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郝万山讲伤寒论59~65 >

第2章

郝万山讲伤寒论59~65-第2章

小说: 郝万山讲伤寒论59~65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茱萸这张方子,是由吴姜大人所组成的,它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一张很好用的方子。这张方子我们在阳明病篇,已经提到过了吧。

在阳明病篇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这两条我们结合起来看,它治疗的都是胃寒气逆,剧烈呕吐。

吴茱萸汤适应证,我们在厥阴病篇还会遇到,到时候我们再联系这两条。

我们讲义所列的少阴寒化证的第七个证候是下利滑脱证。下利滑脱证见于原文306条和307条。306条说“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条说,“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这两条讲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首先它讲的是肾气虚、关门不固、下利滑脱,同时又有脾气虚,脾阳虚,不能摄血,于是出现了大便脓血。这是桃花适应证的两个最突出的症状。

肾司二便,大便和小便之所以能够在人的意识的控制下该排就排,该储存就储存。中医认为,这是肾气充沛,关门能够受人控制的一种生理现象。当肾气虚关门不固的时候,那就是该关它关不住,就出现了下利滑脱。下利滑脱是一个什么样的症状呢?就是病人控制不住自己的大便,甚至他那个粪便就从肛门往外流,根本就不能控制,这是下利滑脱。这个症状和哪个症状正相反呢?和那个里急后重。里急后重,一有便意,就控制不住,必须要去解大便,不管你在干什么?这是里急。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有热的表现,火性急,暴注下迫,所以里急,等真到了卫生间,坐在马桶上,让你好好的解大便了,他又解的不痛快,有下重难通,攒着拳头,憋着气,静坐努责,你不是要解吗,怎么到这这儿你就解不出来了?你看中医临床的描述,静坐努责,解不出来。为什么下重难通?这是因为有湿邪的存在,湿邪为阴邪,它重浊粘滞,所以真正让他拉的时候,他就下重难通。里急后重是湿热盛的表现,而下利滑脱是关门不固的表现,他绝没有里急,绝没有后重,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有一分里急,就有一分热”、“有一分后重,就有一分湿”。而下利滑脱呢?既没有热,又没有湿,就是关门不固,所以它绝对没有里急后重。

我们在《伤寒论》的题库里,有一道题说,桃花汤适应证,我们现在讲的适应证,用的是桃花汤。桃花汤适应证不应当见什么,底下我们列了5个备选条案,其中有一个是里急后重。那就说不应当有里急后重,所以在临床上我们用的是涩法,这个证候我们用的是涩法,只有是里急后重,你就不能轻易的涩,一涩就容易闭门留寇。这个大便脓血,严格的说,这是脾阳虚、脾气虚、气不摄血、阳不摄血,而导致的大便出血,但是这种出血,可能伴有粘液,所以古人就把它叫成脓血,它和温热下注的下利,温热腐破血络的那种大便脓血,从大便的性状来看,是不一样的。这种大便脓血是晦暗的、没有光泽的,气味是腥冷不臭的,带有一种腥味,而湿热下注的那种下利,常常是脓血颜色比较鲜亮,气味比较臭秽,这是不一样的。

下利日久,阴液耗伤,化源不足,会出现小便不利。这里的小便不利就是尿量少。因为下利滑脱,水液都从大肠走了,尿当然就少了。还有一个症状就是腹痛,阴寒内凝,所以可以见到腹痛。这四个症状,我们正好把《伤寒论》原文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和307条“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这两条描述的主证就都概括进去了,就是这四个症状,下利滑脱、大便脓血、小便不利、腹中疼痛。这是个纯虚无邪的证候。

仲景用了什么方法来治疗呢?用了涩法,用了温涩固脱法,方子是用桃花汤。桃花汤由赤石脂、干姜和粳米所组成,用赤石脂来涩肠固脱。赤石脂是高岭土,就是我们做陶器的那个陶土,它是涩肠的。用这个药的时候,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那个一半全用是放到锅里来煮,那个末呢?你看,“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都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那就拿药汤来冲服这个赤石脂末,你想想赤石脂末就是陶土,做陶器的那个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名把它叫做高岭土。那种东西,直接冲末,冲入胃肠道,在胃肠道粘膜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所以这叫被覆作用。对于胃肠道的小小的溃疡、小小的出血点,就把表面给它盖住了,对胃肠道粘膜起到一个保护作用。

所以要有肠道的这种出血、渗血的话,它就可以达到止血的效果。

另外还有个吸附作用,吸附肠道过多的水液,吸附肠道的毒素,所以它就可以治疗下利。对这种下利滑脱,纯虚无邪的证候,有很好的疗效。

古人,有些医生,在他写的医案中记载,他直接让病人用赤石脂末,和米饭拌着一起来吃,来治疗顽固性的下利滑脱的证候。当然赤石脂很不好吃,不是为了治病嘛。我想直接吃这个赤石脂末,那肯定是受了《伤寒论》中桃花汤的影响。毕竟还有脾阳虚、脾气虚,不能摄血的这种因素在内,所以他用干姜和粳米这两个药,温中固脱。为什么把这个方子叫做桃花汤,因为赤石脂这个药的别名叫桃花石。我想我们在座的同学,可能到药房看过赤石脂,它本身就是一种桃红色的,煮出的药汤也是桃红色的,在宋代的那个《太平圣惠方》也收录了《伤寒论》的内容。我很怀疑《太平圣惠方》所收录的《伤寒论》的内容,它的依据就是那个荆南国国主高继冲他家藏的这本《伤寒论》。

