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金刚经解读 >

第28章

金刚经解读-第28章

小说: 金刚经解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著是佛的印证,佛的奖状发下来了。

    难得的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
有。】

  佛说,是的,就是这样,你讲得很对,就是这样。未来世的众生,有人听到金刚经
的道理,没有被吓住,那就是一个希有的人。惊是吓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
譬如我们走夜路,看到一个黑影子,一下子吓住了,那个是惊。怖呢,非常恐慌,持久
的心里恐吓,那个是怖。畏时间更长了,不停的害怕。像我们在座的,个个都是第一希
有,听了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而且没有不懂的人,个个都懂了。
  事实上有没有又惊又怖又畏的人呢?这在修持佛法的时候就看到了。我们很多人学
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来,反而吓住了。许多人说:我吓死了,吓得我的汗啊,
像黄豆那么大,因为我没有了。我说你学佛不是想求个无我吗?怎么还吓住了呢?所以
说慧,这个佛学名辞,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
惊、怖、畏的现象。
  将来的时代,有人成就金刚经般若这个法门,不惊、不怖、不畏,佛说,这个人,
真是非常难得了。佛说这个希有,就很重,佛给我们的这个价钱,奖金就很重了,非常
希有,几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圣。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金刚经的特点,是使我们知道无住、无相、无愿,这是大乘
的心印。此心要随时无住,随时不著相,随时随地的无愿。你说正要我们发大愿,怎么
无愿呢?大慈悲当然是愿力,慈悲过了就不住,没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哭啊!过了
就不住,所以说愿而无愿。
  第一波罗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彻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实相。般若实相本来无住,
本来无相,本来无愿。当然大家不要会错了意,青年同学们根本发不起愿力,以为你本
来无愿,已经合于佛法了,那就很糟糕。无愿,就是一切大慈悲用过了便空,无住。因
此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也就是般若,大智
慧;而般若里的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体,也就是我们后世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

    什么是忍辱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问题来了,前面一路下来都是讲般若,是菩萨六度里最后的一度──智慧成就。所
谓的六度也已经说过,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也是
学佛的一个次序。
  首先,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
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
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净,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净的持戒,那是小乘戒,
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净,念念清净,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
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心念念在清净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这就
是持戒,持戒还好办,忍辱最难办。
  你说自己心也很清净,戒律也很好,那是当你没有受到打击的时候,打击一来啊,
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净不清净,什么毛病都出来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
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也因为这个原故,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
  无生者,本自无生,信心清净,一念不生处。这个一念不生处,不是压制的,也不
是没有思想,没有知觉,而是一切杂念不起,信心清净就是无生。
  光是无生是不够的,要「无生法忍」,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我们中国文学的形
容辞是,拔开慧剑,斩断情丝。有时我们剑是拉不开的啊!有时候又只拉一半,有时候
剑拉出来了,看看剑却楞住了。不要说斩啦,扯都扯不断,那个剑早就钝了。所以说,
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首先我们来了解佛学忍辱的意思,看到一个「辱」字,我们会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
譬如别人骂你啦,打你啦,各种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这是从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
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
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不要说我们人是如此,你只要看看动物,拿
蚂蚁来说,你仔细观察,年轻的蚂蚁经过老化蚂蚁的旁边,都走得远一点,这样的辱,
这样的难堪忍。
  所以,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
的一切众生堪忍,受得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
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因为生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刺激,天天在享
福,众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生在地狱里,受苦受难都来不及,没有时间搞这一套。
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乐,有善有恶,各有一半,所以能够刺激你发生解脱的智慧,
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并不是完全讲侮辱,大家不要搞错了,一切的痛苦能够忍的都是辱。譬如我们
这个世界上做生意的,创事业的,乃至发财的,你问他这个日子好不好过?他一定说不
好过。受不受得了呢?有什么办法呢?反正能够忍得住就这样忍下去;所以说娑婆世界
的众生堪忍,能够忍受。
  佛跟须菩提两人对话到这里,如果不仔细看这个经,突然看他在中间来一个忍辱波
罗密,会觉得奇怪。所以刚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这一部经把六度波罗密都讲完了,为
什么现在提出这个忍辱波罗密呢?

