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01009301285829654_0 >

第20章

201009301285829654_0-第20章

小说: 201009301285829654_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克,鱼腥草30克煎汤与服。5剂后,发热即退,咳喘已平,继以清肺化痰、健脾和胃之剂调理而愈。后用此法治疗类似病证者亦有效。 
六、慢性肝炎辨治经验慢性肝炎属中医胁痛、黄疸、虚劳等范畴。李氏于临床上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 
(一)肝胆湿热清热化湿急性肝炎迁延不愈,或慢性进行性肝病加上反复发作的活动性病变,消化道功能紊乱明显,胆道功能障碍严重,极易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胆汁外溢,形成肝胆湿热证。临床表现有右胁胀痛,脘腹胀满,发热口苦,渴欲饮水,或饮而不多,纳呆厌油,恶心欲呕,身目俱黄,或无黄疸,小便黄赤,身困乏力,大便粘腻臭秽不爽,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药用:茵陈、栀子、大黄、茯苓、猪苓、茅根、车前草、虎杖、黄柏、丹参、赤芍、香橼皮、郁金等。若肝气郁滞,脘腹胀满者,加柴胡、炒枳壳、厚朴、大腹皮以疏肝行气;气滞血瘀,胁肋刺痛者,加金铃子、元胡索、桃仁、玫瑰花以行气活血;食少纳差,恶心欲呕,脾胃失和者,加竹茹、炒神曲、炒二芽或炒三仙以和胃降逆止呕;湿热内蕴,小便短赤,有灼热感者,加木通、滑石、龙胆草、金钱草以泄热利尿通淋;湿热积滞,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加重大黄用量,另加芒硝适量冲服,以通下积滞。李氏认为,肝胆湿热为慢性肝炎中常见证候,治疗本证关键,要解决黄疸与降低转氨酶。据李氏经验,茵陈与大黄协同使用退黄之效较为理想,茵陈、板蓝根、虎杖、连翘、龙胆草、糯稻根、白薇等清热解毒药与五味子对降低转氨酶有肯定疗效。但凡湿热蕴结者,用清热解毒药较好,体虚而湿热不甚者,以用五味子相宜。另湿热蕴结,往往伴有热毒积滞阻结肠道,而使腑气不通,极易导致伤阴动血,内陷心包等证,故临证之时,应尽快清理肠道,酌用通里攻下之法,重用大黄或承气汤之类,使毒邪从大便排出,冀以阻止疾病的演变。 
第三卷209案例:蒙某,女,38岁,工人。1993年3月19日初诊。肝区作胀、纳差乏力1年,身目发黄20天。1年前因饮食不慎,邪毒内侵,病发肝区不适,纳差乏力,在当地市人民医院诊治,肝功检查:GPT30u/赖氏,HBV-M:HBSAg、抗-HBC、HBeAg均为阳性,服用肌苷片、ATD片及中药清热解毒疏肝解郁之剂,时好时坏。近1月来因劳顿太过,肝区作胀,身目发黄,小便黄,纳呆厌油,到该市某医院门诊,肝功检查:TB2.0mg/dl,IB5μmol/L,ALT60u/赖氏。HBV-M检查同上。 
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用保肝、护肝剂及输液等治疗半月,未见好转。刻诊所见:身目发黄,小便深黄如浓茶,肝区不适,纳呆,恶心厌油,舌暗红苔黄略腻,脉弦细。辨属湿热内蕴,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横溢,治以清热化湿,利胆退黄。处方:茵陈30克、炒栀子10克、茯苓30克、泽泻10克、猪苓15克、炒竹茹1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炒山楂15克。 
