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读者 2007年合订本1 >

第84章

读者 2007年合订本1-第84章

小说: 读者 2007年合订本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奥尔特一回到林场,就迫不及待地给妻子讲述了那头豹子泣血深情的感人故事,辛娅也被深深震撼了。她终于放弃了与奥尔特离婚的打算。第二天,奥尔特再次驾车前往罗布森山谷,在母豹栖身的那个石洞前,奥尔特看到那头可怜的母豹已经僵硬了,至死它都没有动那块牛肉…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54


   

扑向樱花
王选

  有人离别人世时,像风,扑向樱花,散落缤纷,止住所有的叹息;像火焰,跳动;在南京有人准备的生日蛋糕的94根蜡烛上,那是东史郎的最后一口气。

  我只见过一次东史郎。像他那样的人物,见一次,够一辈子。

  1998年8月17日,日本与美国市民和平运动分别在东京一家著名的日本电信公司KDD的电子电视大厅,与位于美国洛杉叽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宽容中心,联合举办了一场越洋同步日本老兵战争暴行亲证会。日本老兵在东京会场KDD大厅的作证实况通过电子信号传到美国洛杉叽宽容中心会场的大型电子电视屏幕上,KDD大厅的巨大电子电视屏幕放映美国会场的场景。KDD场地租借费1百万日圆,由细菌战诉讼辩护团团长、原日本律师协会会长土屋公献个人埋单。出场公开作证的老兵有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东史郎等2位、原731部队少年班队员筱?良雄等2位。出席东京会场的日本著名的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化学战、慰安妇研究学者分别对4位老兵证词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并作出学术评价。我和辩护团主要律师也作为主要代表出席,发言为受害者呼吁,谴责美、日政府联合掩盖历史事实。

  1998年6月末至7月初,国际非政府组织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与北美各地和平、人权组织与在多伦多、温哥华、纽约、华盛顿、旧金山五大城市举办 731部队细菌战等日军暴行图片展览,东史郎与筱?良雄将到各会场公开对日军战争暴行作证。随同赴北美的日本市民和平代表团成员是细菌战诉讼辩护团代表、支持细菌战诉讼医生、研究者、市民活动家、著名和平人士、还有我。

  但是美国政府,加拿大政府随其后,突然拒绝给他们二位签发入境许可。美国司法部拒绝让他们入境的理由是两人为战犯。美国司法部曾于1996年12月公布,将禁止16名日本战犯入境,但没有公开具体名单。1997年3月战犯名单人数增至33名,依然没有公开人名。在东史郎与筱?良雄被拒绝入境后,美国司法部发言人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宣布的禁止入境战犯人数突然增为35名。

  按军衔,论责任,日本战犯名单就是排到3万5000名,也轮不到东史郎与筱?良雄。更不说,他们这次赴北美,是为历史作证,以和平教育为目的。

  北美五大城市的展览集会结束之后,日本和平运动联合国际和平、人权组织为东史郎与筱?良雄在KDD大厅举行现场作证,用现代技术打破美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对真相的垄断,把他们证词传到美国洛杉叽宽容中心会场。

  太平洋对岸美国会场的多数人第一次听到原日本军人关于日本军队暴行的作证,几乎所有人第一次听到原日本军人对自己战场的暴行作证,非常震撼。之后不久,宽容中心副馆长、犹太教拉比阿伯拉罕?库柏自己跑到日本调查战争罪恶以及战争认识,在纽约时报长文中发表调查结果,并多次到日本议会呼吁日本清算历史责任。

  在KDD大厅,我总算见到了东史郎。4个老兵作证时,无不老泪纵横,痛悔莫加。东史郎在说完自己战场行为后,一甩齐肩的银发,一个不属于他那个年代的日本男人的身体语言,昂头高呼:“我是遵照天皇的命令进入南京的,天皇可以去美国,为什么我东史郎不可以?”这是一个曾经效忠的士兵的天问,向欺骗、压迫、摧残了他的军国的反抗。他站在那里,像是要顶着他头上的那块天。

  证言会结束后,我们走到很近,但是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和他说话。

  对于我,他像是刚从黑泽明的电影中走出来的武士,身上的西服是时代的错误。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33


   

陪你一段
东瑞

  谁都没告诉他医生会诊的结果。

  五六个医术上最拔尖的医生为他的那种治疗希望渺茫的癌症,开了一次“手术”前会议。列席的有他的妻和他的孩子。

  器官几乎坏死了,不割除肯定蔓延和扩散,不消多久就足以致命。可是手术的难度极高,能否保证手术动得成功?医生们没有一个敢拍胸脯,但大家都同意,手术非动不可。与其等着天国收容倒不如冒险,看能否有奇迹出现。不过以往几百个病例都已证明:动了手术大约不出半年,能维持生命到那个时候已算不错了。那等于说,动手术只是基于一种人道主义而已。医生要他的妻和儿子接受这个事实,虽然事实是那么残酷。

  他的妻听完那许多医生的发言,脸色变得惨白了。虽然早就听说这种癌症极难治,但没有医生的证实,她是始终不相信的。她总抱着丈夫存有一线生机的希望。她还相信,丈夫一向与人为善,不该未过六十就有这样的结局。她全身颤抖地听完医生的话,嘴唇抖抖地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手足发冷,热血却往上冲,承受不住这样的刺激,扑一声竟扑倒在地。她的儿子吓了一跳,弯身扶起母亲。

  十几双医生的眼睛投射过来。其中一位医生离开坐位走过来察问情形。几个医生议论起来,有的说对他的“宣判”,不该让他的妻子旁听;但大部分却一致肯定:必须让病人的亲密者知道事情的真相,否则接下来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谁也负责不了。