宋朝统一以后,还有小的地方武装割据的这些诸侯国,这些小国,逐渐逐渐的投降了宋朝,其中荆南国是长江流域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国,最后的那个国君叫高继冲。高继冲他占的那个地方就在长江流域,过往船只他都要拦截,名义是上税,人家过往船只所载的金银珠宝也罢,钱财粮米也罢,他都要抢一部分,特别是在那个地方有些书籍,高继冲这个人,这么贪,他还喜欢书,书他都要抢,所以他就象一个河霸一样,抢了不少东西,最后他投降了宋朝,所以我们把他叫做荆南国末主高继冲。他为了讨好宋朝皇帝,就把自己抢来的金银珠宝、钱财粮米,逐渐逐渐的送给宋朝皇帝,就是进贡,最后他把半路抢的《伤寒论》送给了国家了。所以宋朝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在校订《伤寒论》的时候写了个序。说《伤寒论》一直在民间流传,荆南国末主高继冲曾编录进上,重整理了以后,送给皇上,但是也历代藏之书府,缺于校雠。就是荆南国末主高继冲,他所送的这本书,虽然送给了皇帝了,但是皇帝也把它藏在国家的图书馆,你看,皇帝并没有放到自己的案头,他藏在了国家的图书馆,而没有人去校刊它。宋朝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在《伤寒论序》的这段话,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高继冲曾经献过这么一本书,这本书没有进行校勘,所以后人就说宋朝的校正医书局,它校勘的底本是根据高继冲的本子。大家都这么说,可是我在讲开头的时候,就没提这码事,为什么?因为林亿说的很清楚,历来藏之书府,缺于校雠,没有人校它。因为唐代就进行医官考试,在唐代,许多医生要考试《伤寒论》的话,你想想,那个手抄本它不是一本、两本,就有很多很多,高继冲献的这个本子,文武大臣都知道,上下都知道,所以作为林亿的话,必须把这话说一说,这本书没有校刊,而我的校刊用的是什么呢,用的是考试的标准本。虽然他没有说这个话,他怕别的大臣说,那有高继冲的本子,你怎么不用,他说了那个时候藏在书库里头,错误太多,也缺于校勘,所以我就没有用他这个底本。因此我在讲宋朝所用底本的时候,我就没有提高继冲的这个本子。而《太平圣惠方》它所收录的这个《伤寒论》就应当是高继冲的本子。因为我们是本科班的教学,没有更多的时间给大家讲这个过程的考证。

《太平圣惠方》这本书里头,所收录的《伤寒论》内容的桃花汤,方药组成中的赤石脂,它就改名为桃花石。不过《太平圣惠方》所收录的《伤寒论》的内容,它把方药的药物剂量,都改成了宋代的用量,而不是继承汉代的用量,这一点我们应当提醒大家。

关于少阴寒化证的主要证候,我们就谈完了。应当说前五个证候,是典型的少阴寒化证,第六个证候寒逆剧吐证,这是一个胃寒气逆证候。

由于它有吐利、有手足厥冷、有烦躁欲死,类似于少阴病,我说它不是少阴病,而少阴类证。至于下利滑脱证,它也不是典型的少阴寒化证,它是只是肾气虚,关门不固,中阳、中气不足,不能摄血,导致的下利滑脱,大便脓血。在《伤寒论》中把它叫做少阴病,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少阴的类似证,附在少阴寒化证中,以便和真正的少阴寒化证相鉴别。

少阴寒化证的主要方证我们就谈完了。剩下的一些条文就比较零散,有的自学就可以了。象308条提到了“少阴,下利,便脓血者,可剌”。

这个注家说法不一样,有的说是个热证,有的说是寒证,那可以用针灸的方法来治疗。这个我想我们在今天在临床上,遇到下利的证候,无论是寒证,还是热证,都可以用针剌。你比方说一个急性痢疾的病人,那你就可以用针灸的方法来剌足三里,来剌脐三针。肚脐两边的两个穴位叫天枢,肚脐下一寸五那个穴位叫什么?气海。这样的话就叫脐三针,治疗急性痢疾腹痛,止泻、止腹痛有很好的疗效,再配合足三里,那是热证。至于脾胃虚寒的这个证候,从《伤寒论》的角度来说,虚寒证多用灸而少用剌。可是我们今天呢?扎上一根针,比方说关元、气海,加上一点温灸,在针柄上插上一个艾团,然后给它点着了,加一个温灸,针剌足三里,也可以治疗虚寒证,尽管《伤寒论》中虚寒证多灸,实热证多剌,我们今天针剌也可以用于实热证,也可以用于虚寒证,比《伤寒论》那个时代要扩充一些。

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原来有吐利,现在手脚转暖了,而且又有发热了,这说明阳气的恢复,所以它预后好。如果“脉不至”,这就是吐利之后,真阴耗伤,脉搏一时不能接续。吐利以后,真阴不足,他有亡阴脱水,脉搏一时不续的话,“灸少阴七壮”你用灸少阴经穴位的这种方法。比方说我们讲义上提到了灸太溪,其实太溪穴也罢、涌泉穴也罢,都可以灸,以通阳气,以复阴液。这就是说下利既可以用灸,也可以用剌。

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是阳虚,“脉涩”是血少,指阴阳两虚,“呕而汗出”,呕吐是寒邪上逆,汗出是阳不摄阴。我们学到这个地步,大家一看这些症状,就能够分析它的病机。“必数更衣”,这是阳虚气陷,大便次数多。“反少者”,每次他拉的很少,总有便意,每次拉的很少,总有便意是阳虚气陷。“反少者”这是阴血不足,无物可下,没有东西可下,所以这是个阳虚气陷的证候。“当温其上,灸之”,应当用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