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炎黄春秋200911全文 >

第28章

炎黄春秋200911全文-第28章

小说: 炎黄春秋200911全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团的团结统一,50年代,苏军镇压了东德的民众起义,扼杀了匈牙利的民主派势力,60年代末,坦克轧平了“布拉格之春”,这些事件,人们记忆犹新。那么,今天呢? 
  德国人对苏联的感情很复杂,他们把苏联称为“CCCP”(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俄文缩写),我记得看过德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将CC…EP画成一副镣铐,绑在德国人身上。我曾经问过几个德国人(包括西德人和东德人)对苏联怎样评价,他们有人耸耸肩手一摊不说话,有人鼻子里哼一声,脸上露出讥讽的表情。 
  战后几十年,苏联不仅是战胜国、占领者,而且是社会主义集团的“老大哥”,在双重身份的重压下,东德人只有俯首贴耳,亦步亦趋,无论是第一任党和国家领袖沃尔特·乌布利希,还是第二任铁腕人物埃里希·昂纳克,都要惟苏联马首是瞻。任何一项重大决定,没有苏联点头,就无法做出。如1961年修建柏林墙,是经过赫鲁晓夫的批准,才开始了闪电般的行动。 
  “苏联老大哥”对东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控制着东德,同时也牢牢地扼住了东德的经济命脉。 
  英国作家艾伦·沃森在一本书中写道:“当西德享受着马歇尔计划的各种优惠和西方不断涌入的投资时,东德正在对付苏维埃窃贼。” 
  战争赔款的沉重负担和苏军的占领费压得东德喘不过气来,这些费用相当于1949年东德全部国民收入的16。9%。整座整座的工厂被拆掉了,运往苏联。强制获取的德国物资用封闭的火车,由警犬和武装部队看守着,运过了边境。那时候东德人的食品、生活用品都是配给制,面包、土豆、菜汤,每人每天就那么点。这样的生活到1958年才结束。 
  经济重建终于开始了。“老大哥”在“社会主义大家庭”(后来又叫“经互会”)的招牌下,给东欧各国作了分工,你生产这个,他生产那个,不能不服从。东德的任务是制造船只和重型机械,别无选择,因为他们现在的原材料只能来自东方,煤炭、钢铁都要从苏联进口,这些进口还必须以“老大哥”指定的出口偿还。 
  80年代末,充满“新思维”的改革派领导人米哈依·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他一改前几任的强硬态度,在1988年6月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明确否定了苏联过去对东欧的做法,确认了自由选择的原则,并对“以任何方式,甚至军事方式从外部将一种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或政治强加于人”予以谴责。 
  戈尔巴乔夫的态度推动了东欧国家的改革,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都出现了民主运动,苏联均不插手不干预。就是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东德爆发了惊天动地的“1989年革命”。 
  1989年6月,戈尔巴乔夫访问波恩,与科尔发表联合声明,支持德国自决的权利,表明了他愿意接受德国统一的信条。德国的形势发展之快出乎所有人意料,简直就是“一天一个样”,戈尔巴乔夫明智地顺应了这一潮流。1990年1月30日这一天,科尔提出统一计划后仅仅两个月,戈尔巴乔夫就认同了德国统一是不可避免的。1990年7月:科尔和戈尔巴乔夫在高加索举行了会晤,戈尔巴乔夫同意统一的德国加入北约组织,同时他还同意在四年之内撤离在东德的35万军队,新德国应拥有“完全的不受任何限制的主权”。 
  这一协议对双方来说是“双赢”,对于科尔,这意味着统一将马上成为现实,而他将作为一名统一德国的总理而名垂青史;对于戈尔巴乔夫,这是他为建立共有的欧洲大厦而实行的严谨外交及缓和政策达到的顶点。在他的推动下,旧的联盟不复存在,旧的恩怨一笔勾销,一个新欧洲诞生了。 
  无论以后历史怎样评价戈尔巴乔夫,德国人都会感谢他,两德统一,他功不可没。戈尔巴乔夫因此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 
  几年以后,一位德国记者采访了已经卸任的戈尔巴乔夫,请他谈谈当时的情况和想法。戈尔巴乔夫说: 
  我相信,我们和联邦总理科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行动是顺乎时代精神和具体的历史瞬间的要求的。……1989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苏联和东欧、中欧国家的民主改革越来越明显地为人们所察觉,新思维的政策开始在现实中结出硕果。关于德国问题的决定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形成的。……此外,德国人本身所表达的意愿不容忽视。如今情况表明,当时形势所迫,不可能把一切都考虑得面面俱到。但是,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目的已经达到。

俄罗斯走向宪政的大弯路·曹思源
俄罗斯走向宪政的历史与俄罗斯共产党…苏联共产党的历史,是紧密相联而又“负相关”的,俄罗斯宪政史上两个转折性关头——1918年1月的解散立宪会议和1991年的“8。19”政变——同苏共的兴衰也密不可分。下面我们按照历史的逻辑简要剖析俄罗斯宪政的否定之否定进程。与此同时,也能一览苏共百年轨迹。 

