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解读-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马上要走。这个人想了一会儿,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
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个天人听了说:哎唷,
你求的这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的大,财发的多,都
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
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钱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谁做得到?地位
高了,忙得连听金刚经都没有时间,他那里有这个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难。由此看来,
涅盘翻译成寂灭,虽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是在表面上看来,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
实际上涅盘是个境界,就是涅盘经里提出来的「常乐我净」的境界。也就是说,你找到
了这个地方,永远不生不灭,就是心经上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常乐,永远如
此,是一个极乐的世界。那才是「我」,我们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们这个几十年
肉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会变去的我,那个真我才算净土,也就是涅盘的境界。
罗汉的涅盘
涅盘分两类,「有余依涅盘」及「无余依涅盘」。
罗汉们得道,证得的是有余依涅盘;大阿罗汉入定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劫之久,现在
很难有人相信这种事了。关于此事,让我们回溯到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路上的一个
传说,但他自己的笔记及大唐西域记里没有记载。当他走过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度北
边,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后面一个雪山地方时,天气很冷,到处都是雪,但是有一个山顶
上却没有雪,雪下来也不积留。玄奘很奇怪,跑上去看,发现地上有很粗很长的头发。
他看了半天,认为这里头可能不是这个劫数的人,也许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结果真
的挖出一个很高大的人来,玄奘法师发现那是一个打坐的人,就用引磬在他耳朵边叮叮
叮,慢慢的敲。这位先生出定了,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之前迦叶佛末法时代的比丘,出家
自己自修得定,在这里入定等释迦牟尼佛下世来,好向他请教。玄奘法师告诉他释迦牟
尼佛已经涅盘了,他说:那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弥勒菩萨来吧!玄奘法师拖住他的耳朵
说:老兄,你慢一点入定,这样不是办法,你等弥勒菩萨再来就是要出定找他,谁来通
知你出定呢?他说:这也对呀!玄奘法师说:你有办法出神离开这个身体吗?
出神并不容易,刚才讲那些修行人,坐了几十年都出不来。玄奘告诉他,自己要到
印度取经去,叫他到中国去投胎,将来作自己的弟子。并且告诉他,到了大唐向那个最
大的宫殿去投胎当太子,等他回来。于是这个人就出神走了。玄奘二十年后回来,见唐
太宗说到此事,要找这个来投胎的太子出家,但查遍后宫,当天没有太子出生,结果发
现武将尉迟恭家里那天生了一个侄子。原来那个罗汉来大唐投胎,看见尉迟恭的王府,
就错认为皇宫了。唐太宗把尉迟恭找来对他说:我要出家,但当皇帝不能出家,你就让
你家那个孩子代表我出家吧!
玄奘法师想,那个罗汉定力那么高,见面时应该认识我!岂知罗汉、菩萨也有隔阴
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对玄奘似曾相识,却搞不清楚。皇帝下命令出家,当然可以,
但有三个条件,一车美女服侍他,一车酒肉,一车书。这就是后来玄奘法师的唯识传人
──窥基法师的故事,又称三车法师,此说也许是影射的戏论。
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从这个故事我们就会了解,得到了那个清净、一念空的境界,
才能够入定;而且连身体都可以忘掉,也可以抗拒气侯的变化,甚至地球的各种物理变
化。那个罗汉是有功力的人,一念空掉就入定了。
但是念空可不是住啊!大家要特别注意,念空不是住,那是假住,住在空上,是不
究竟的。玄奘挖出来的这个罗汉,就是住在这个空上,所以叫做有余依涅盘。余什么?