  她醒觉过来之后,发现自己已被送到另一问病室。矇眬中感到自己在飘渺的仙境游了一遭,灵魂出窍了,因此被送回床上时,软绵绵的,气若游丝。徐徐睁眼看,儿子身后还站着一个人,认得出是准备为丈夫动手术的那个医生。

  他一脸严肃,带点轻责地希望她坚强起来,决不可以在她丈夫面前露出这样悲观的情绪,这对病人的身心很不利。她愣愣地听。那医生还希望她保守秘密,决不可以透露出一点端倪;她的任务和所拥有的权利,只是可以告诉他:他的病完全可以好起来,为了康复就必须动手术。

  一直到深夜,她才由儿子陪同,到病室看望丈夫。他知道为了给他动手术的事,今天傍晚医生们开了个会;但他明白死活的事已不大可能由任何人传到他耳朵了。他其实心中早有数了;这十几年来,他的惟一兴趣只是阅读健康、医疗方面的书,并加以钻研。但他的家人可一点都不知道他这方面的知识比谁都丰富。心早就定了,离天国已不太远了,只是不知道迟早,以及那最后的形式将如何呈现。

  他一见妻子的病容就什么都明白了。躺在床上,侧过身,凝视坐在椅子上的妻子。为了让她在这最后的日子里不致太伤心,他决计找些开心的话题,不去问自己的事了。

  “感觉怎样?”妻望着他。她总掩饰不住那份忧郁和满腹心事。

  “蛮好的。hushi刚来测血压,一切都很好。”他答。

  “手术明天就动,你今晚好好休息吧。”“医生已告诉我了,明天就动手术。”“你不必紧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一点儿也不紧张。我想动完手术,在医院休养一段日子,那时伤口的线也拆了,我们就可以出院了。”

  他的妻听到这儿,心中酸楚,低下头来。“你别想得太多了,一切都会没事的。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是没有,而且不少。我就不相信自己身体这么强壮,上帝就那么硬生生不让我活。你还是早点休息吧,等明天手术过后,你不放心我,再搬过来——”

  他安慰她,使她觉得不好再往悲里想。他的话充满了信心,在一时之间还使她相信,医生大概都是一群悲观主义者和无能者,他们怎么说得那么绝对呢?

  她回房去了。当掩上门,她憋住的伤心,顿时化为泪水,痛痛快快倾倒出来。她感到最为奇异的是,往日他的烦恼事是够多的,也许依赖她惯了,总爱把在机构里种种不如意,倒将出来,使她担上一份心。日子就如此在压抑和沉闷中流逝,他何曾安慰过她呢?何曾令她快乐、开心,脸上出现笑容?而今,……他太反常了,令她不安,是否应了那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俗语呢?

  既然丈夫是这样乐观,一切都蒙在鼓里,她还有什么理由在他面前露出悲观的情绪?

  他的手术做完了,总算顺利。在他被推进手术房之后,她几乎经历了一次死亡。每当她想到他腹部的那个器官要被割除三分之二时,她不敢再想下去,但恐怖的情景却老抓住她,她必然联想到丈夫的痛苦。人身上的东西被割除,人怎能活下去?这是她所想不通的。一闭眼就仿佛看到丈夫躺在手术床上,凝视着被放进药水瓶里一公斤重的器官,眼里充满怨恨和无助,突然坐起,快速伸手向瓶里掏出自己被割除的器官,很快又塞入血淋淋的伤口中……

  就这样,她昏睡了三天三夜。醒来时看到身旁有人看着她,竟是刚动过手术的丈夫。 “我倒没什么,你却比我还着急!”他说,“别想太多了。手术动得很理想,没事了。”

  她带着疑问:“被割除那么多,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他笑着摇头:“没有。”

  ……一个月后他出院了。她却一直记着医生所讲的他的大限,恨不能时光倒流或凝止,让六个月永远不要到来。然而见到丈夫的乐观,她对医生的断言心中动摇了。奇迹也许真的在丈夫身上出现了。疗养期的丈夫脾气出奇地好,能吃能睡,判若两人。她的心情也渐渐舒展起来了。 “这几十年,难得你有笑容,我真害了你。”他对她说。“一场病,使你改变了脾气,我们真要感激你这场病。”她说。他沉默了半晌,说:“过去我把你当出气筒,当你这个人不存在,真是罪过。你心中一定很苦,我该陪陪你了。”

  ……四个月来,她对丈夫十分照顾,而丈夫无论她上那儿都陪她,那种呵护怜爱是从前没有的。他的生命力从未如此焕发过爱的力量。她忘了医生的话,深信他们的无能了。

  ……第六个月,要来的事还是来了。他死得很快,没有太多痛苦,也十分平静。从枕下她发现了他的遗书,上面写着:“亲爱的妻:动手术前我已知道命不长了。这一生我从没好好陪过你,让你受尽了委屈。在生命最后的日子,让我陪你一段人生路程,这样我死也瞑目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48


   

你愿意照顾她吗
彭蒿蒿

  在一堂老年心理学金博士给他的学生们念了这样一个病例:“病人不能说话,也听不明白别人的话。有时她嘴里会不断地胡乱哼叫上几个小时。他搞不清楚谁是谁。不过,你叫一声她的名字,她会有一点反应。我和她一起相处六个月了,但是他始终对自己的身体豪不在意,也不想努力来照顾自己。她吃饭、洗澡、穿衣服全都要靠人伺候。因为她没有牙齿,所以她的饭菜必须煮得稀烂。她的衬衫总是脏兮兮的,以为口水一直在流。她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