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读者 2009年合订本 >

第176章

读者 2009年合订本-第176章

小说: 读者 2009年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也频没有留下什么遗物,只是在被捕前不久,他给老家寄了一张照片。这是一张六寸见方的照片,是他和丁玲姐妹的合影。1950年, “左联”成员马宁要整理有关胡也频的资料,特地拜访了胡也频的父亲胡廷玉,老人就拿出了这张极为珍贵的照片。虽历经沧桑,照片仍完好无损。马宁望着照片,思绪万千,难以自抑。他忽然发觉这张照片有些异样,它的背面似乎有几层折叠的道林纸,依稀可见淡蓝色的方格子。马宁十分诧异,细心地把它一层一层地摊开。奇迹出现了,原来是一张生活书店为作家们特地设计的文稿纸,稿纸上有一行苍劲醒目的字迹:“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政府是我们的政府。”

  这是年轻的胡也频和丁玲对未来的热切期盼。胡也频恨透了旧社会和旧政府。在那个黑暗的世道,他在金铺当学徒,被人诬告偷金戒指;在济南高中教书,被反动政府迫害和通缉;在上海工作,又被叛徒出卖。他多么盼望能有一个自己的政府——一个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好政府啊!

  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47


   

感恩的老人
●'菲律宾'珍妮弗·叶·卡斯佩

  “谢谢你,姑娘。”当我把一枚10比索的硬币放到乞丐老人手里时,他感激地用美式英语大声地对我说。我是在一个炎热的上午,在前往马尼拉公园做礼拜的路上遇到这位乞丐老人的,他当时正在路边拱手含笑向过往行人乞求施舍,他的嘴里一颗牙齿也没有了。

  就要离开时,我发现老人正在不远处的一棵树下乘凉。我走过去坐在他身边。这时,一伙十几岁的孩子路过,直盯着我们看。毫无疑问,他们一定不理解,一个20多岁的年轻姑娘怎么会与一个又老又脏的流浪汉这样近乎!在与老人的闲聊中,我得知他的名字叫詹姆斯·莫雷诺,今年80岁。“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时我就在这里了。大量像你这样拥有爱心的人才使我活到现在,”他说。他除了随身带的包里装着的一件衬衫和过去的几件纪念品以外,一无所有。他每天就背着这个包滞留于公园。下雨时,他就躲到树下或能够挡雨的水泥建筑下面。

  詹姆斯告诉我,他年轻时曾作为夜总会歌手在奥隆阿波市为美国大兵唱过歌。他就是在那里学得一口美国口音的。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时,火山岩浆把整个城市淹没。他竭尽全力营救他的妻子和孩子,但他们还是死了。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由于没处可去,他便来到马尼拉,以乞讨为生。

  他从钱包里掏出一张50多年前拍的照片。这是一张很具魅力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英俊潇洒,下颚突出,眼睛炯炯有神。“这是我在夜总会唱歌时的照片,”他自豪地对我说。詹姆斯的人生充满曲折,就像电影中的情节。他低唱起一首上世纪70年代末很有名的歌,他的歌消除了我对他故事的怀疑。“我泪流满面,你为我把泪擦干/我困惑不解,你使我头脑清晰/我出卖我的灵魂,你为我重新买回……你将我放于高架之上,让我看到遥远的未来/我需要你/我需要你。”他的声音很好听,而且唱得很动情。我禁不住落下泪来。

  我的祖父母早就去世了,我问他,我可否认他为爷爷。“那是我的荣幸,”他高兴地朝我笑着说。这时,我们身边已经围了很多人。几分钟之前盯着我们看的那伙孩子此刻也朝我们笑了,他们很想听听我们在聊什么。“瞧,我在这里这么多年,很少有人在意我,但由于你的出现,他们开始注意我。”詹姆斯说。

