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41-温病正宗 >

第5章

541-温病正宗-第5章

小说: 541-温病正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隐庵曰∶神气血脉皆生于精,故精乃生身之本。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故春不病温。 
吴鞠通曰∶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 
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 
陆九芝曰∶《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所谓精者,指一身津液由于水谷所化。 
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为后天生身之本,其下遂以精与汗互言之。吾试以经解经,此即经言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淫精于脉,输精于皮毛之数精字也;亦即经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 
四布,五经并行之数精字也。又岐伯论温病曰∶人所以汗出者,汗生于谷,谷生于精,邪气之得汗者,邪却而精胜也。 
又曰∶汗者,精气也。则精即是汗。 
(二)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生气通天论》) 
马元台曰∶冬伤于寒者,至春必为温病。盖冬时严寒,中之即病者,谓之伤寒;其有伤于寒,而不即病者,至春阳 
气发生,邪从内作,故为温病之证。夫曰温者,寒非纯寒而有热,热非纯热而有寒,正以前此而冬则为寒,后此而夏则 
为热,则此春时乃为温病也。 
叶子雨曰∶冬至一阳渐生,人身之阳气内盛,被冬日严寒杀厉之气所折,深浃于肌髓之间,至春日,内伏郁结之阳 
气为外邪触发,伏气既得发泄,遇天气之阳热,两热相干,发为温病。 
(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热论》) 
叶子雨曰∶古医经以伤寒为外感之通称,故云凡病伤寒而成温。然天地阴阳之邪,随人身气化感召。冬至后一阳渐 
生,人身所伏之阳热,为严寒折遏,感春阳之气而发者为病温;夏至一阴生,人身所伏之阴气,感亢热之气而发者为病 
暑。盖春温夏暑,随气而化,亦随时而命名也。暑当与汗出,勿止者,暑虽热邪,热盛则蒸湿,湿与热搏,故暑病多汗; 
治暑之法,不可禁止其汗也。 
柳宝诒曰∶经言凡病伤寒,是伤寒不必专于冬时,即三时感寒,亦能郁化为温也。其称夏至后为病暑,则暑即温之 
变名,尤不可指为另是一邪。而此独分别言之者,因伏气发于夏至以后,其治病略有不同。盖温病忌汗,恐其伤阴;若 
时交长夏,则汗出必多,而邪气亦随汗而出,又未可以汗多而遽止之也。 
(四)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刺志论》) 
马元台曰∶气本虚矣,而身反热,盖得之伤暑故也。惟热伤气,故伤暑则身热也。 
(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廖平曰∶尺为皮之误)热曰病温。(《平人气象论》) 
马元台曰∶一呼脉当再动,而今则三动;一吸脉当再动,而今则三动;则一呼一吸总为一息,为六动矣。《脉诀》 
以为数脉。《难经》亦以为离经脉。是六至而躁,躁者,动之甚也。今尺脉躁动,当尺有热。尺部者,下部也,主肾水 
不足,其病为温。 
(六)尺(廖平曰∶尺为皮之误)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甲乙经》病作汗)且出也。(《论 
疾诊尺篇》) 
马元台曰∶尺之皮肤热甚,其脉盛躁,当为温病也。其脉虽盛,不至于躁,而带滑者,则病当自出矣。 
吴鞠通曰∶尺肤热甚,火烁精也;脉盛躁,精被火煎沸也;脉盛而滑,邪机向外也。盖温病必伤金水二脏之津液, 
尺之脉属肾,尺之穴属肺,此处肌肉热,故知为病温也。 
薛生白曰∶尺肤热者,其身必热;脉甚躁者,阳邪有余,故当为温病。若脉虽盛而兼滑者,是脉已不躁,而正气将 
复,故不久当愈。出,渐愈之谓。 
(七)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刺热论》) 
章虚谷曰∶以其久伏之邪,热从内发,故治之必先饮寒水,从里逐热;然后刺之,从外而泄;再衣以寒,居处以寒, 
身寒热除而后止。 
柳宝诒曰∶治热以寒,一定之理。今人于温病初发,见用凉解,而即言其遏邪者,彼固未明此理也。 
王孟英曰∶今人不读《内经》,虽温热暑疫诸病,一概治同伤寒,禁其凉饮,浓其衣被,闭其户牖,因而致殆者, 
我见实多。然饮冷亦须有节,过度则有停饮、肿满、呕利等患,更有愈后手指、足缝出水,甚至脚趾脱落,即俗所谓脱 
脚伤寒也。 
叶子雨曰∶治热病,饮以寒水,欲其热自内达外也;必寒衣寒处者,皆避温就凉之意耳。然肆饮寒凉,流弊滋多。 
孟英此注,颇具卓见,读者鉴诸。 
(八)病温虚甚死。(《玉版论要篇》) 
柳宝诒曰∶经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则凡病温者,其阴气先虚可知。使或虚而未至于甚,则养阴透邪治之如法, 
犹可挽回。若病温者而至虚甚,则热邪内讧,阴精先涸,一发燎原,不可治矣。 
吴鞠通曰∶病温之人,精血虚甚,则无阴以胜温热,故死。 
(九)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篇》) 
马元台曰∶此言热病汗后脉躁者死,反是则生也。热病已得汗,脉宜静,今反躁盛者,此乃阴经之脉衰弱已极,故 
有阳脉而无阴脉也,其人主于死。若得汗之后,而脉遂能静,则有阴以配阳,必能以有生矣。 
(十)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热病篇》) 
马元台曰∶此言热病脉盛而不得汗者死,反是则生也。热病脉躁盛宜得汗,今反不得汗者,此乃阳经之脉衰弱已极, 
故表虚而不能发汗也,其人主于死;若脉躁盛而汗出脉静者,必能以有生矣。 

