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长江文艺 2003年第11期 >

第24章

长江文艺 2003年第11期-第24章

小说: 长江文艺 2003年第1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到来的三峡涨潮,我能不思考吗?
  我的家乡很美,但并不富足。尤其是在那过去,贫穷总与我的父辈为伍。那时,先辈们在拼尽了他们的体力最终感到无望时,便把那渺茫的希望寄托到三峡能够出现长江堵塞,水满三峡的奇迹上来。“要得秭归兴,除非锁住山崩。”这一民间传说如果真有可能的话,那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福音而是一场灾难。但是,他们宁可蒙受山崩水履之苦,也要换一种方式,试图以此改变故乡的命运。锁住山没有崩,也不能崩,如果真的崩了的话,长江堵塞,那将是一场毁灭三峡也将毁灭大半个中国的灾难。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锁住山安然无恙,我的故乡却是天翻地覆,面貌则焕然一新。因为,中华民族在这里创造了奇迹,三峡大坝将三峡那沉重的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便交给我们描画。如今,当我们驱车行驶在宽阔的公路上,当我们置身于满山遍野的桔林里,当我们徜徉在如花园般的新城新镇中,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小洋楼里,我们不能不想到那些创造奇迹的人们。我想,如果没有他们那种敢于征服大自然的胆略,没有他们对理想那种苦苦追求的执著,没有他们那种奉献祖国建设事业的情怀,奇迹能够出现吗?
  峡江两岸有一道被库区人们修饰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风景线,从大坝一直绵延到千里之外。昔日,这里还是一片生机,今天却是片瓦不留寸草未生。就是为了今天的涨潮,他们别离故土,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另一片空间。他们现在在何处?他们在离开生于斯养于斯的黄土地时捧走的那把热土放置在哪里,是否也像在故乡一样,那捧热土上也长出金灿灿的橙子?他们是否还记得,在他们临行之前,跪拜在他们的祖坟前的那种凄楚的情景?还有,在建设大军还未开进三峡而第一个搬出故居的那位老人,第一个将父母给的零花钱、压岁钱积攒起来捐献给三峡工程的那位少年,在涨潮之前,你们是否与我一样,按捺不住怦怦的心跳,因为,我们盼望的、期待的就是这一时刻的到来。是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大坝就没有立足之地,高峡平湖就没有容身之处。或许,他们不能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同我们一道享受那份喜悦;或许,他们不能像我们那样,常常漫步在平湖之滨,感叹库区的伟大变迁。但是,我们懂得,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们是高尚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能够留在三峡,亲眼目睹世界奇迹的出现,此时,我想说,中华民族造就了伟大的工程,伟大的工程也造就了伟大的人民。三峡移民是伟大的。我们作为水库涨潮、平湖尽成的见证人,在那一庄严的时刻,我要拜托峡江清风,请将三峡的特大喜讯带给他们,并捎去我们对他们的深深祝福。
  在坝上库首,有一条路,秭归人称它为幸福之路、希望之路。这里过去并没有路,而只有悬崖峭壁见证着峡江的惊涛骇浪。秭归县城因建大坝便搬迁到了没有路的茅坪。修筑这条路也就成了秭归人的“三峡工程”。几经奋斗,路终于建成了,平坦而宽阔。这条路是秭归移民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而矗立在这条路上的还有另一座丰碑。一位风华正茂的移民干部为三峡库区的建设事业过早地走了,秭归人为彰扬他的精神和情怀,在他走的地方也是三峡最险的地方树起了一块石碑。这座碑听得到西陵峡的涛声,看得见高峡平湖的秀丽,甚至望得见巍巍大坝的雄姿。三峡大坝巍巍屹立,我们的英雄却长眠峡江岸边。此时,我真想采一束杜鹃花,摘一片山上的绿叶,然后将它撒向长江,撒向平湖,让它带去我们对英雄的哀念,让它带去活着的人们对英雄的些许慰藉。
  我常常站在与三峡大坝隔湖相望的凤凰山上,眺望三峡工程工地上的星星和月亮,聆听峡江里的涛声和炮声,那些为三峡大坝崛起的忘我志士,常常使我两眼潮湿。大坝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中长高长大,而他们的形象也在我的心目中很快伟岸起来。是的,没有他们的付出,能有大坝的耸立吗?没有他们的艰辛,能有平湖的秀丽吗?在我们尽情地享受大功告功的那份欢愉,不断地收获三峡工程给我们带来的那份希望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走进了另一片荒地,又开始了他们新的事业。今天,当我们即将拥抱高峡平湖时,我们怎能不对那些忘我的人们肃然起敬呢?
  我还想,在涨潮之前,徒步走一回三峡,在那横卧大山之间的古桥上,在那尘封已久的峡江古驿栈道上,在那静躺在峡江岸边的纤夫石上,找回另一种感觉,感受一下父辈们的艰辛。我还想,用我手中的相机,去拍下西陵峡冉冉升起的太阳,去拍下崆岭峡夕阳西下的那种即将隐去的雄姿。我想将峡江中我熟悉的每块石头、每片黄土、甚至是每棵野草,不管它是美的还是丑的,都摄入我的镜头,让它们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即将消失的东西都是值得珍惜的。
  此时,我们站在过去与未来的分水岭,我们还能想什么,还能说什么?失去的并不一定都是美好的。失去就意味着旧的已经结束,另一个崭新的即将开始。其实,我们放眼千里库区,库区人民在全中华民族的呵护下,早就揭开了三峡历史新的一页。
  江水似乎已在躁动,我站在长江岸边,脚下已经感觉到了它的力量。这力量从远古走来,从唐古拉山走来,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走来,从十三亿多中华儿女的心中走来,它们都在这里相聚,然后都在这里转换成新的热能和新的希望。
  我的思绪从这里起飞,飞向了遥远、遥远。
  
