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伤寒论纲目-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摄之故。膀胱与肾表里。水气浸淫于腑。阴寒固冱于脏。法当温脏回阳。以治寒邪。燥脾暖土。
以制水气。故主真武汤。而以附子治寒邪。其余治水气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腹痛小便不利。乃热在下焦。熏蒸中焦。使气化因热郁不行。大便因热盛而
自利也。利久不止。肠胃间秽浊之物。如脓带血。尽随大便而下。热不消。利不止。危矣。故用本
汤以固涩之。
【纲】仲景曰。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
【目】庞安常曰。下利。里寒也。身疼。表寒也。先温里。从本治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
逆散主之。
【目】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热邪。散见四末。热极似寒。手足逆冷之症。不可误认为寒。逆而
妄治也。少阴病。热邪能弥漫于上下。亦能流行于四肢。可以为热厥似寒厥以误人。此少阴病热极似
寒。寒极似热。大有真假。当详为考辨。不可就病言病。失毫厘而谬千里也。如四逆。本寒邪也。
或咳或悸。即热邪上冲。咽痛心烦之变出者也。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即热邪下行。热在
膀胱。下血下脓之变出者也。然则此逆非寒逆。直可名之曰热逆也。夫热。但厥不逆。兹何以曰
热逆。不知寒固逆而厥。热逆亦厥。有阴阳不顺接之厥在内。有真热似寒之厥亦在内。不容不严辨
也。于此等症。必合脉与症以为辨。他条沉数二字。原足以定传经之热邪。合观诸条脉沉。复微而紧
细。又足以定直中之寒邪。再按他条之症口中和三字。亦足以知内为真寒。咽中痛三字。亦足以知内
为真热。明乎此。则少阴前篇之大热似寒。少阴后篇之大寒似热。俱可洞如观火矣。此皆最要之处。
生死关头。温凉失度。顷刻人亡。岂细故乎。仲师于此用四逆散。名亦四逆也。而汤散之义不同
也。
凡厥逆中。自有寒湿杂合。所谓阴阳不顺接也。至于诸痛。亦必杂合交结方痛。故药亦杂合。
然后专寒专热之品。可开结止痛也。泄利至于下重。即滞下之意。金匮要略主用小柴胡。亦杂合寒
热之治。故四逆散一方。近小柴胡。
卷十四·少阴经症
身痛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目】鳌按。本条纯阴无阳。阴寒切肤。故身体痛。四肢无阳。故手足寒。阴寒内注。故骨节
疼。则此身疼骨痛。虽与麻黄症相似。而寒热阴阳。彼此判然。
此身体骨节疼痛。固非太阳之症。并非少阴之经。直属少阴之脏。盖肾主骨。肾寒故骨疼。即此
一端。盒饭急救其脏中之阳矣。舍附子汤。曷足以济。
【纲】仲景曰。伤寒下之后。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
病发热头疼。脉反沉。汗之。若不瘥。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目】柯琴曰。病为在表。脉当浮。今曰脉反沉。此为逆。汗之不瘥。即身体疼痛不罢。当凭
其脉之沉而为在里矣。
表宜温散。里宜温补。先救里。治其本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蜷卧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少阴病。恶寒身蜷
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成无己曰。蜷者。屈缩不伸也。皆阴寒之极。虽在阳经。见是症者。即有表症。亦宜用
温经之剂。桂枝附子是也。况在三阴。里寒下利厥逆者乎。四逆之类。其可缺诸。若有阴无阳者。
为不治。
【纲】仲景曰。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
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目】魏荔彤曰。少阴寒邪。固有在经在脏之不同。而治之之法。必以存阳为第一义。脏邪温
之。固存阳也。即经邪汗
之。亦存阳也。舍此无他计也。如前条利忽自止。则阳盛于中焦。不致随阴沉陷。恶寒蜷卧。虽纯
为阴寒之象。而手足能温。则真阳自在。于此审其为脏邪。温之固易。即审其为经邪。汗之亦易。
故曰可治。又如本条。并不下利。则阳更旺于中焦。虽恶寒足蜷。亦见少阴症象。然阳时烦而欲去
衣被。内有阳存。而扶阳抑阴。亦不可过为猛烈也。其经邪脏邪之当审。而温之汗之。又不待言矣。
至次条。不烦而躁。则阳已离阴。阴孤求侣不得。扰乱不宁。所谓阴躁者也。宜其死矣。
卷十四·少阴经症
但欲寐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目】方中行曰。脉沉细者。少阴居于极下。起于小指之下也。针经曰。是主肾所生病者。嗜
寐。盖人肖天地。天地之气。行于阳。则辟而晓。行于阴。则阖而晦。故人之气。行于阳。则动而
寤。行于阴。则静而寐。然则但欲寐者。邪客于阴也。
魏荔彤曰。伤寒三阳。递传三阴。复自太阴传少阴。此传经之邪。乃外感风寒。历久变热之热
邪也。亦有直中少阴经脏者。又非传经热邪可比。乃阴寒之寒邪也。故三阳分经与腑。三阴分经与
脏。如少阴病。其为传经热邪。直中寒邪。当辨也。若此条。则合传经直中二邪而总标其脉症也。
少阴为病。脉必沉。三阴皆然。又兼微细。异乎三阳之浮大弦也。沉对浮。微对大。细对弦。此少
阴脉也。见此则三阴俱可识其端倪。至少阴为症。有寒热二邪。本不尽同。姑取两邪入而见症大同
者。则但欲寐也。肾司智巧。热邪入而扰其阴。寒邪入而溷其阳。因致 欲寐。仲师示人未辨寒
热之邪。先辨少阴之症。此至诀也。脉之沉微细。三阴俱有。兼以但欲寐。则少阴病也。但沉微细。
