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第18章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18章

小说: 医学衷中参西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案二)天津聂姓幼子,生七月,夜间忽患肝风,抽动喘息,不知啼。时当仲夏,天气亢旱燥热。察 
其风关、气关纹红有爪形,脉数身热,知系肝风内动。急嘱其乳母,将小儿置床上,不致怀抱两热相并。又嘱 
其开窗,以通空气。先用急救回生丹吹入鼻中,以镇凉其脑系。遂灌以定风丹三分。又用薄荷叶、黄菊花、钩 
藤钩、栀子、羚羊角以散风清热,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以潜阳镇逆,天竹黄、牛蒡子、川贝母以利痰定 
喘。将药煎好,仍调入定风丹三分,嘱其作数次灌下,勿扰其睡。嗣来信,一剂风熄而病愈矣。 
x按∶x此二证,虽皆系肝风内动抽掣,而病因虚实迥异。张××皆治以定风丹,而其煎汤送服之药,因证各 
殊。如此善用成方,可为妙手灵心矣。 
又∶献县刘姓之婴孩,抽绵风不已,夜半询方。知病危急,适存有按小儿风证方所制定风丹,与以少许, 
服之立止,永未再犯。后屡用此方皆效。 
x【附方】x 鲍云韶《验方新编》预防小儿脐风散。方用枯矾、蓬砂各二钱半、朱砂二分、冰片、麝香各五 
厘,共为末。凡小儿降生后,洗过,即用此末擦脐上。每小儿换襁布时,仍擦此末。脐带落后,亦仍擦之。擦 
完一料,永无脐风之证。 
x按∶x此方最妙,愚用之多次皆效。真育婴之灵丹也。 

