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第10章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10章

小说: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则出地者为阳。其名曰阴中之阳。言从阴中所出而为阳也。)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向明处曰正。予、我也。言在 
地之气。乃阴中之阴。故阴为之主。以我所主之气。而向明处欲出者为阳。故曰阳予之正也。如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 
明。乃室之向明处也。后曰太冲。乃阴为之主也。是以三阳皆根起于阴。)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 
天地四塞。(生长收藏者。地之阴阳也。春夏秋冬者。天之阴阳也。此复言地气之出入。又因天气之四时、而为之生长收 
藏。此天地阴阳离合之常理。失常则天地四时之气皆闭塞矣。夫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三阴三阳之气虽出于地。而又当 
于天之阴阳相交。)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天地之阴阳。数之可十可百。推之可千可万。阴阳之变。其在 
人者。亦不可胜数也。如人之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手之十指为阳。足之十二经脉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左 
为阳。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与三阴三阳不相应也。)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离则为 
三阴三阳。合则为一阴一阳。)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故曰圣人。然 
人皆面南而背北。左东而右西。以圣人而推及于万民也。南面为阳。故曰广明。背北为阴。而曰太冲。太冲乃阴血之原。 
位处下焦。上循背里。是以三阴以太冲为主。)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太冲所起之地。为足少阴之处。)少阴之上。名 
曰太阳。(少阴与太阳合。阳出于阴。故在阴之上。)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至阴、穴名。在足小 
指外侧。太阳经脉之根。起于此也。结、交结也。按灵枢根结篇曰。太阳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结于颡大。颡 
大者。钳耳也。少阳结于葱笼。葱笼者。耳中也。太阴结于太仓。少阴结于廉泉。厥阴结于玉英。)中身而上。名曰广明。 
(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阳出于阴。从下而上。故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先以前面为阳。此复以 
中身而上为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主中土。而为阴中之至阴。故位居广明之下。)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太 
阴与阳明合。并主中土。故位居太阴之前。)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厉兑、穴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乃足 
阳明经脉之所起。)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太阳之气在上。故曰少阴之上。两阳合明曰阳明。在二阳之间而居中土。故 
曰太阴之前。厥阴处阴之极。阴极于里。则生表出之阳。故曰厥阴之表。盖以前为阳。上为阳。表为阳也。曰上曰前曰 
表者。言三阳之气也。曰至阴厉兑窍阴者。言三阳之经脉也。手足十二经脉。主三阴三阳之气。在经脉则分为三阴三阳。 
在气相搏。命曰一阴一阳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窍阴、穴名。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少阳主初生之气。 
故名阴中之少阳。三阳之气。皆出于阴。故曰阴中之阳。而只论足之三经也。)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阴阳之气。分而为三阴三阳。故有开阖枢也。太阳者。巨阳也。为盛阳之气。故主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 
故主阖。少阳乃初出之气。故主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一阳。(开阖者。如户之扉。枢者。扉之转 
牡也。舍枢不能开阖。舍开阖不能转枢。是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开主外出。阖主内入。枢主外内之间。若抟于中而 
勿浮。则合而为一阳矣。)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阳气出而主外。阴气升而主内。)然则中 
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阴阳二气。皆出于下。阴气出而在内。是以中为阴。其所出之太冲在下。而冲之上名曰太 
阴。冲脉为十二经脉之原。故三阴三阳。皆以太冲为主。)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隐白、穴名。在足大指端。 
太阴为阴中之至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中为阴。故曰后曰前。言阴气出于下。而并处于里之中也。)少阴根起于涌 
泉。名曰阴中之少阴。(涌泉、穴名。在足心下。蜷指宛宛中。少阴乃一阴初生之气。故为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 
曰厥阴。(少阴主水。厥阴主水生之木。故在少阴之前。)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大敦、穴名。在 
足大指三毛中。足厥阴肝经所出之井穴。阴在下。故论足之三阴也。十一月一阳初生。厥阴主十月。为阳之尽。故曰阴 
之绝阳。两阴交尽。名曰厥阴。故为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阴者。三阴 