一、 历史转折

追求宪政

1898年3月俄国“劳动解放社”、“斗争协会”等马克思主义组织的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3年7~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和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党分成“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孟什维克”(少数派)。

大会通过的党纲要求“推翻专制制度并召集由全民自由选举的立宪会议”。主张宪政民主还是反对宪政而鼓吹“人民专政”,成为当时区分俄国马克思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界标。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始人普列汉诺夫等人看来,无产阶级应当比资产阶级自由派更积极地追求宪政民主;而民粹派鼓吹的“人民专政”则不过是一种反动的“政治畸形现象”。

1917年3月(俄历2月)沙皇宣布退位,毫无准备的俄罗斯陷入混乱。临时政府仓促上台,是为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

当时俄国政坛上的斗争焦点在政治体制上是尽快召开还是推迟召开立宪会议的问题。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开幕,会议进行中传来消息:已经逮捕了临时政府几位部长。绝大多数党派和组织并不赞成这样做,拒不接受这个事实,纷纷宣布退出代表大会并离开会场。会议主席团从多党派变成几乎是清一色的布尔什维克。

1917年11月8日在第二次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大会上,列宁重申不愿召开立宪会议是临时政府被推翻的原因之一,强调即将召开的立宪会议才是唯一有权决定国内、国际问题的机关。他还保证,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立宪会议”在当时的俄国实际上是众望所归、无人反对。各方争论的焦点只是召开的“快慢”问题。

布尔什维克以武力推翻临时政府,一党独揽政权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遇到了各党派的反对。立宪民主党反对、社会革命党反对、孟什维克反对、国际主义者派(即高尔基的《新生活报》派)反对、普列汉诺夫的《统一报》派反对、左派社会革命党反对、知识分子群体反对、在布尔什维克内部也形成强大的反对派。有人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政权存在不了三天。但是,这些反对派最终“还是向暴力让步了”。

1917年11月12~25日在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条件下,立宪会议代表的选举按期进行。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24。7%,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孟什维克16席,立宪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就是说,布尔什维克在他们自己主持的这次选举中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主要的政党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列宁的人民委员会政府在立宪会议预定开会日(11月28日)之前,以到达的代表太少为由宣布推迟会期。11月28日当天一些立宪民主党人示威抗议这个决定,要求“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结果遭到严厉镇压。立宪民主党事实上被取缔,其当选代表或被杀、被捕,或逃亡。

1917年12月在列宁的倡议下,俄国建立了由捷尔任斯基任主席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的秘密警察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用暴力惩办反革命分子、奸细、怠工者和投机商人。根据列宁所确定的原则,“契卡”拥有凌驾于全党全国之上、监督党政军的大权。

否定宪政

1918年1月5日立宪会议在排除了立宪民主党人的情况下召开。会前列宁政府便宣布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开会当天,布尔什维克代表建议立宪会议按人民委员会要求,把权力交给苏维埃并自行宣布解散,多数立宪会议代表拒绝了这个要求。布尔什维克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代表遂先后退出会议。其余多数代表在暴力的威胁下一直坚持到次日凌晨4时,终被布尔什维克调来的军队驱散。当天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即宣布解散立宪会议。

此时,在左派阵营和劳动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中发出了愤怒的吼声,发生了抗议解散立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参加者多达数万人。布尔什维克军人向和平示威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街道上洒满了工人的鲜血。在彼得格勒,示威工人是举着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红旗走向立宪会议所在地的。

俄国最大的行业工会“全俄铁总”宣布政治罢工,以抗议立宪会议被驱散。许多行业工会纷纷支持。

当天,除布尔什维克以外的各社会主义党派,即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人民社会党还联合发出传单,指出1905年1月9日,沙皇政府枪杀过要求召开立宪会议的工人;今天,当劳动人民经过12年斗争之后,立宪会议已由人民选举产生,彼得格勒的工人再一次为立宪会议而遭到自称是工人阶级代表的那些人的枪杀。

左派作家高尔基,也在这一天激愤地写下《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严厉谴责布尔什维克的暴行。他把当天发生的惨案比之为点燃1905年革命烈火的、沙皇屠杀和平请愿工人的“流血星期日”,并悲愤而绝望地说:布尔什维克的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宪政梦想!

显然,1918年1月5日武力解散立宪会议、废除宪政的事件使俄国近百年来“宪政革命”的进程完全倒转过来,成了革宪政的命,堪称二月革命后俄国历史进程的逆转。按后来列宁主义的说法,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粉碎了“资产阶级民主”。而按布尔什维克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义党派的说法,则是民主革命的毁灭和专制黑暗的重返。

“一月剧变”之后,俄国的国内矛盾迅速尖锐化,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残酷内战。列宁1919年有个坦率的说法,认为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