二诊:服用上方20余剂,身目不黄,纳食增进,肝功能检查正常,但HBSAg、抗HBC、HBeAg仍为阳性。小便淡黄,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弦。是湿热未尽,而又有热邪伤阴之象。治用上法适当参入清热生津之品。处方:茵陈30克、炒栀子10克、赤白芍各15克、丹参18克、蛇舌草30克、败酱草30克、制香附10克、香橼皮10克、炒山楂15克、橘皮10克、茅根18克、芦根30克。连服10剂,黄疸尽退,小便清利,惟劳累后精神疲惫,肢体乏力,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则用清热解毒,理气活血,健脾益气之治,前后加减服药140余剂,诸证消失,肝功正常,HBsAg、抗HBC、HBeAg复查均为阴性,病即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二)肝郁脾虚疏肝健脾慢性肝炎之恢复阶段,由于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常见有肝郁脾虚之证。临床表现有右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善太息,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纳食减退,脘痞腹胀,四肢倦怠,少气懒言,大便溏泻,肠鸣矢气,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药用: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陈皮、香附、甘草等。若气滞血瘀胁痛明显者,加元胡、赤芍、丹参、川楝以行气活血;纳呆腹胀脘痞甚者,加枳壳、厚朴、莱菔子、大腹皮、蒌皮等以理气消痞;脾虚泻泄者,加葛根、川连、木香、苡仁、砂仁等以清热健脾止泻;湿热内蕴,口苦尿黄者,加茵陈、败酱草、蛇舌草等清热化湿;肝肾阴虚,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者,如生地、麦冬、枸杞等以滋养肝肾;气血不足者,加熟地、党参、黄芪等养血益气。李氏认为,肝郁脾虚证,其证多有兼夹,故临证不可固守一法一方,而应以疾病之证候变化随证增损用药。如肝失调达脾失健运者,常可见水湿内停而膨胀,则治宜疏肝理气,除湿散满,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化裁。若肝郁日久,证见化热者,则又当疏肝健脾清热为主,用逍遥散加龙胆草、黄芩等。针对具体证候及实验检查指标,尚可选用一些具有降酶、降浊、退黄、调控免疫等作用的中草药,如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土茯苓、茵陈、赤芍、丹参、郁金、人参、黄精等,以提高临床疗效。 
案例:李某,男,12岁,学生。1992年12月11日初诊。腹胀纳差反复发作6年。6年前因饮食不洁,病发脘腹胀气,纳食减退。当时到该地市人民医院诊治,肝功能检查:GPT40u/赖氏、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诊断为乙型肝炎。予服肌苷片、ATP片及中药肝炎春和煎剂等,时好时坏。经人介绍来诊,时见面色萎黄,纳食呆滞,脘腹稍胀,性情急躁,小便色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肝功:GPT45u/赖氏,HBV-M检查同前。断为肝气郁滞,脾虚失运,兼夹湿热。治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清热化湿解毒。处方:太子参10克、五味子6克、柴第三卷210胡6克、云苓15克、炒白术10克、当归6克、赤白芍各15克、陈皮10克、蛇舌草18克、虎杖10克、炒山楂12克、连翘12克、炒二芽15克。二诊:服用上方30余剂,面色较前红润,腹胀缓解,纳食增进,惟食后胃脘稍有不适,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守上法适当参入益气养阴、和胃消滞之品。处方:太子参10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丹参15克、炒神曲10克、炒山楂12克、鸡内金6克、郁金6克、陈皮10克、虎杖12克、贯仲10克、蛇舌草10克、连翘10克、茯神15克、茅根15克。前后加减服用150余剂,腹胀消失,食欲旺盛,面色润泽,二便通利,肝功能检查正常,HBSAg、HBeAg、HBcAb均为阴性。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 