习气。因为他的习气没有变,所以转胎一来,功名、富贵、美人、香车,什么都要,这
是这个罗汉自己剩余的习气,维摩经上叫做结习未除。
有些学道学佛的朋友说:老师,你叫我来打坐,学佛,我是很高兴,就是有一个东
西丢不下。我说:那你就两打吧!打打牌,打打坐,都可以方便。因为他这个结习未除,
也就叫做有多余涅盘。其实我们在座有很多打坐的同学,都入了这个涅盘了,到这里来,
法师把木鱼一敲,打坐好好的,念头满空;等到两个鞋子下了楼,赶快找地方去打牌啊,
喝酒啊,就是有多余涅盘。
佛的涅盘
有余依涅盘是罗汉境界,不彻底;无余依涅盘是佛境界,是非常彻底的。佛说学佛
的人第一个发愿使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能够达到「我」的成就一样,「令入无余涅盘而
灭度之」。所以,学佛第一要发愿,大乘佛法如果没有这个愿力,学佛是不会成就的。
如果觉得自己很痛苦,又烦恼,没有大乘的愿力,那不是佛法真正的精神;因为这是消
极的,逃避的,连罗汉境界都谈不上。佛的愿力,学佛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他说,学佛要这样大的愿力,要度尽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痛苦与烦恼。痛苦与烦
恼是很难解脱的,佛也只告诉我们解脱烦恼与痛苦的方法。解脱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
佛不过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诉我们,你要自己修持才行。
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
个观念。这是佛的愿力和胸襟,学佛先要学这个胸襟,就是说虽帮助了千千万万人,心
中没有一念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佛的境界谦退到极点,他要度尽了一切的众生,而心胸
中没有丝毫教化人、度人之念。所以,佛同其它宗教解释的教主是不同的,佛没有权威
性,非常平凡,很平实,只说你的成就是你的努力。
「何以故」?什么理由要如此呢?这是他加重语气。
四相和我的观念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他说,须菩提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
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
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如果说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萨」,
因为你还有个故意。天地生万物,天地不占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说,道乃天下之公
道,不属于谁的,告诉你,你拿去吧!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佛都告诉你了,为什么你不能到达佛的境界呢?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
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
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我
相又分两种,一种是人生命的个体,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
一种是属于精神上的,一个学问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龄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
子,幼稚。我现在也常常犯这个毛病,会说你们年轻人懂什么?这是我相,因为觉得
「我」嘛!倚老卖老。
不错,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是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
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许多男孩子也是倚男卖男的:我是小孩,老师请原谅!我说,
不要倚小卖小,倚男卖男了。这些都是主观成见,就是精神观念上有个我。所以文章是
自己的好,这是我相。本来文章写完了就完了,别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里受不
了……这都是因为心里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见,这个法就是精神的我见。
至于众生相,是社会一些人类的范围,前排的人同后排的人,只要一坐下来,人相
我相就起来了。感觉前排的人很讨厌,头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见。人
相我相一来,众生相就来了,唉!这个环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对,接著寿者
相来了,唉呀!空气不好,有传染病,要短命。
这个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来,人的烦恼都因这四相而起。鸠摩罗什把它归纳
起来叫做四相,玄奘法师的翻译,还加三个,成为七相。鸠摩罗什把后面三个统统归入
寿者相。寿者相很严重,我们人都喜欢活得长,你几岁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
比我小两岁。你几岁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几岁……这都是寿者相!要「我」活得长,
要「我」健康长寿。每个人来学打坐,乃至在座来学禅的,十个有九个半,甚至十个有
五双,都是以寿者相的观念来学打坐的。那么,这与佛法的金刚经就大有出入了!要注
意,要去了这四相,完全离开了这四相,才可说是学佛的真正境界。本经的原文,佛说
这四相,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四相是人类众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顽固的主观观念。
要把这个观念破除掉,学佛就差不多了。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先要把心胸愿力放在前头,能够为众生发愿,
不为自己,而是为大家去努力。因为要度众生,但又没有度众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
佛又说,你完成学佛的这个愿望,度完了众生,自己并没有觉得度了什么众生。
三轮体空布施
这一段,佛学有一个名称,叫做「三轮体空」。轮者不是车子的轮子。轮是形容词,
指三个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这就是讲布施的重要。金刚经现在开始讲般若了,
般若的第一个眷属,就是布施。刚才这一段已经开始要讲布施,先说明三轮体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
是精神的,如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
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那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
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必须要做到施者无此念,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
家可怜应该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没有事了,忘记了谁接受我的布施。做
完了以后,「事如春梦了无痕」,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佛在这个世界上,以师道当人天的师表,教化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度完
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只是吩咐四个弟子暂时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
著等弥勒菩萨下来。佛的这个精神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
快乐痛苦皆无住
这里著重的是刚才提到的法布施,因为须菩提问到怎么使心、忘想烦恼降伏下去!
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能够永远安详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