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54-厘正按摩要术 >

第8章

354-厘正按摩要术-第8章

小说: 354-厘正按摩要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用十大手法,运斗肘,为按摩不易之法。(《广意》) 
按∶掐由甲入,用以代针,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揉继之,气血行而经络舒也 
。推 
须着力,故推必蘸汤,否则有伤肌肤。掐从按法出。推从摩法出。搓、摇、揉、运,是较推 
法之从轻者,亦无不从摩而出,按少而摩多者,均以宣通为得其法也。(惕厉子) 

卷二·立法
运法
属性:周于蕃曰∶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俾血脉流动 
,筋络宣通,则气机有冲和之致,而病自告痊矣。 
一、运太阳。(穴注上。)用两大指运儿两太阳,往耳运转为泻,往眼运转为补。(《广 
意》) 
一、运耳背高骨。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三下,治风热 
。(《广意》) 
一、运五经。五经,即五指端也。运之,治肚胀肠鸣,上下气血不和,寒热往来,四肢 
抽掣。(《按摩经》) 
一、运内八卦。以大指面自干起,运至兑止,到离宜轻运,恐推展心火,余俱从重,能 
开胸化痰。(《按摩经》) 
一、运外八卦。外八卦在掌背,运之能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秘结,穴络平和而荡荡 
也。(《按摩经》)图附卷三。 
一、运水入土。治水旺土衰,食谷不化者。运土入水,治水火不济者。(《按摩经》)图 
附卷三。 
一、运内劳宫。(穴注上。)医者屈中指运之。右运凉,左运汗。(《按摩经》) 

卷二·立法
搓法
属性:周于蕃曰∶搓以转之。谓两手相合,而交转以相搓也。或两指合搓,或两手合搓,各极 
运动之妙,是以摩法中生出者。 
一、搓五经。五经,即五指端也。以大指食指合搓之,能动脏腑之气。(《按摩经》) 
一、搓食指。按∶关上为风关,关中为气关,关下为命关。大指、中指合而直搓之,能 
化痰。(《按摩经》) 
一、搓涌泉。(穴注上。)左手搓向大指,则止吐。右手搓向小指,则止泻。(《按摩经 
》) 
一、搓脐下丹田等处,以右手周遭搓摩之,一往一来,治膨胀腹痛。(《按摩经》) 

卷二·立法
摇法
属性:周于蕃曰∶摇则动之。又曰∶寒证往里摇,热证往外摇。是法也,摇动宜轻,可以活经 
络,可以和气血,亦摩法中之变化而出者。 
一、摇头。两手托儿头,于耳前少上处,轻轻摇之,所谓赤凤摇头也。(《按摩经》)图 
附卷三。 
一、摇斗肘。(穴注上。)左手托儿斗肘运动,右手持儿手摇动,能治痞。(《按摩经 
》) 
一、摇左右手。医者以一手掐劳宫,一手掐心经,两各摇之,所谓丹凤摇尾也。治惊风 
。(《按摩经》)图附卷三。 
一、掐威灵、精宁二穴,摇摆之,所谓凤凰转翅也。治黄肿。(《按摩经》)图附卷三。 
一、将小儿手从轻从缓摇之,男左女右,能化痰。(《按摩经》) 
按∶按摩以下六法,由按摩变化而出者,其立法之名虽异,而立法之义则同。各篇所主 
治各 
穴,是一病而施一法,恐有未尽之处。周氏所着,后人秘为家传,不知皆古人所传之法,具 
在简编,以治各证,或合数法,或合十余穴分而治之,而主治之法宜多,非一证仅用一法已 
也。每日治法,或二次,或三次,病轻者,或三次五次即愈。病重者,或十数次,或数十次 
。手法有轻重,治数有多寡,胥得其宜,按摩自无不效。其余所附诸法,亦以佐按摩之不逮 
者尔。(惕厉子) 