(三)肝肾阴虚滋养肝肾黄疸、胁痛等病,迁延日久,湿热未尽,蕴遏化热,热耗阴血,或攻伐太过,或误用辛燥,易伤津耗液,致肝肾阴虚,证见右胁隐痛,食少纳差,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或面色晦暗,齿鼻衄血,舌红苔少,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细弱或虚弦。治宜滋养肝肾,舒肝理气,能使肝阴得养,肝气调达,机体康复。药用:生地、沙参、枸杞、麦冬、当归、川楝子、制首乌、丹参等。若内热口干舌绛少津者,加玄参、石斛、芦根等以清热生津;热扰心烦者,加川连、炒栀子、柴胡等以清热除烦;湿热内结,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茅根等通利小便;纳差腹胀者,加茯苓、白术、陈皮、炒三仙等以健脾理气和胃;齿鼻衄血者,加仙鹤草、白茅根、三七粉等凉血止血;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等以养心安神。 
案例:杨某,女,32岁,工人。1992年8月17日初诊。肝区疼痛反复发作5年,复发加重1月。5年前因肝区疼痛作肝功检查:GPT60u/赖氏,HBV-M:HBSAg、抗HBc均为阳性。在医务室服用灭澳灵、肌苷片等稍有好转,但若情绪不舒或紧张劳累后肝疼又发。曾在武汉几所医院诊治,先后服用中药(药名不详),未见显效。到诊所见:肝区隐痛,口干咽燥,心烦失眠,纳食不馨,小便色黄,月经失调,经来腹痛,舌红苔薄黄干,脉细数。肝功检查:GPT50u/赖氏,HBV-M:HBsAg、抗-HBC均为阳性。辨属肝肾阴亏,肝郁乘脾,兼夹湿热。拟用滋阴柔肝、舒肝健脾、清化湿热之法。处方:生地15克、沙参15克、丹参30克、枸杞15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香橼皮10克、茯苓神各15克、赤白芍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炒三仙各10克。 
服用上方30余剂,肝区疼痛基本缓解,口干咽燥、心烦失眠好转,月经正常,惟四肢乏力,纳食欠佳,小便带黄,肝功及乙肝三项检查结果同前,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数。宜滋养肝肾、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处方:生地15克、沙参15克、枸杞15克、芦根、太子参、五味子、虎杖、炒二芽、白茅根各15克,麦冬、香橼皮、川楝子各10克、丹参、白花蛇舌草各30克。前后加减服至100余剂,肝病诸证消失,肝功及乙肝三项复常。继用养血柔肝、健脾和胃、清热解毒之法调治20余剂,病方痊愈。随访半年未发。 
(四)瘀血积聚活血化瘀慢性肝炎久治不愈,正气亏虚,邪毒留着,肝气郁滞,脉络瘀阻,日久成为积块。证见面色晦暗,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腹胀纳差,倦怠乏力,日渐消瘦,蜘蛛痣及肝掌等;若瘀血症积,水湿内停,可见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显露,或兼发热、齿衄、鼻衄、黄疸,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细涩。治宜活血行气,化瘀消积。药用:丹参、赤芍、制乳没、桃仁、红花、玫瑰花、炮甲珠、鳖甲、第三卷211土鳖虫、香附、枳壳、茯苓等。若气血瘀滞,肝区痛甚,加元胡、川楝、三棱、莪术等行气活血止痛;肝胆湿热,病发黄疸者,加茵陈、金钱草、茅根、蛇舌草等以清热利湿退黄;血瘀症积,水湿内停,腹大坚满,小便不通者,加车前子、莱菔子、牵牛子粉,并合用鳖甲煎丸、大黄虫丸等以消症利水;阴伤发热,口干舌燥者,加黄芩、生地、沙参、麦冬、牡蛎等清热育阴;热伤血络,齿鼻衄血,或呕血者,加小蓟、茜草、茅根、三七粉、阿胶等以凉血止血;大便干燥者,加大黄、厚朴、枳实、甘草等以通下里实。 
案例:周某,男,53岁,教师。1991年10月8日初诊。肝区疼痛,肢软无力1年,复发加重3月。1年前因饮食不洁加上工作劳累,病发肝区疼痛,四肢无力,纳食减退,即到该地县人民医院就诊,肝功检查:GPT64u/赖氏,HBV-M:HBs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