    忍辱的榜样

  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为什么定不
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当然硬忍是很难,但是
你明明知道此身两腿两手,四大皆空,那个时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过去。所以这六度
的一关忍辱度,你就过不了,过不了的话,这一切皆是空谈。你说我们会念金刚经,无
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木鱼敲起来非常好听……阿啾!糟糕,我感冒了,
怎么办?看那个医生好?因为怕死掉,众生相就来了,寿者相就来了,这一下就忍不过
去了。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刚经的中心,大家要特别特别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
经验告诉我们,做个榜样。所以佛说,真正智慧彻底悟道的人,才晓得忍辱波罗密本身
没有个忍。如果有坚忍的念和感受在那里,就已经不是波罗密,就已经没有到彼岸,也
没有成就。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什么理由呢?佛又对须菩提说,以他本身做榜样,像我从前的时候,曾经被歌利王
割截身体;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
经里才找得到。
  这位当时历史上的名王非常残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是个修道的人,相当有成就,
到达菩萨地了;虽然是缘觉身,无佛出世自己也会悟道,后来歌利王因闹意见要杀释迦。
他说,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杀你,你会不会嗔恨?释迦佛说:此心绝对清净,假使
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后,我就不能复元,结果歌利王一节一节把他割了。
释迦牟尼没有喊一声唉唷,心里头也没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
后,歌利王要求证明,释迦牟尼说,假使一个菩萨的慈悲心是真的话,我的身体就马上
复元,结果他立刻复元了,又活起来。
  这个故事比耶稣的复活厉害多了,所以佛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他在当时无我
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说给我们修行的人做个榜样;
当然,并不希望我们被别人割了作试验。现在不必谈割截身体了,叫你不说话你就受不
了,叫你坐著不动也受不了,其实这个就是忍辱与禅定、般若的道理;只因为智慧不够,
悟道并没有透彻,所以你受不了。

    达摩与苏格拉底

  刚才讲到忍辱波罗密,我们再提起注意,所谓忍辱,包括了人世间一切的痛苦,一
切的烦恼,忍到没有忍的观念,没有忍的心理,忍到无所忍,自然而清净,这才是忍辱
到达波罗密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说,当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他说他无我相,无
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首先他没有觉得这个生命是属于「我」的,这一句话特别
注意啊!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我们暂时所有,是暂时附属于我,并不是我真正永远的占
有,因为此身本来不是我。要把这个道理,不仅理解清楚,还要实际上证到,才信心清
净,才有希望证得般若实相,这是真正的功夫。
  但是功夫又是什么地方来的呢?般若见地来,智慧不透彻不能大彻大悟。大彻大悟
是智慧的境界,并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为大彻大悟,那就是气象局发的
警报,路上有雾,小心撞车的那个「雾」了,就看不见了。这个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
一切阴影的境界。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和寿者相应生嗔恨。】

  说到这里,先要有一个认识,佛现在所告诉我们的,不是假想,是一个实际的修持。
无我相,无人相是智慧的解脱。譬如西方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后被人家谋害,拿到
一杯毒药,朋友们劝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是毒药,笑笑,仍然谈笑风生,最后喝下去死
掉。
  又如中国禅宗达摩祖师,在中国传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师们妒嫉,五次毒死他,
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时,他把毒药吃下去告诉弟子们,跟你们的因缘到了,我要
走了。弟子们当然不让他走,他说因缘已到,我已经吃下毒药了。另外密宗的木讷祖师,
最后也是被人毒死的。这些人都知道因缘已到,杀人抵命,欠帐还钱,应该走就走了。
又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等等,这些都是智慧的解脱。所以禅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
师,有偈子说:
    理极忘情谓  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  任运落前溪
  这个偈子有八句,我们引用要点,只说它的一半,理极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的领
悟,理解、悟解到达了极点;忘情,这些妄念的情没有了。这个境界是没有办法描写的,
没有办法讲,没有办法说,理到了极点,智慧到了极点就是理极忘情谓。后面几句是描
写无我相,无人相等等的境界,自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
  所以佛教的华严境界,又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到了也
是无有障碍,所以光是研究佛学就不能在修持上得受用。大家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没
有融会贯通,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