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 >

第5章

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第5章

小说: 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蚬治徊畋鸾ⅰ�

已上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中,命根,二无心定,无想报,异生性,依心心所分位假立。名,句,文方,依色分位假立。余十五法,依三法分位假立。

第五节  无为法

无为者无所造作义。已上四种,乃生灭之法,皆有造作,故名有为。今此虚空无为等法,寂寞冲虚,湛然常住,无所造作,故曰无为。即为者,为作也。为作者,因缘生灭也。无因缘生灭,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此有六种,即

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泽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于中一虚空无为者,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是诸法真理,与诸法非一非异,非即非离。即此真理,犹如虚空,离一切障碍,故曰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者,择谓简择,灭谓断灭,诸法真理,由以无漏之简择力,断灭诸有漏法,方究竟证会故,名此由择灭所证显本不生灭之真理,曰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者,复有二种,一者一真法界,本来自性清净,不俟无漏慧择灭之功用,名非择灭。二者有为诸法,缘阙不生,不生之灭所显真理,名非择灭。四不动无为者,离第三静虑烦恼,唯有舍受现行,不为苦乐所动,说名不动名此第四静虑中所显真理,曰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者,离无色第三地烦恼,想受等心所不行。名生第四有顶地入灭尽定,所显真理,曰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者,真简于妄,如简于倒。即诸法真理,非妄非倒,说名真如无为,前五为者,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

如是诸无为法,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二依法性假施设有。一识变无为者,谓曾闻说有虚空等无为名,随此名后起分别心,有虚空等无为相。由数数修习力故,心等生起缘虚空等时,变似虚空等无为相现。于此所现虚空等相,假设六无为。二法性无为者,谓于诸法真理上假言诠施设之无为。此无分别智所证之,离言语思虑之理性也。

第二章  蕴处界三科

五位百法之分类,关于诸法,尚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分类,是曰三科。

第一节  五蕴

梵语塞建驼,旧译翻阴,新译翻蕴。阴者,荫覆义。蕴者,积聚义又和合聚义。色等五蕴,各积集同类法为一聚,故名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也。如义林章引契经云,诸所有色,若过去若现在若未来,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中略)乃知识蕴,当知亦然。依如对法,变现相,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领纳相,是受相。谓由此受故,领纳种种净不净业所得异熟。构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了义,起诸言说。造作相,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谓于善恶无记品中驱役心故,又于种种苦乐等位驱役心故。了别相,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此五蕴假和合,成身心之我体。有情于此假和合之身心上,起实我之妄执,沉伦三界。为破此妄执,故说五蕴。我执有五种,一身具我事,有情执五根五境等身与身外之什具为我所有故,初说色蕴。次受用我事,有情执接违顺境感苦乐受之作用为我所有故,第二说受蕴。三言说我事,有情于先想像,后发之于言说。执想像为我所作,从而言说属于我故,第三说想蕴。四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有情于造作一切法非法事,亦执为我所作故,第四说行蕴。五彼所依止我自体事,所言彼者,谓前四蕴。有情于前四蕴所依止之识蕴,执为我自体故,第五说识蕴。如是由吾人生起我见之事象有五种相状,分析身心为五蕴。即五蕴者,为显关于我与我所之僻见。依如对法述记,世间有情,多分计识蕴为我,能了别故,有所知故。于余四蕴,计为我所,识所依故,如宅舍等。即色为我身具,我能受用境,我能起言说,我能造诸行。受想行三,皆我之用,我是彼主。今遮彼执,说蕴有五。身为识所依,或体有积聚,具为根之境,非我之身。受能领纳,想能起说,思能造法,皆非我所。识能了别,非我体故。

五蕴摄九十四种有为法,不摄无为法。即色蕴中摄六根六境及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色,受蕴摄遍行中受心所,想蕴摄遍行中想心所,行蕴摄余四十九心所及二十四不相应行法,识蕴摄诸八识。

第二节  十二处

梵语阿野怛那,旧译翻人,新译翻处。处者,出生义。意谓出生六识之门处,六根为所依,六境为所缘,根境相依,能生长心心所,故有是名。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是也。此中摄尽一切万法,即内五处外五处,摄十种色。意处,摄诸八识。法处,摄五种法处所摄色。五十一心所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等四类法。

第三节  十八界

于十二处,知心作用之所依及所缘,而未详细纷说能缘之心体。故开陈根境,识为十八界。梵语驮都,此云界,中边言能取所取彼取种子义,名界。义林章据中边义,言界者种子义,谓六根界,指能取种子。六境界,指所取种子。六识界,指彼名(取之当体)种子。对法言界以能持为义,谓六根六境能持六识,六识能持自体。义林章补阙言界者自性义,能持自体故亦是界义。谓十八界自性种类各别,能持自体不失。依如对法,曾(过去)现(现在)见色,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界相。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尔。眼曾现见,及眼界于此增上,是色界相。如色界相,声香味触法界相亦尔。处亦如界,所少异者,界通过现,处唯当来,谓眼当见色及此种子等。不说七八识别为界处者,无别根境可对说故,然意界摄。次与百法相摄者,十八界唯开意处立六识界,余□与处同。