卷二·立法
汗法
属性: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证,须用葱姜煎 
汤, 
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 
。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囟门三十六次 
,再用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将病者两耳搬转向前,掩两耳门,即以两大指自天 
庭左右,分推两额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两太阳,并印堂二十四次,掐后,又将全指揉二 
十四次,再用两大指按两太阳,两中指按脑后两风池穴,一齐着力,按摇三十六次,令小儿 
大哭出汗。即当时无汗,随后亦自有汗,或蘸葱姜汤推肺俞穴、一窝风、内劳宫、二人上马 
等处,皆取汗法也。总之,面部通脏腑,无论何证,以取汗诸法为最。但蘸汤推摩后,须用 
手掌揩之,令头面皆干,恐水湿反招风也。即有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后须推脾土以收 
之。是法于风寒外感最宜,若内伤则又宜参酌也。 
按∶周氏汗法,求其来历不可得,岂周氏独出心裁欤,抑本之异人传授欤?余用以治外 
感诸邪,灵妙异常。(惕厉子) 

卷二·立法
吐法
属性:周于蕃曰∶小儿外感风寒,内伤乳食,致咳嗽呕吐,痰涎积聚,宜先用汗法,随将左手 
托病 
者脑后,令头向前,用右手中、食两指,插入喉间揉舌根,令吐。有乳吐乳,有食吐食,有 
痰吐痰。如初感于一吐之后,病即告退,再按证以手法施治,则愈矣。但孩儿已生牙齿,按 
牙关穴,牙关立开。须用竹箸笔杆之类,填牙龈,再入手指,庶免咬伤,须从容入口,恐伤 
喉。即或胃无积滞,用此一吐,亦舒通脏腑之气。若由版门推下横纹令吐者,不若按舌之 
快也。 
按∶仲师栀豉汤、瓜蒂散,吐法也。丹溪以吐中有发散之意。张戴人三圣散等,吐法甚 
多。 
经曰∶高者越之。又曰上者涌之。先贤用此法,不可胜数。其吐时,宜闭目,以帛束胸腹, 
吐不已,则饮以葱汤,皆吐中法也。余于暴感停滞,喉闭痰厥等证,以盐少许糁沸汤,用竹 
箸敲二、三百次,连饮数口,以鸡毛鹅翎,蘸汤入喉,随探随吐,将痰涎宿食因而越之,所 
感外邪,失所凭根据,实治法快捷方式也。较周氏以手按舌,并先贤用药吐者。不如此欲吐则探, 
欲不吐则己。权自我操,可行可止,须量其人体质为之。若气虚体弱,吐宜慎。(惕厉子) 

卷二·立法
下法
属性:周于蕃曰∶凡小儿未能语者,忽大哭不止,多是腹痛。须令人抱小儿置膝上,医者对面 
将两 
手于胸腹着力久揉,如搓揉衣服状。又将两手摩神阙,左右旋转数百次,每转三十六,愈多 
愈效。再煎葱姜汤加香麝少许,将两手蘸汤于胸腹两边,分推数十次,至百余次,亦为 
分阴阳之法,然后从胸口蘸汤,推至脐下小腹并北角等处数十次,其余蘸汤,由横纹推向版 
门,皆下法也。总之,胸腹上下,或摩或揉,或搓或推等法,往来轻重,缓急得宜,自然消 
化,切勿偏用,庶脏腑不致有反复不宁之患。即有痰滞食积,在回肠曲折之间,药力所不能 
到者,此则妙在运动,因之消化而解矣。 
按∶汗、吐、下周于蕃所传之法,张氏秘之。其于家中有病者,妇孺皆悉此法,除病极 
速。 
自余将周法阅明宣着,并于其文义不顺者,从而窜易之,更令读者易习也。虽仲师有温下寒 
下法,而此则别有神妙之处,用是法者,自能知之,不待赘言。(惕厉子) 