下编·正宗辑要第一章·通论
二、《难经》
属性:(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五十八难》) 
丁锦曰∶伤寒有五者,指五病俱统于伤寒一门,而分其所苦之不同也。风为阳邪,寒为阴邪,故先列中风,次列伤 
寒。寒者,皆冬月之正病也。湿温发于湿土之令居多,热病发于盛夏,温病即仲景《伤寒经》中春温病也。乃见前之五 
邪从本原来,非比之伤寒热病,故各立其法也。注家以疫症指此温病,非也。 
(二)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五十八难》) 
柳宝诒曰∶温病邪伏少阴,随气而动,流行于诸经,或乘经气之虚而发,或挟新感之邪气而发。其发也或由三阳而 
出,或由肺胃;最重者,热不外出,而内陷于手足厥阴;或肾气虚不能托邪,而燔结于少阴。是温邪之动,路径多歧, 
随处可发,初不能指定发于何经,即不能刻定见何脉象也。 
(三)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五十八难》) 
丁德用曰∶阴阳俱浮者,谓尺寸俱浮也;浮之而滑者,轻手按之而滑,是心伤热脉也;沉之散涩者,沉手按之而散 
涩,是津液虚少也。 
(四)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五十八难》) 
丁德用曰∶肌肉之上,阳脉所行,濡弱者,是湿气所胜火也;肌肉之下,阴脉所行,小急者,是土湿之不胜木,故 
见小急。所以言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也。 

下编·正宗辑要第一章·通论
三、《伤寒论》
属性:(一)《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伤寒例》) 
成无己曰∶春夏为阳,春温夏热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故也;秋冬为阴,秋凉而冬寒者,以阴之动始于凉,盛 
于寒故也。 
(二)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伤寒例》) 
成无己曰∶冬三月纯阴用事,阳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气严凝,当是之时,善摄生者,出处固密,去寒就温,则不 
伤于寒。其涉寒冷,触冒霜雪为病者,谓之伤寒也。 
(三)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伤寒例》) 
成无己曰∶春风、夏暑、秋湿、冬寒,谓之四时之气。 
陆九芝曰∶仲景原文,首着“四时之气”四字,则《伤寒论》之不独言冬月伤寒,而并春夏秋三时之温热湿燥论之, 
岂不显然,乃必曰仲景独知有寒者何哉?仲景本知有温热。既谓仲景但论寒,反谓叔和将温热搀入论中,以为仲景之论 
乱于叔和,真不知其是何肺腑。他人不足责,黄坤载自称古今无双,则更可笑矣。 
(四)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伤寒例》) 
成无己曰∶热为阳,阳主生;寒为阴,阴主杀。阴寒为病,最为肃杀毒厉之气。 
王朴庄曰∶寒本正气,而有杀厉之毒,不特使人病于冬,且能使人病于春夏,故治之不可不急也。 
刘仲迈曰∶毒之为言害也。《博雅》一曰恶也。《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论云以伤寒为 
毒者,喻为害之意云尔。又《易·师卦》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与《老子》“亭之、毒之”之毒,在《易》义当训治, 
在《老子》则为“优育”之意。后贤有以本论毒字为语病者,真所见未广耳。 
(五)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伤寒例》) 
王朴庄曰∶此桂枝、麻黄二汤证也。 
(六)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伤寒例》) 
王朴庄曰∶庞安常云∶严寒时,奔走荷重劳力之人,皆辛苦之徒也,当阳气闭藏,反扰动之,令郁发腠理,津液强 
渍,为寒所搏,腠理反密,寒毒与营卫相浑,则病成矣。其不实时成病者,寒毒藏肌肤间,至春夏阳气发生,与毒相搏, 
因春温气而变者名温病,因夏暑而变者名热病,因暑湿而变者名湿温。以病本由冬时中寒,故通谓之伤寒焉。 
陆九芝曰∶庞说如此,足以为《难经》伤寒共有五种之证。 
(七)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伤寒例》) 
陆九芝曰∶此言温病热病皆非疫病,而皆由触寒所致,故皆名伤寒。读此两语,则仲景明明告人以温热之病,即在 
《伤寒论》中矣。后人既不知此本仲景语,而又疑叔和自为此语,转若仲景所未道,因而削之。又因而驳之。若彼一见 
《外台秘要》,(按《外台秘要》诸论伤寒篇,以《阴阳大论》、王叔和、华佗、陈廪丘、范汪论、短剧论、千金论、经 
心录论为八家。《阴阳大论》语,即《伤寒例》中文。又《病源》、《千金》,所引《伤寒例》文,俱称经言,则《伤寒例》 
在隋唐时,本作仲景原文)亦当哑然自笑矣。 
王秉衡曰∶伤寒,外感之总名也;《伤寒论》,统论外感之书也。 
王永嘉曰∶《难经》云伤寒有五,则五种外感,昔人皆谓之伤寒矣。《伤寒论》有治风、治温、治 、治湿诸法。则 
非专论一伤寒矣。 
王孟英曰∶吴鞠通谓宋元以来,不明仲景一书专为伤寒而设。吴氏直未读《伤寒论》也。注《伤寒》者无虑数十家, 
皆以为专论伤寒之书,故恒觉支离附会。考论中风、寒、温、 、湿五气为病,古人皆曰伤寒,故《难经》云伤寒有五, 
而仲圣以《伤寒》名其书也。此等大纲不清,岂可率尔着书? 
杨照藜曰∶注《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