虽三阴皆有。而太阴必多微。少阴必多沉。厥阴必多细。太阴在中。故微多。少阴在下。故沉多。
厥阴近胆。故弦可变细而细多。盖细即弦之微者。此仲师于少阴。不言沉。反言微细者。沉少阴本脉。不须言。且沉亦
非少阴独有之脉。必兼太
阴之微。厥阴之细。而少阴之脉始确也。再者。少阴处三阴之中。亦如阳明处三阳之中。阳明之脉
本大。然兼太阳之浮多。则太阳阳明也。兼少阳之弦多。则少阳阳明也。推之三阴。少阴之为脉。
何独不然乎。然则少阴之沉。兼微多。非太阴之少阴乎。少阴之沉兼细多。非厥阴之少阴乎。三阳
之阳明。由递传而言之。有相通之义。仲师故分而为三。三阴之少阴。亦就递传而言之。有相通之
义。何不可引而伸之哉。
【纲】仲景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
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王肯堂曰。少阴病。如本条诸症。理中四逆辈。阴症虽云不用麻黄。如少阴始得病。反
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于六经但少阴症难辨。本经但云脉微细欲寐。小便数而白。背恶
寒。四肢厥者。可不审而知之。或虽有恶寒甚者。不觉寒。但喜浓。衣近火也。其脉微细。或沉涩。
虽有阴阳俱紧者。盖其人素有热。为表寒外袭。故如此。但当察其外症为主。必以温药逐之。其
阳邪传入。与少阴自受热症。宜下宜吐宜和者多矣。仲景虽不言滑实沉数诸可下之脉。然与症则可知
矣。脉必相符也。虽或有反沉微细迟。脉不应症者。为不可下。亦宜凉剂滋阴退阳而愈。不愈。必
待脉有力而后下之可也。其有症恶寒。急下之者。倘反有脉不应病。亦宜微下之。虽不敢大下。亦
不可缓也。六经惟少阴传变。与太阳相同。如真武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症。俱有加减法。谓有或
为之症。亦犹小青龙小柴胡是也。
【纲】仲景曰。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胎滑。勿
妄治也。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
足逆冷者。不治。
【目】鳌按。首条蜷卧。由于内寒。二三条亦同一蜷卧。却以手足温手足逆冷为凭。见可治不
可治之故。盖温者。阳回也。逆冷者。纯阴无阳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沉微细。但欲寐。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
不得卧寐者死。
【目】陶华曰。阳气虚。阴气盛。则目瞑。故多寐。乃邪气传于阴而不在阳也。昏昏闭目者。
阴自阖也。默默不言者。阴主静也。阳气盛。阴气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
闭不安卧。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所谓阴虚则夜争者是也。
鳌按。始而欲寐。是少阴本症。五六日后不得卧寐。是微阳欲绝也。其何能生。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不得卧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
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目】柯琴曰。少阴受病。当五六日发。然发于二三日居多。二三日背恶寒者。肾火衰败也。
必温补以益阳。反发热者。肾水不藏也。宜微汗以固阳。口燥咽干者。肾火上走空窍。急下之以存
津液。此心中烦。不得卧者。肾火上攻于心也。当滋阴以凉心血。二三日心烦。是实热。六七日心
烦。是虚烦。且下利而热渴。是下焦虚。不能制水。非芩、莲、芍药所宜。咳呕烦渴者。肾水不升。
下利不眠者。心火不降耳。凡利水之剂。必先上升而后下降。故主以猪苓汤。以泻阴利水而升津液。
斯上焦如雾而咳渴除。中焦如沤而烦呕静。下焦如渎而利自止矣。
鳌按。肾火上攻于心。故心中烦而不得卧。
【纲】仲景曰。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
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目】王肯堂曰。少阴当病于欲寐。今乃不得眠。缘阳气入少阴经。非少阴正病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沉细。自利烦躁。不得眠者死。
【目】王肯堂曰。不得眠为常症。然由于脉沉细自利烦躁。遂致不眠。以及伤寒发热下利厥逆烦
躁不得。卧者。俱为死症。皆由正气弱。阳不能复故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厥逆
属性:【纲】仲景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目】朱震亨曰。凡手足六经之脉。皆自阴传阳。自阳传阴。阴气胜。则阳不达于四肢。故为
寒厥。
热厥可下。寒厥惟有温补。
【纲】仲景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
耳目。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目】成无己曰。厥者。冷也。甚于四逆也。阴阳气不相接。谓阳气内陷。热气逆伏。故手足
冷也。夫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是知内陷者。手足为厥矣。
强发汗而动血。亦是发动其热。先热而后厥者。热伏于内也。先厥而后热者。阴退而阳气得复也。
若始得之便厥。则是阳气不足而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