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郝万山讲伤寒论59~65 >

第19章

郝万山讲伤寒论59~65-第19章

小说: 郝万山讲伤寒论59~65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张仲景说“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这是寒邪凝结在膀胱关元,就指的下焦,指的肝脉,指寒邪凝结在肝脉。膀胱关元是泛指的一个部位,这个证候我们可以用灸法,比方说灸关元,灸气海,灸中极都是可以的。要用药的话,当归四逆汤是可以的,因为它是肝经循经部位上所出现的冷,所出现的疼,可以用当归四逆汤。这一条不是重要的,我们就把它放到这儿,可以看成是厥阴经中寒凝,厥阴经中寒凝。

关于厥证的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因为在《伤寒论》上灸法常常用于虚寒证,而这个证候又有手足厥逆,所以对这个脉促来说,注家一般认为这是个虚数无力的脉象。就是快啊,是个虚数无力的脉象,它主阳虚,促脉主阳虚。我们在太阳病篇曾经提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因为他是胸满,那提示了胸阳不振,心阳不足,所以在治疗上用桂枝汤去掉芍药,留下纯辛甘化阳的药物来温振胸阳,温振胸阳,袪邪达表,所以那个脉促就是脉快而无力的、阳虚的,一种虚性的、代偿性的脉促。我们在这里遇到这个脉促那就可以看成是一个阳虚的一个虚性的代偿。当然对阳虚的寒厥,可以用灸法。好,这一条也不是重点,我们了解就可以了。

其他的厥证,355条,是痰阻胸阳致厥,这是瓜蒂散证,由于痰浊有形邪气阻滞胸中,使胸阳不能外达,出现了手足厥冷,所以在治疗上就用涌吐痰实的方法,用瓜蒂散。这个条文在《金匮要略》里还会详细谈到,所以原文的每一个症状的病机,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我们讲义上的释义也写得非常清楚,留给大家自学。

356条讲的是水阻胃阳致厥,原文说:“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去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这是由于胃虚水停胃脘,中阳被阻不能外达,其实人体的阳气是循环周身、贯通一气的,任何一个局部受到了阻滞,都会造成整体的阳气运行失调。

痰阻胸阳的,胸中阳气不能外达,也就影响了周身阳气的运行,可以出现手脚发凉,水停胃脘,中阳被阻,整个阳气的循环受到影响,它也会造成手脚发凉。所以我们把这种证候叫做水阻胃阳致厥。水阻胃阳致厥的这个证候,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这么几个特征,一个是有心下悸,“伤寒厥而心下悸”嘛,有心下悸。这是胃阳,胃中的阳气,和水邪相搏的表现,病人自己觉得上腹部在跳动,如果医生推按他的上腹部的话,可以听到振水声。这个问题我在讲五苓散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五苓散证是太阳蓄水,水蓄下焦,而胃虚水停中焦的证候,你推按他的上腹部,可以听到振水声,就好像一个塑料口袋裹着一口袋水一样,手脚发凉、心下悸、上腹部有振水声,对水停胃脘的证候来说,这是它的三个主证。

五苓散证是下焦蓄水,现在我们讲的是中焦停水,在《伤寒论》中,就要把中焦停水和下焦停水进行鉴别,鉴别的关键是口不渴这是中焦停水,小便利这是中焦停水,言外之意是说五苓散证它有口渴,有消渴、有渴欲饮水,五苓散证它有小便不利。所以356条应当和太阳病篇的73条、127条结合起来看。73条说“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那就是以渴和不渴来区别中焦停水还是下焦停水。127条说“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这就是以小便的利和小便的不利来区别中焦停水和下焦停水。因为水停中焦呢,它没有影响全身的气化,膀胱气化机能正常,所以废水的排出功能不受影响。小便正常,膀胱气化机能正常,津液能够输布上承,所以它不会有口渴。中焦停水,不仅不会有口渴,而且还因为水停胃脘,病人不敢喝水,喝完水,他就觉得胃脘更加胀满。对于中焦停水的证候,治疗用茯苓甘草汤。如果不及时治疗这个胃中的水的话,水邪浸入肠道就会造成下利。治疗中焦停水,用茯苓甘草汤,这张方子我们在太阳病篇已经学过了,这是苓桂姜甘汤,它是苓桂剂的一张方子。

这个方子重用生姜来温胃化饮消水,这种病容易反复发作,其实我们这个胃负担很重,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欲望,一会想吃点冷的,一会想吃点热的,一会想吃点辣的,一会想吃点甜的,除了正顿饭之外,还吃许多零食,增加它的负担,所以胃虚停水的证候治疗好了之后,常常容易复发,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我们这个嘴,所以我们治疗这种病人,你就要告诉他,吃药的同时,你要注意节制饮食,不要使胃负担增加太多,这样才能够巩固疗效。

关于厥阴病篇谈到的厥证,主要涉及到热厥、寒厥、血虚寒厥、痰阻胸阳致厥和水阻胃阳致厥,下面有一个厥证的治疗禁忌。330条,“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这里所说的“诸四逆厥者”是那些诸多的虚寒厥证,那些众多的虚寒厥证,不可以泻下。“虚家”,对于虚证的病人,也是同样的不可以泻下。

347条,“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现在一个外感病五六天,没有出现结胸证,肚子是软的,“脉虚”,按之没有力量,又出现了手脚发凉,这是怎么回事?仲景说“此亡血”,说这是血虚所造成的,所以这里描述的是个血虚的寒厥。血虚寒厥,当然阳虚的寒厥不可下,血虚的寒厥也不可以下。血虚寒厥怎么治疗?那就用当归四逆汤来治疗。

这样的话我们把厥证就谈完了。厥证可以有多种原因所造成,但是不管由什么原因,不外乎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前面我们提到了脏厥,那是内脏真阳衰微,四末失温所造成的,那种厥冷有其人躁无暂安时者,预后不良。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蛔厥,那里上热下寒,蛔虫中阻,阴阳气不相顺接造成的厥冷,治疗用乌梅汤、乌梅丸。热厥是热邪内闭,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造成的厥冷,治疗应当治病求本,或者用清法清里热,或者用下法下里实热。寒厥就是少阴阳衰,四末失温的证候,用四逆汤、通腑四逆汤来治疗。血虚寒厥我们就用当归四逆汤来治疗。痰阻胸阳致厥,用瓜蒂散来治疗。水阻胃阳致厥,用茯苓甘草汤来治疗。还有一个厥,我们应当注意到,这就是气郁作厥。关于气郁作厥,我们是在少阴病篇的靠后的部分谈到的,那就是那个四逆散证,少阴阳郁而不能外达,治疗用四逆散,通过疏通气机的方法,来疏达少阴的阳郁。

上述的厥证,热厥、寒厥、血虚寒厥、水阻胃阳致厥、气郁作厥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再加上厥证的提纲,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这些情况临床多见。痰阻胸阳致厥,现在几乎看不到,所以其它的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厥阴病篇附入的厥证有的和肝有关,有的和肝关系不大,但是既然造成了厥,它总有气机疏泄失司的因素在内,所以后人把这个厥证附入到厥阴病篇,应当说有一定的道理。关于厥证我们就谈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