  我从包里掏出相机,请在场的人为我和詹姆斯合影。当那些孩子离去时,詹姆斯转向我,亲切地说,“我送你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珍惜你所拥有。命运给你一个苹果,你莫要怪它没有给你一袋。”

  夜幕就要降临,我向老人许诺有空再来看他。此后的三年中,我好几次回公园找詹姆斯,但都没有找到。我时常惦记他,一个穷困潦倒、以乞讨为生的老人,竟能对生活这样知足,并一直保有一颗感恩之心,我们生活无忧无虑的人,难道还有什么不满足吗?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32


   

短信平台


  我真切地感受到那苹采酿的美味香甜和沃克先生对家人深深的爱。其实每个人都都拥有一罐“苹呆酿”,那就是家的温暖和家人的爱。这分爱就像一剂慰藉心灵的良药,当我们身处因境时,总能带给我们继续生活的勇气。

  《苹采酿》安徽 / 邵军

  不是只有万物萌发、和风细雨才代表春天,也不是莺歌燕舞、万紫千红才象征着春天。春天于人,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感,一种对人生的美好诠释,对生活的满腔热爱。如此,我们便能处处有感动,触手生春。

  《春天的气息》河南 / 任亚辉

  因为一脉相承的个性,彼此之间用伪装的冷漠爱着。当坚实的臂膀变成空洞的袖筒,爱也在微妙地升华。顽劣的少年终于成长为父亲坚实的依靠,失去“与父斗其乐无穷”的光阴,却体会到永远割舍不断的父子深情。

  《终于承认你已经老去》山东 / 张俭

  娘因病住院,我陪护她时,她说得最多的话是:去上班吧,我不会有事的。在娘动手术前,我为娘擦拭身体,握着她的手问:“娘,害怕吗?”娘安详地说:“你们都在,我不怕!”但她冰凉的手一直在颤抖,眼中含着热泪。我终于明白我们才是她最想依赖的。

  《雪孩子》山东 / 赵玉明

  如今农民工子弟不入城则成为农村留守人员,隐患多多;随父母进城读书却处在教育的边缘,屡进尴尬。年幼的他们对城市对整个社会能有什么好感呢?为何理想与现实只有一墙之隔却难以逾越?为何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却不能共享教育资源 ?

  《我的课桌在哪里》 福建 / 刘捷才

  就算年己幕,事已故,初恋的感觉与情怀仍然唯美而清新。有情人未必终成眷属,但爱过有痕,刻骨铭心的回忆却能永驻心间。人生最宝贵、最独特、最纯真的美好就莫过于此吧。

  《情人的味道》辽宁 / 可能

  宁愿流浪在无际的蓝天,把生命支付给浩瀚的大海;宁愿为和平付出青春与梦想,却不愿做受保护的懦夫。一个作家、一名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回答了苟活还是毁灭的问题。哭过、笑过、战斗过、朝翔过,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小王子,天堂几点了》江苏 / 庄清涛

  在这个充满压力和诱惑的纷繁世界里,有太多的声音告诉我们:要学会坚强,要懂得隐忍,要勇敢面对。即使想释放压力,也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哭泣。其实我们都需要一把“哭泣的椅子”,还自己一分真实,给他人一些理解和温暖。

  《哭泣的椅子》河北 / 刘畅

  盼望儿女成龙成凤,是人们的普遍愿望。追求高分,上名牌大学就是这种愿望的具体表现。殊不知,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休魄、健全的心智,以及勇敢而对人生的品质比什么都重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活,避免读书万卷而不亲不孝,满腹经纶却呆若木鸡的悲剧。

  《我家教子有方》 甘肃 / 安民

  我从小到大,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都顺利得叫人嫉妒,朋友都说上帝特别眷顾我。我争辩过、迷惑过,偶尔也有些麻木,直到拜读了木梓的文章,心中才豁然开朗,原来自己幸运的奥秘正是:努力就好,不必勉为其难!