卷二·立法
针法
属性:针法失传久矣。《灵枢》、《甲乙经》俱在,习之匪易,用之为难。若周于蕃所施针法 
,则 
显而易者耳。其书内所载第一用针要诀,无论急慢惊风,于小儿不饥不饱之时,应用花针, 
将虎口、风、气、命三关,并手少商、足少商等处,本惊搐之要穴,男左女右,略刺皮破血 
出,不可深入,恐伤小儿反变他证。针法一用,病轻者随手即愈,若重证,须将主治之穴, 
再用推、运、掐、揉、诸法,虽病已垂危,无不可冀其回生也。 
一、针少商。少商在大指甲外角韭叶许,针一分,沿皮向后三分,治喉痈肿痛。(周于 
蕃) 
一、针端正。端正在中指端两旁,针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灸七壮,治中风不省人事, 
并治心痛。(周于蕃) 
一、针曲池。曲池在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针七分,治喉痹不能言。(《大成》) 
一、针禾 。禾 在鼻孔水沟旁五分。针三分,治鼻 鼻塞不通者。(《大成》) 
一、针合谷。合谷在大指次指陷骨间。针三分,治喉痹、喉风肿痛者。(周于蕃) 
按∶是篇采集无多,所虑无知妄作,漫施针法,以人命为儿戏,亦慎重治法之意,识者 
惊之 
。余有一二戚友,行针法者,亦曾历言神效。术有自来,然余性多慎,终不敢见信也。(惕 
厉子) 

卷二·立法
灸法
属性:《异法方宜论》∶野处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法宜灸 ,故灸 者,亦从北方来。王太 
仆注 
∶水寒冰冽,故生病于脏寒也。火艾烧灼,谓之灸 。《玉机真脏论》∶或痹不仁,肿痛, 
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又曰∶筋脉相引而急病,可灸可药。《素问》言灸者不 
胜数。灸法分补泻,以火补者,母吹其火,须待自灭。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其 
用火也,宜清麻油灯火,或素蜡烛火。其用艾叶也,宜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入臼捣 
细,筛去尘屑,再入臼捣,取洁白为止。须令极干,经火易燃。艾团分大小,灸面、炷宜小 
,灸胸腹手足,炷大如箸。若小儿周岁后,炷如雀粪则可。其壮数多寡也,灸头项止于七壮 
,积至七七壮止。此外积至百壮,或五十壮,此曹氏灸法也。岂必如扁鹊三五百壮以及成千 
壮哉。其取穴也,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须四体正直为要。如稍有 
倾侧,徒伤好肉耳。其灸后调摄也,不可饮茶,恐解火气。不可啖饭,恐滞经气。须少停一 
二时,入室静卧,平心定气,切忌色欲浓味,大怒大劳,大饥大饱,恐生痰涎,阻滞病气, 
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是亦灸法之所预防者尔。 
一、灸尺泽。尺泽在肘中约纹上,动脉中,屈肘肘横纹筋骨罅陷中。灸七壮,治小儿慢 
惊风。(《按摩经》) 
一、灸长强。长强督脉之别络,脊 骨端,计三分,伏地取之。足少阴少阳之会。灸三 
十壮,治小儿癫痫 瘕。(《按摩经》) 
一、灸神庭。神庭在直鼻上,入发际五分,足太阳督脉之会。灸七壮,治小儿癫痫惊风 
。(《按摩经》) 
一、灸少商。少商在大指甲角韭叶许,灸七壮,治五痫。(周于蕃) 
一、灸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七壮,治小儿胁满,四肢不收, 癖积聚, 
腹痛不嗜食,并治 疟寒热黄胆等证。(《按摩经》) 
一、灸尾闾骨上三寸陷中,治小儿疳瘦,诸方不瘥者。 
宜在三伏日内,用杨叶煎沸汤浴之。正午时灸,灸后帛拭,见有疳虫随汗即出。(《针 
一、灸章门。在大横外,直季胁肋端, 脐上二寸,两旁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 
之。又云∶肘尖尽处是穴。灸七壮,治小儿身瘦腹胀,四肢懈惰,肩臂不举。(《大成》) 
一、灸中庭。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三壮,治小儿吐奶。(《大成》) 
一、灸龟尾。(穴注上。)灸一壮,治脱肛泻血,秋深不效者。(《大成》) 
一、灸脐中三壮。《千金方》随病者年岁若干,灸若干壮。亦治脱肛。(《大成》) 
一、灸百会。百会在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两耳尖。灸七壮,治中风角弓反张,涎 
一、灸鬼哭穴。以病者两手大指并缚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