也。为阴之盛。故主开。厥阴为两阴之交尽。故主阖。少阴为一阴之初生。故主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沉。 
命曰一阴。(阴气从下而出。在内之中。抟聚而勿沉。命为一阴也。阳气主浮。故曰勿浮。阴气主沉。故曰勿沉。盖三阳 
之气。开阖于形身之外内。三阴之气。开阖于内之前后。故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阴阳HT HT 。 
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HT HT 、气之往来也。阴气积于内。阳气传于外。日出而阳气始生。日中而 
阳气隆。日晡而阳气衰。日入而阳气内归于阴。一昼夜而为之一周。阴气开阖于里。阳气出入于形表。而为阴阳离合之 
相成也。) 

卷二
阴阳别论篇第七
属性: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四经者。春脉弦。 
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四时之经脉。以应四时之气也。十二从者。手足三阴三阳之气。从手太阴顺行至足厥阴也。 
应十二月者。手太阴应正月寅。手阳明应二月卯。足阳明应三月辰。足太阴应四月巳。手少阴应五月午。手太阳应六月 
未。足膀胱应七月申。足少阴应八月酉。手厥阴应九月戌。手少阳应十月亥。足少阳应十一月子。足太阴应十二月丑。 
十二脉者。六腑六脏之经脉也。三阴三阳之气。以应岁之十二月。十二月。复应有形之十二脉也。此篇论分别阴阳。以 
知死生。故曰阴阳别论。)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十二经脉。乃脏腑阴阳配合。故知阳者可以知阴。知 
阴者可以知阳。能知阴阳。可别死生。方盛衰论曰。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凡阳有五。五五二 
十五阳。(此节以胃脏藏真。而分别其阴阳也。胃脘之阳。资养五脏。五脏相生而各有五。是以五五二十五阳也。)所谓 
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五脏为阴。脏者藏也。神藏而不外见者也。如无阳和之胃气。而真脏之脉见。见 
则脏气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所谓二十五阳者。乃胃脘所生之阳气也。胃脘者。中焦之分。主化 
水谷之精气。以资养五脏者也。夫四时之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长夏和缓。五脏之脉。肝弦。心洪。脾缓。肺 
涩。肾沉。如春时之肝脉微弦而长。心脉微弦而洪。脾脉微弦而缓。肺脉微弦而涩。肾脉微弦而沉。夏时之肝脉微洪而 
弦。心脉微洪而大。脾脉微洪而缓。肺脉微洪而涩。肾脉微洪而沉。四时五脏。皆得微和之胃气。故为二十五阳也。)别 
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能别阳和之胃气。则一有不和。便可知病处。能别真脏之阴脉。则知肝脉 
至者。期十八日死。心脉至者。九日死也。此论真脏为阴。胃气为阳。与上下二节。论经脉之阴阳不同也。)三阳在头。 
三阴在手。所谓一也。(此复论十二经脉之阴阳也。手足三阳之脉。手走头而头走足。故曰三阳在头。手足三阴之脉。足 
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阴在手也。十二经脉虽有手足阴阳之分。然皆一以贯通。手太阴肺脉。交于手阳明大肠。大肠交 
足阳明胃。胃交足太阴脾。脾交手少阴心。心交手太阳小肠。小肠交足太阳膀胱。膀胱交足少阴肾。肾交手厥阴心包络。 
包络交手少阳三焦。三焦交足少阳胆。胆交足厥阴肝。肝复交于手太阴肺。故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 
阴者。知死生之期。(能别于阳之脉证者。知一阳二阳三阳之发病。及阳结之为病也。至于三阳搏鼓三日死。二阳俱搏十 
日死。忌、死忌也。言别于阳者。知所病之证。及死忌时也。别于阴之脉者。知一阴二阴三阴之发病。及肝之心。心之 
肺。以至于阴搏之死证。此论别手足三阴三阳之脉证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此总结上文之意。所谓阴阳者。胃脘 
之阳。真脏之阴。手足之三阳。手足之三阴也。言审别阴阳之脉。谨熟之于心。应之于手。无与众相谋论也。)所谓阴阳 
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此审别十二经脉之阴阳也。夫脏为阴。腑为阳。 
手足之阴阳。乃六脏六腑之经脉。故当以脉之来去动静迟数。而分别其阴阳。)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 
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此审别真脏胃脘之阴阳也。悬 
绝者。真脏脉悬而绝。无胃气之阳和也。急者。肝死脉来。急益劲。如张弓弦也。六节藏象论。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 
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此气之数也。木生于地。故死于九九之数。肺主天气。绝于六六之期。 
水火本于先天。故死于生成之数。脾土寄于四季。故绝于四日之周。五脏死期。总合大衍之数。按王氏皆以天地生成之 
数论之。马氏论天干之五行相克。其间多有不合。夫脏腑具五行之气。各有阴阳刚柔不同。不必执一而论。是以以下阴 
阳相搏。亦止少阴太阳。死于天地生成之数。余皆不合也。此节论真脏脉见之死期。与后节阴阳相搏之死期。又少有异 
同也。王子方曰。人秉天地之气数而生。故应天地之气数而死。气数者。天地五行之数也。)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 
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此审别三阴三阳之发病也。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夫人之 
精血。由胃腑水谷之所资生。脾主为胃行其精液者也。二阳病。则中焦之汁竭。无以奉心神而化赤。则血虚矣。水谷之 
精。脾无转输于五脏。则肾无所藏而精虚矣。男子无精。有不得为隐曲之事。在女子无血。则月事不得以时下矣。此病 
本于二阳。而发于心脾也。精血两虚。则热盛而生风。风热交炽。则津液愈消竭矣。火热烁金。而传为喘急息肩者。死 
不治。盖胃乃津液之生原。肺乃津液之化原也。按阴阳离合论。只论足之三阴三阳。此章亦先论足经。至末章曰三阴俱 
搏。三阳俱搏。是兼手经而言。故曰俱也。高士宗曰。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病在肾也。风消肝木病也。息贲病在肺也。 
二阳之病传。发于五脏而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 音善 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