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炎黄春秋200911全文 >

第3章

炎黄春秋200911全文-第3章

小说: 炎黄春秋200911全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级组织的尊重和充分发扬。《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制性”。并把这作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行”的“基本要求”。这就是说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高调提出“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并非是别出心裁,而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了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讲的:“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 
  2、从实践上来说,不实行党内民主已经无法保障共产党组织的先进性。推进党内民主,既是务虚问题,同时也是务实问题。胡锦涛总书记说:“发展党内民主”,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如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是党中央关注的重心问题。“整党”、“保先”一波又一波的运动曾在全党连续进行,但无须讳言,成效欠佳,对全国大面积发生而人民群众又极度愤慨的吏治腐败问题,久治不愈,甚或愈演愈烈。因之,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创伤,基层党组织的涣散、软弱和公信力不强的问题始终不得恢复和提升。面对这种现实,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高瞻远瞩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8年之际,首次高调提出“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就是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再一次自己给自己找到了病根。如果说,三十年前我们的“病”在于“计划经济”,因而需要“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经济体制改革,所以,我们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能划一个时代;那么,今天我们的“病”就在于党内民主不畅,因而积弊丛生,所以,“积极推进党内民主”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极有可能在“胡温新政”的领导下,将我国的历史重新划过一个时代。 
   
  二、怎样推进党内民主 
   
  推进党内民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切实贯彻落实的制度性实施方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说:“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部署”,“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积极推进党内民主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使党内民主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就是说,推进党内民主,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使党内民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水平。 
  关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最根本的是要认真落实党章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规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使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要牢固树立党员主体意识,把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发挥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参与、管理、监督作用。”为此,我认为,要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要求,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以下三条: 
  ①全体党员的知情权。 
  知情权决定参与权。你不知情,如何参与?像目前这样,对党的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党员没有知情权,遮遮掩掩,不向党员交代真实的历史,何以接受教训,保证不犯同类错误。翻开中共党史,我党历史上所犯的错误,都是由于党内不民主而引发的。如果广大党员有知情权、参与权,能犯“三年困难时期”那样的左倾错误吗?如果广大党员有知情权和参与权,能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吗?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广大党员没有知情权,何以参与。以今年九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而言,我认为应早向全党公布:我们党要作出“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的决定”,以便使广大党员积极建言献策,力争使我们的《决定》更先进,更有水平,更贴近真理,更贴近广大党员的心声。所以,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要推进党务公开,创新党务公开形式,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渠道,探索和丰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要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凝聚共识”。 
  ②全体党员的选举权。 
  选举权,是党员基本的权利,然而,长期以来党员的这一基本权利并没有落到实处,形同虚设。关键是选举权和我们党一直沿用下来的战时委派制直接相逆。有上级的委派权,就没有广大党员的选举权,反之有广大党员的选举权,就不能有上级的委派权。所以,废除委派制,实行党内直选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必由之路。通过党内直选的领导,可以同时出任地方和基层的行政职务,实行党政“一肩挑”。上级对下级有领导权,无委派权。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说“要丰富党内基层民主实现形式,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决策,推进党务公开,切实选好用好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就为实行党内直选铺平了道路。 
  ③全体党员的监督权。 
  有无监督权是党内民主能否最终落实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明确提出:“加强组织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并把这作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要实现广大党员对党的领导干部的监督,最重要的是纪检部门要独立,实行垂直领导,只受同级党代会和上级纪检部门领导,而不受同级党委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党委立法,书记执行,纪检监督”的党内分权制衡体制。从根本上遏制长期以来形成的书记“一言堂”的局面。 
  总之,党务公开,党内直选,垂直监督,这是实行党内民主的核心。 
   
  三、推进党内民主的意义 
   
  1、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吏治腐败的局面。 
  吏治腐败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社会弊端,特别是手握重权的一、二把手,贪占者不少。正因为如此,反腐倡廉工作成为我党的重中之重。然而,至今久治不愈。原因就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找到腐败的根源。目前,实行党内民主的呼声甚高,足以印证一句古话叫“要知朝中事,山里问野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实行党内民主,官员的任命权始终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那么,领导干部还敢贪污腐化行贿受贿吗?再加之党务公开和垂直监督,任何一级的领导干部都置身于严密的监督下,既有群众监督——选票,又有组织监督——纪检。这样,就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党的各级领导的形象,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国内国际形象,真正增强共产党自身的执政能力。 
  2、可以大大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维稳”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维稳”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一切工作的重头戏。一个很普通的案件,就可以引发一场大暴乱。说明社会已经严重不和谐。群众对一些领导干部的不满,对党风党纪的不满,已经到了要“发泄”的程度。一个社会,老百姓长期没有自己发泄不满的渠道,积压愈久,其爆发力就越强。砸汽车,烧政府大楼,警民对峙,这难道能叫和谐社会吗?这离亡党还有多远呢?所以,只有推进党内民主,才能平息老百姓的怨气,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党内民主这个管道借以表达自己愿望的渠道,由此,才能逐步将整个社会引向和谐之路。 
  总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中所言:“要提高广大党员民主素质和能力,坚持在实践民主中学习民主,在学习民主中实践民主”,只要坚持沿着推进党内民主的路子走下去,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这肯定是一条金光大道。
反腐败的取胜之道·辛 宇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同时强调,“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改革开放搞了30年,与之相伴而行的,从反腐蚀到反腐败也历经了30年。这已经过去的30年,不仅是新中国,可能也是秦统一中国以来变化最大最快的30年。称得上一日千里,日新月异。

  在众多评价中,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经济建设这一手,搞得很有成效,并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但是,与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的是,卷进腐败的金额之巨、人员之多、职权之重、级别之高,以及占据的时间之长、空间之大的历史之最纪录,也不断地被刷新着……即使中央对此的论断,也是多年不变的四个字:仍然严峻。其原因何在?中国未来反腐战略能否取胜,并将如何取胜?

  得之于政改推动经改,失之于政改滞后经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之门。但这个门是如何开启的,不少人都习惯于从经济体制改革层面上进行解读。大多数文章对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说得不够,而且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是,这改革开放之门是用政改之力启动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模式实行的是用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以解放思想为号角,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其次,终止了领袖个人的高度集权,代之以党的集体领导;第三,通过重建中纪委,使党内有了比较合理的分权;第四,此前长达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其后5天的三中全会,身体力行了党内生活民主化,对全党起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四项举措都是政改推动经改,从而使全党工作的重点得以顺利转移。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政改慢于、弱于并滞后于经济改革。经改这一腿的过长与政改这一腿的过短,其间的巨大缝隙,恰是腐败迅速滋生蔓延的条件和土壤。

  现在继续沿用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纪检监察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30年来,经济转向市场化已基本完成,建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党委领导体制和纪检体制,在30年的改革过程中明显慢于并弱于政府的机构改革。历经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最近提出大部制改革,虽然还没有很好摆脱精简膨胀的循环问题,但相比之下,党委领导体制(包括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更慢于行政体制改革。

  邓小平1980年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8·18讲话”,所针对的不是管理、技术层面的改革,而是顶层制度的改革。但此后20多年的政改,基本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