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盖心之所之谓之志。心志之合。一也。心者。五脏之专精。故水精与心精。共凑于目而为泣。莫子瑜曰。神志相合。而
精亦相合。)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此言神生于精。志生于心。离中有虚。
坎中有满。水火上下之互交也。灵枢经曰。所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是神气之生于精也。故曰俱悲。则神气
传于心。谓心脏所藏之神气。本于肾精之所生。又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是志之生于心也。故曰精上
不传于志。谓精不上传于志。而志独悲于上。故泣出也。上节言心悲名曰志悲。此言志悲即是心悲。心志之合一也。闵
士先曰。动其心志。则心精凑于目而为泣。不待肾精之上传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
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此言涕之所从来者。由肾精之上通于脑。脑渗下而为涕也。
脑者。阴髓也。骨之精髓充于骨。髓从骨空而上通于脑。故脑渗之为涕也。夫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
其行与志悲而肾精出于目之为泣者。相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
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涕泣皆出于肾水。而分两岐。犹兄弟之生于一母。而分伯
仲也。故肾死脉来。辟辟如弹石之急。则兄弟俱死。生则俱生。而出为涕泪也。是以其志早悲。则涕泣俱出而横行也。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缘肾脏所属之同类也。玉师曰。志悲则涕泣俱出。志绝则神气俱死。盖言神气生于天乙之真。
而真元之不可损也。)雷公曰。大矣。(雷公始悟人道之通于天道。故复赞其大焉。)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
涕不从之何也。帝曰。哭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
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此复申明泣出于神而志。涕出于志而神。
故神不慈。则志不悲而精不出。志动。则神不守而涕泣俱来。是神守则志守。志动则神动也。慈、悲也。阴阳相持。谓
水火之神志。主持于内。则精不出也。惋惋、惊动貌。冲阴、谓志上冲于脑也。夫目系上属于脑。故志上冲阴。则志去
走于目。志去则神不独守其精。精神并去。出于目。而涕泣皆出也。)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
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 肓。
(此言神志相守。水火相交者也。经、谓灵枢口问诸篇。厥、谓水火不相交而相逆也。骨之精为瞳子。肾之精气。不上
贯于目。故目无见也。并者。谓诸阳之气。合并于上。诸阴之气。合并于下也。心乃阳中之太阳。而为五脏之专精。故
阳并于上。不得阴气以和之。则火独光于上也。肾为水脏。受藏五脏之精。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阴并于下。
不得阳气以和之。则足寒。足寒则脏寒生满病也。一水、谓太阳之水。五火、五脏之阳气也。夫太阳之水。随气而营运
于肤表。犹水之随天气而环转于上下。少阴之水火。以应天之日月。交相会合。而不相离者也。是以阴阳厥逆。则目
肓。 者。谓太阳之两睛明。以应天之日月也。张兆璜曰。通篇论精神。此后提出气字。夫五脏之精气。皆会于目。气
并于上。精并于下。故为五火。)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
(此言人气之与天气相通也。风者。天之气也。阳气者。神气也。火气者。阳气也。谓神气内守于精。阳气外通于目。
见风则气随风动。而神不守精。致精神共去于目而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比者。以天之
精气神。而比类人之精气神也。风乃天之阳气。火之精为神。雨乃水精之上通于天而复下降者也。火疾风生乃能雨者。
谓气生于神。神生于精。精随神气而运者也。夫天之日月精水。随天气而营运无息。人之精神。亦随气而环转无端。人
之两目。应天之日月昼夜而开阖者也。按本经八十一篇。所论之道天地人。所用之数三六九。盖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
通天之道。应地之理。地居人之下。大气举之。无所冯根据。是天包乎地之外。而营运无息者也。数之始于一而成于三。
三而两之成六。三而三之成九。乃自从无极而生天地阴阳之数也。圣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能
养精气神以配天。吸地之精气神以自养。至于不生不化。与道协议。出乎天地之外。复归于无极。而无有终时。是以立
数万余言。后七篇。单论天道以应人。九九数终。解明精气神以复于天真。盖欲使天下后世子孙黎民。不罹苛疾之患。
同归生长之门。圣人之教化大矣。求道之士。若能研穷此经。存养真性。皆可寿敝无穷。超凡入圣。)
跋
属性:黄帝素问九卷。灵枢九卷。总名内经。为医学之梯阶。方书之领袖。汉后注家林立。迄无一当。李士材历诋其失。
汪 复踵其讹。而是经益不明于天下矣。长乐陈修园欲度迷津。特开觉路。爰于三字经中叙医学源流以告人曰。大作
者推钱塘。钱塘谓张隐 高士宗也。康熙间隐 与众弟子开讲经论于侣山堂。士宗继之。于是侣山堂有素灵集注直解、
伤寒印宗、伤寒金匮集注直解、侣山堂类辩、针灸秘传、医学真传、本草崇原等书。夫素灵明体达用。伤寒金匮以经为
体。以方为用。隐 因经方意义艰深。而作集注。士宗因集注意义艰深。而作直解。其余各书。犹黄钟以下十一律。藉
写黄钟之蕴者尔。传至修园。又有素灵集注节要。外附十余种。语不躐等。使读者如食蔗渐入佳境。而大旨悉本侣山堂。
明知非此不足以继往开来。黜浮崇实也。乃讲堂方被劫灰。遗籍亦遭兵火。他省除左菊农重 伤寒集注外。尚有素灵出
自坊间。舛讹殊甚。厥后仅于丁松生王耕眉两处。得见素灵集注、素问直解原板。既而姚受之褚敦伯亦各出家藏集注相
示。之四君者。物色有年。始犹旧物。学人如知长沙论略。俱发源于内经。则力争上游。舍集注从何入手。今集注尚存
素灵两册。由书局提调宋观察属章椿伯汇集参校。请于卫大中丞发局刊行。而后素与灵相得益彰。凡阴阳气血之生始出
入。脏腑经络之交会贯通。无不了如指掌矣。隐 之功。岂在仲景下欤。按侣山堂至乾隆时。但缺针灸秘传。迄今止百
余年。亡书过半。倘天将大昌斯道。俾得逐一搜罗。校勘付梓。以广其传。则医门之幸。亦即天下苍生之幸也夫。
x光绪十三年七月淳安教谕钱塘仲学辂谨识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