  


大文豪.大美人.秭归
■  刘川鄂
  曾无数次乘船经过大诗人屈原和大美人昭君的故里秭归。今夏应《长江文艺》和秭归县委之邀请,第一次踏上了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头一天游泗溪,秀美的飞瀑和清流给我脉脉温情,竹排上的水枪更让我找回了童趣;第二天漂九蜿溪,这是我一生的“处女漂”。惊涛骇浪,惊心动魄,使我强烈感受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搏击人性的豪情。
  更令我回味的是第三天的行程,参观屈原词、游香溪河。我们从新县城乘豪华旅游船来到老县城旁的一个小码头,赛过龙舟、看过船上剧团地方风韵十足的精彩表演后,便爬上山去参观屈原祠。当我看到祠的檐角,当我一步步走近,我的游玩之心顿时收起,取而代之的是虔诚的“朝圣”之心——我们一行全是文人,而屈原老夫子可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大诗人,而且是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他是我们的老祖宗。他的智慧启迪过一代代作家,他的营养滋润过一代代学人。在屈原像前,我表情凝重地留了影以为珍贵的纪念。在屈原墓前,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以表达崇仰之情。
  我可能是一行人中说话最少且最不合群的参观者——我边看边在心中默吟着他的诗句,边想着关于屈原的两个关键词——浪漫主义和爱国主义。如今文坛时尚化,作家明星化,身体写作排斥了灵魂拷问,潇洒取代了浪漫,搞笑淹没了沉思。我在心中发问,浪漫豪情的“离骚体”传人是谁?神秘诡奇的楚风流韵安在?
  尽管我在课堂上常把屈原和郭沫若的爱国诗篇对比,借以向学生阐发我对古代、现代爱国主义区别的理解,并振振有辞地指出屈原忠君与爱国一体的局限。但当此时面对屈原,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想像他如何舌战群丑、如何力排众议、如何苦苦规劝、如何奋笔疾书,如何失望绝望终而自沉。更感动一介书生,一个儒官爱国爱民之不易——我对屈大夫又多了些理解、同情和尊敬!
  下午游香溪。香溪河是昭君的河,美人的河。尽管河岸上几无王美人的半点遗踪,但这可是当年她浣衣洗足的河流。这本身就令人遐想不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滥调,也是真理。可每当提到昭君,我的心绪要复杂得多。不是因为她的美,而是因为她的身世。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千百年来,赞美她的和亲之举并提到爱国主义高度的人有之,同情她遭画像丑化而被打入冷宫并不得不远嫁外族者有之。然而,我对这两种看法都有些反感并坚决拒斥。
  不少人咬牙切齿的责骂毛延寿,正是他的丑化才使初入围的王昭君在最终的选举大赛中落榜。她本该是冠军,至少可进最后的决赛。是选美机制的不公和“评委”的腐败行为才导致美人未获得本该得到的名次和荣誉,并失去了被皇帝“宠幸”的机会。中国古代诗人充满了这种令人恶心的论调——被皇帝看中了,封后封妃了,就“幸”了“福”了,皇帝“性”了她,她就有“福”了。于是一片赞美。若被打入冷宫,多年甚至一生都未被皇上“性”过就不幸福了。于是一片哀叹、惋惜和同情。王昭君就是皇帝身边的“不幸”的女人。“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同情昭君者,不是同情她的不自由,而是同情她未被“宠幸”。有人为毛延寿被汉元帝杀掉而解恨,也不是站在女性立场而是站在皇帝的立场的,然而他不是皇帝。他只是皇帝的奴才。
  这是一种多么强烈多么可耻的男性本位主义和皇权思想。你考虑过女性的自身幸福、尊严和价值吗?你尊重过女性本人的意愿吗?跟帝王睡觉就是幸福或大幸福,跟别人睡觉就不幸福或不够幸福。这是什么混账逻辑?这是帝王的逻辑,不是女人的逻辑,不是人的逻辑。古中国人是皇帝的子民,当然站在皇权立场说话。可今天我们是公民了啊!可偏偏,类似的“幸福观”至今还有应和。不尊崇个体,不尊敬异性,不讲人格平等。
  我查过一些材料,对王昭雪嫁给匈奴王是指派的还是自荐的说法不一,但在我看来,不论如何都是悲剧。一个弱女子不会主动到习俗迥异的千里之外寻找个人幸福,她跟呼韩邪连一见钟情的机会都不存在。显然,她的婚姻不是个体的选择而是政治的强迫。靠欺负女人、欺负平民的政治绝不是好的政治。不要动不动就歌颂什么“和亲”之举了,不要无保留地赞扬昭君的什么“深明大义”、“怨而不怒”了。只有政治无能、外交无能的朝廷才会牺牲一个女人的幸福去换取边界的一度和平。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惜中国有多少次是因为拿女人做交换才避免了一场场杀戮和流血。如此的“和平使者”,乃女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不该承受之重!
  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在别处或许是夸张,在秭归可谓名副其实。大山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给了男儿以血性;秀水,滋养了美少女,增添了女性的灵气。秭归城街上不一定个个是美女,但眉目清秀,身段婀娜,皮肤白嫩,是秭归女性的共用名片。秭归人应该感谢秭归,因为他们是大美人的乡亲,固为他们是大文豪的后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