯笼讨账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这只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元旦,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但这时候我家早已结账,关店,正在点起了香烛迎接灶君菩萨。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说到赢余,笑容满面。母亲照例额外送他十只银角子,给他“新年里吃青果茶”。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但是睡不到二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大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声,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是新年最大的一个节日,因为这天晚上接财神。别的行事,如送灶、过年等,排场大小不定,有简单的,有丰盛的,都按家之有无。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约他们想:敬神丰盛,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了,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我们都看他样。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是忘不了这种好滋味。但叫家里人照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染匠司务下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的笔记也就全部结束。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06
短信平台
●有时,一个美丽的谎言往往就如清晨的阳光,照亮黎明前的黑暗,消融封冻在心口上的冰雪,将希望植入骨髓,让美好渗透血液。就如文中的萨尔博重见那蓝勋章时,已不只是荣誉,还有那些沉甸甸的回忆,让他紧闭多年的心扉两次敞开,对他而言来就是光明。(《伊莎贝拉的蓝勋章》) 浙江/洪晓静
●古人云:“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心怀如来,万物皆著佛之光芒;心存撒旦,万物皆俱染魔之阴暗。揣一颗平常的心,以出世的眼光看世界,以入世的心境好好生活。这样和煦的春风就会拂面而来,催发生命的新绿:心变了,世界就变了。(《春天的风》) 河北/刘成
●给失足者以感化,给不良行为以矫治,一个清贫的修鞋匠持之以恒的爱心奉献让我由衷感慨。某些人对子女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久而久之纵成恶习,便归咎于环境,将责任推向社会,爱心和良知的缺失令人不齿。(《感动美国法律的爱心》) 安徽/周 杰
●这个世界似乎变得有些本末倒置,分贫不笑娼,一些美好的品德正在被人遗忘,某些人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导致“希望老人”在遭遇小偷、骗子各和各样的伤害之后,选择离开。谁又能苛责一位71岁的老人未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呢?希望“希望老人”的离去能唤醒某些人的良知,要知道人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钱。(《“希望老人”之死》) 云南/徐 莹
●世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按照标准发生的,也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可以控制意外。只有自以为是的傻瓜才会把天才禁锢到书本中去寻找、创造,执行什么“标准答案”,所以“高分低能”者,永不会从高手那里问出办事的方法,更得不到创造和想象的标准。(《危险的标准答案》) 辽宁/迟德民
●推动儿子、丈夫的痛苦并没有让她倒下去,反而就她更加懂得了要珍惜生活。好好地活下去,这也许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慰藉。那带着生命气息的袅袅炊烟仿佛在昭示:生命短暂,却也永恒。爱别人,爱自己,让苦难在捆绑中升华。(《捆绑苦难》) 辽宁/万旭杰
●她把自己最美丽的时光,全部的耐心与爱恋都给了他,再留给我们凄美的背影。没有值得不值得,感情的事,本来不能度量。也不能怪他的辜负吧,他是有责任心有才华的男人,但同时他也是这俗世的男人,又怎能去刻意要求这世间的情感圆满?也许永远都是这样,纠结成丝,终至成茧,留下的,是一只只翩飞的蝴蝶吟咏幸福与遗憾……(《母亲与小鱼》) 北京/暖暖小西
●一直以来,我对那么平凡的人和事总是鲜有关注,那天看到一个短剧《民工也疯狂》,我受到很大震撼。这些农民工在简陋的工地上自娱自乐,那种陶醉,那种知足,那种爆发的才情都让我感动。他们虽做着添砖加瓦的工作,但他们也是指挥若定的国王。等到高楼大厦竣工时,他们便可享受作为国王的无限荣耀!(《人人皆可为国王》) 河南/王晓燕
●那个几乎无人光顾,却十分富有人情味的小站给我很深的感动。我想这个小站上一定不会挂有“群众利益无小事”这种标语吧。小站虽小,但它的存在却反映出一个国家对待公民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这样的关爱和尊重,人们又怎会不热爱自己的国家呢?(《小站》) 天津/齐 文
●元宵节前夜,家中遭窃,一本自考毕业证书被撕毁了散落在凌乱的衣物间,这是小偷收获太少的发泄。被贼光顾的往往是平民百姓,就像自己,因为不甘心贫穷的生活,想通过自考找到改变的,但刚毕业就失业,低保没资格,找工作又关卡重重,也还徘徊在贫困的边缘。有学者提出了这个话题,让我透过压抑的现实看到了一线希望。(《城市贫民阶层是一个信号》) 江苏/顾建明
本文摘自《读者》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