第四节  三科建立因由

此三科法相建立之因由如对法述记云,唯愚色为我及唯不解,说十二处。愚色及心为我及不解,说界。唯愚心所为我及不了,为说蕴。即为愚心所为我者,说五蕴。则开心为四,合色为一。为愚色为我者,说十二处。则开色为十处半,谓五根五境及法境少分。合心为一处半,谓意根及法境少分。为愚色及心为我者,说十八界。则更开心为七界半,谓六识意根及法境少分。俱舍于三愚外,更举三根三乐,即为利根说五蕴,为中根说十二处,为顿根说十八界。又为望略者说五蕴,为望中者说十二处,为望广者说十八界。

第三篇  法相义

所言法者,如前所述,法者,一切万有之总称。相者,其体相相状。言体相者,指其自性。言相状者,谓其属性。此宗以五法三自性摄释法相义,五法法也,三自性相也,兹分述如下。

第一章  五法

五法者,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也。有为无为一切诸法,悉皆摄入此五法中。相谓相状,三界一切类品,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形状各别,是名为相,依彼诸相,立象马车步男女等名,表诠诸法,说之为名。即相者所诠,名者能诠,此二皆从有漏心变现之所变境也。分别者,心心所之异名,思量识别前名相二法之能变心也。即名相皆所了知之法,其能分别了知之心识曰分别。已上三者,有漏心之能变所变也。无漏心心所,观名相互为其客,难妄分别,如法相而知,称为正智。分别是杂染了知,正智者,能了知之心心所,于所知之诸法相性清净正确了知也。以上四者,皆无为法。清净正确了知之所知,即真如。真如者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诸法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一名如如,谓由如理智证得之真如,此无为法也。此五法义,依如楞伽,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依彼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异,是名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谓以象马车部男女等名而显其相,此事如是决定不异。)心心所,是名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识心不起,离断离常,不生分别,入自证处,出于外道二乘境界。是名正智。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是名如如。依如大论,所谓相,谓略说所有言谈安足处事。所谓名,谓即于相所有增语。所谓分别,谓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有漏心法。)所谓正智,即是世出世间如量如理之智(无漏心法。)所谓真如,即是法无我所显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又伦记云,体状表彰,名为相。诠召曰名。心及心所所有思虑,名为分别。并从义为正智,翻邪为正,决断名智。离妄称真,不异名如。唯识讲义云,五法之立,依据楞伽,为大乘各宗所共许。初相,说唯心若唯物,均不免有诤论,说相则无诤。相之范围极广,究译三自性为三自相,盖就法相言,一切法皆相也。依圆有相法固为相,遍计无相法亦相也。惟就无法言相,则只属于依他。次名,推演为用,其先有名。名者,一切言说思想山河大地之模,仿名言也。熏入第八识,乃成名言种子,为一切法缘起之本。但此亦属依他。三分别,此为缘相之能,虽言断灭,似同无法,然既有断灭相,即得成所缘而起分别。乃至一切心心所蕴界处等六善巧,莫不有其分别。故分别为依他立足之处,而用之根本也。四正智,智即别境,心所中慧,今不言慧者,慧通有漏,智则无漏也。世俗慧不能无碍自在,随顺流转,故为有漏。正智随顺还灭,无分别执,故是无漏。此云无分别,非顽如木石之谓,但无妄执而已。五真如,此名是遮非表。真以遮外道计我之虚幻无实,如以遮生灭变异。自来学者多不能辨正智真如,混为一谈。实则正智就用边能缘而言,真如就体边所缘而言,其别固易知也。

第二章  三自性

第一节  三性

此宗依深密一切法相品,总括诸法之性相为三性。所谓三性者,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也。如深密云,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今随起言说。(藏本意谓齐彼随设言辞故,由名及相安立诸法自性。)云何诸法依它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中略。)云何诸法缘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藏本意谓一切法之如性)

第一遍计所执性者,遍者遍周,计者计度也。有漏第七及染第六,遍缘色心一切诸法,计度分别,执为实我实法。此所妄执若法若我自性差别,名遍计所执自性。依护法义,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能遍计。遍计心等所缘色心诸法,是所遍计。此能遍计心与所遍计境,皆依他起,而心缘境时,于能缘所缘之中间,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此所妄计我法等类,毕竟不过当迷情前所现之妄相,但有假名,无其实体。如大论云,谓随言说依假名言,建立自性。又三十颂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如于闇中见绳,起蛇觉,此蛇觉毕竟不过恐怖心上所现之妄相,无其实体。故云情有理无。

 

第二依他起性者,依者依托,他者众缘,起者生也。色心诸法,依托他众缘而生起,故名依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