  《不必勉为其难争第一》内蒙古 / 凌振娟

  很多时候,会怀念踏上火车的那一刻灵魂开始逃遁的感觉。当列车缓缓开动,当车轮极过铁轨发出清脆的轰鸣声,当车窗外的风景渐渐倒退远去,所有逝去的过往,一切深藏的安宁与忧伤开始涌上心头。暗夜里穿过灯火辉煌的城市和灯火阑粉的小镇,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旅途。就在火车逐渐被更黑的夜色吞没的瞬间,我只觉得无数的记忆一一消失,而黎明,尚在遥远的他处。

  《这个夜晚的安宁与忧伤》江苏 / 张慧

  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63


   

帝王师张居正
● 熊召政

  一

  作为首辅,张居正是成功的。李贽誉他为“宰相之杰”,一点也不过份。作为帝师,张居正也是称职的。

  隆庆皇帝是1572年旧历五月二十六日晏驾。半个月后,即六月十日万历皇帝登基。六天后,高拱的首辅被两宫皇太后罢免,张居正接任。八月六日,刚把祭祀大社、大稷的典礼举行完毕,张居正就以揭帖进奏“请以是月中旬,择日御文华殿讲读。”同时向小皇上建议: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接见大臣讨论国事。其余的日子则到文华殿参加日讲。他并亲自为小皇帝选择了马自强、许国、申时行、于慎行、余有丁等六位讲臣(这六人后来都先后入阁成为辅臣)。

  当年的十二月下旬,张居正又向小皇上进献《帝鉴图说》。这本书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精选八十一则可以仿效的历代帝王治国之善举、三十六则引以为戒的祸国之恶行。讲述兴衰存亡的道理。每则故事配图画一幅。张居正主编这本书,可谓用心之深。在进疏中,他言道:

  前史所载兴亡治乱之迹,如出一辙。大抵皆以散天法祖,听言纳谏,节用爱人,亲贤臣,远小人,忧勤惕厉,即治。

  此时的皇帝才十岁,张居正不让他死啃孔孟,而是让他熟悉历代帝王之得失。可见,从一开始,张居正就铁定想培养一代明主而非培养一位秀才。窃以为,非有大忧患者,不会有这种大功德的举措。

  《明通鉴》中,关于张居正如何作帝师的记载,有如下几则:

  二月,癸丑,御经筵,从张居正所请也。

  一日,讲毕,上问:“建文帝果出亡否?”居正日:“国史不载,但故老相传。披缁云游,题诗于田州。有‘流落江湖四十秋’句。”上太息,命录诗进。居正日:“此亡国事,不足观也,请录《皇陵碑》及高祖《御制集》以上,见创业之艰,圣谟之盛”云。

  三月,丙申,诏举将才。

  时张居正进讲《帝鉴图说》,至汉文帝劳军细柳事,因奏曰:“古人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承平日久,武备废驰,文吏箝制弁员,不啻奴隶。夫平日既不能养其精锐之气,临敌何以责其折冲之勇?嗣后将帅忠勇可任者,宜假以事权,俾得展布,庶已,临敌号令严整,士卒用命。”乃是诏内外官各举其人以备任使。

  这两则故事都发生在万历元年,神宗皇帝当时只有十岁。前则故事道出小皇帝的好奇心,想打听建文帝的下落。张居正及时阻止他的企图。因为他毕竟是高祖朱棣的十一世孙,正是他的祖先,当年发动“靖难之役”,从北京打到南京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叔侄争权虽是家事,但皇位从此落到朱棣这一脉系,毕竟来路有些不正。这件事在民间一直存有非议,许多人对建文帝抱有同情。朱翊钧少不省事,才打探这件事情。张居正若附和或者怂恿小皂帝为建文帝正名,势必会在朝野引起思想上的混乱,轻者摇憾政局,重则动摇国是。因此张居正才有以上一番言语。尽管当时就有人对张居正没有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