一、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
2.镇风汤
属性:治小儿急惊风。其风猝然而得,四肢搐溺,身挺颈痉,神昏面热,或目睛上窜,或痰涎上壅,或牙关紧闭, 
或热汗淋漓。 
钩藤钩(三钱) 羚羊角(一钱,另炖兑服) 龙胆草(二钱) 青黛(二钱) 清半夏(二钱) 生赭石(二钱, 
轧细) 茯神(二钱) 僵蚕(二钱) 薄荷叶(一钱) 朱砂(二分,研细送服) 
磨浓生铁锈水煎药。 
小儿得此证者,不必皆由惊恐。有因外感之热,传入阳明而得者,方中宜加生石膏;有因热疟而得者,方 
中宜加生石膏、柴胡。 
急惊之外,又有所谓慢惊者,其证皆因寒,与急惊之因热者,有冰炭之殊。方书恒以一方治急、慢惊风二 
证,殊属差谬。慢惊之证,惟庄在田《福幼编》辨之最精,用方亦最妙。其辨慢惊风,共十四条∶一、慢惊吐 
泻,脾胃虚寒也。一、慢惊身冷,阳气抑遏不出也。一、慢惊鼻风煽动,真阴失守,虚火烧肺也。一、慢惊面 
色青黄及白,气血两虚也。一、慢惊口鼻中气冷,中寒也。一、慢惊大小便清白,肾与大肠全无火也。一、慢 
惊昏睡露睛,神气不足也。一、慢惊手足抽掣,血不行于四肢也。一、慢惊角弓反张,血虚筋急也。一、慢惊 
乍寒乍热,阴血虚少,阴阳错乱也。一、慢惊汗出如洗,阴虚而表不固也。一、慢惊手足螈 ,血不足养筋也。 
一、慢惊囟门下陷,虚至极也。一、慢惊身虽发热、口唇焦裂出血却不喜饮冷茶水,进以寒凉愈增危笃,以及 
所吐之乳、所泻之物皆不甚消化,脾胃无火可知。唇之焦黑,乃真阴之不足也明矣。 
脾风之证,亦小儿发痉之证,即方书所谓慢惊风也。因慢惊 
二字欠解,近世方书有改称慢脾风者,有但称脾风者。二名较之,似但称脾风较妥,因其证之起点由于脾胃虚 
寒也。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有若草木之萌芽,娇嫩畏寒。是以小儿或饮食起居多失于凉, 
或因有病过服凉药,或久疟、久痢,即不服凉药亦可因虚生凉,浸成脾风之证。其始也,因脾胃阳虚,寒饮凝 
滞于贲门之间,阻塞饮食不能下行,即下行亦不能消化,是以上吐而下泻。久之,则真阴虚损,可作灼热,其 
寒饮充盛,迫其身中之阳气外浮,亦可作灼热,浸至肝虚风动,累及脑气筋,遂至发痉,手足抽掣。此证庄在 
田《福幼编》论之最详,其所拟之逐寒荡惊汤及加味理中地黄汤二方亦最善。先用逐寒荡惊汤,大辛大热之剂, 
冲开胸中寒痰,可以受药不吐,然后接用加味理中地黄汤,诸证自愈。愚用其方救人多矣,而因证制宜又恒有 
所变通,方能随手奏效。 
x【附方】x 
x(1)逐寒荡惊汤x 
胡椒、炮姜、肉桂各一钱,丁香十粒,共捣成细渣。以灶心土三两煮汤,澄清,煎药大半茶杯(药皆捣碎, 
不可久煎,肉桂又忌久煎,三四沸即可),频频灌之。接服加味理中地黄汤,定获奇效。 
x按∶x此汤当以胡椒为君。若遇寒痰结胸之甚者,当用二钱,而稍陈者,又不堪用。族侄××六岁时,曾患 
此证。饮食下咽,胸膈格拒,须臾吐出。如此数日,昏睡露睛,身渐发热。投以逐寒荡惊汤原方,尽剂未吐。 
欲接服加味理中地黄汤,其吐又作。恍悟,此药取之乡间小药坊,其胡椒必陈。且只用一钱,其力亦小。遂于 
食料铺中,买胡椒二钱,炮姜、肉桂、丁香,仍按原方,煎服一剂。而寒痰开豁,可以受食。继服加味理中地 
黄汤,一剂而愈。 
方中所用灶心土,须为更改。凡草木之质,多含碱味。草木烧化,其碱味皆归灶心土中。若取其土煎汤, 
碱味浓浓,甚是难服,且与脾胃不宜。以灶圹内周遭火燎红色之土代之,则无碱味,其功效远胜于灶心土。 
x(2)加味理中地黄汤x 
熟地五钱,焦白术三钱,当归、党参、炙 、故纸(炒捣)、枣仁(炒捣)、枸杞各二钱,炮姜、萸肉 
(去净核)、炙草、肉桂各一钱,生姜三片,红枣三枚(捭开),胡桃二个(用仁)打碎为引。仍用灶心土 
(代以灶圹土)二两,煮水煎药。取浓汁一茶杯,加附子五分,煎水搀入。量小儿大小,分数次灌之。 
如咳嗽不止者,加米壳、金樱子各一钱。如大热不退者,加生白芍一钱。泄泻不止,去当归加丁香七粒。 
隔二三日,止用附子二三分。盖因附子大热,中病即宜去之。如用附子太多,则大小便闭塞不出。如不用附子, 
则脏腑沉寒,固结不开。若小儿虚寒至极,附子又不妨用一二钱。若小儿但泻不止,或微见惊搐,尚可受药吃 
乳便利者,并不必服逐寒荡惊汤,只服此汤一剂,而风定神清矣。若小儿尚未成慢惊,不过昏睡发热,或有时 
热止,或昼间安静,夜间发热,均宜服之。若新病壮实之小儿,眼红口渴者,乃实火之证,方可暂行清解。但 
果系实火,必大便闭结,气壮声洪,且喜多饮凉水。若吐泻交作,则非实火可知。倘大虚之后,服一剂无效, 
必须大剂多服为妙。方书所谓天吊风、慢脾风皆系此证。 
x按∶x此原方加减治泻不止者,但加丁香,不去当归。而当归最能滑肠,泻不止者,实不宜用。若减去当 
归,恐滋阴之药少,可多加熟地一二钱(又服药泻仍不止者,可用高丽参二钱捣为末,分数次用药汤送服,其 
泻必止。)。 
慢惊风,不但形状可辨,即其脉亦可辨。族侄××七八岁时,疟疾愈后,忽然吐泻交作。时霍乱盛行,其 
家人皆以为霍乱 
证。诊其脉弦细而迟,六脉皆不闭塞。愚曰∶此非霍乱。吐泻带有粘涎否?其家人谓偶有带时。愚曰∶此寒痰 
结胸,格拒饮食,乃慢惊风将成之兆也。投以逐寒荡惊汤、加味理中地黄汤各一剂而愈。 
又∶此二汤治慢惊风,虽甚效验。然治此证者,又当防之于预,乃为完全之策。一孺子,年五六岁,秋夏 
之交,恣食瓜果当饭。至秋末,其行动甚迟,正行之时,或委坐于地。愚偶见之,遂恳切告其家人曰∶此乃慢 
惊风之先兆也。小儿慢惊风证,最为危险,而此时调治甚易,服药两三剂,即无患矣。其家人不以为然。至冬 
初,慢惊之形状发现,呕吐不能受食,又不即治。迁延半月,病势垂危,始欲调治。而服药竟无效矣。 
又∶有状类急惊,而病因实近于慢惊者。一童子,年十一二,咽喉溃烂。医者用吹喉药吹之,数日就愈。 
忽然身挺,四肢搐搦,不省人事,移时始醒,一日数次。诊其脉甚迟濡。询其心中,虽不觉凉,实畏食凉物。 
其呼吸,似觉短气。时当仲夏,以童子而畏食凉,且征以脉象病情,其为寒痰凝结,瘀塞经络无疑。投以《伤 
寒论》白通汤,一剂全愈。 
又∶治一五岁幼童,先治以逐寒荡惊汤,可进饮食矣,而滑泻殊甚。继投以加味理中地黄汤,一日连进两 
剂,泄泻不止,连所服之药亦皆泻出。遂改用红高丽参大者一支,轧为细末,又用生怀山药细末六钱煮作粥, 
送服参末一钱强。如此日服三次,其泻遂止。翌日仍用此方,恐作胀满,又于所服粥中调入西药百布圣六分, 
如此服至三日,病全愈。 
又治一未周岁小孩,食乳即吐,屡次服药亦吐出,囟门下陷,睡时露晴,将成脾风。俾其于每吃乳时,用 
生硫黄细末一捻,置儿口中,乳汁送下,其吐渐稀,旬日全愈。 

一、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
1.搜风汤
属性:治中风 
防风(六钱) 真辽人参(四钱,另炖同服,或用野台参七钱代之,高丽参不宜用) 清半夏(三钱) 
生石膏(八钱) 僵蚕(二钱) 柿霜饼(五钱,冲服) 麝香(一分,药汁送服) 
中风之证,多因五内大虚,或秉赋素虚,或劳力劳神过度,风自经络袭入,直透膜原而达脏腑,令脏腑各 
失其职。或猝然昏倒,或言语謇涩,或溲便不利,或溲便不觉,或兼肢体痿废偏枯,此乃至险之证。中之轻者, 
犹可迟延岁月,中之重者,治不如法,危在翘足间也。故重用防风引以麝香,深入脏腑以搜风。犹恐元气虚弱, 
不能运化药力以逐风外出,故用人参以大补元气,扶正即以胜邪也。用石膏者,因风蕴脏腑多生内热,人参补 
气助阳分亦能生热,石膏质重气轻性复微寒,其重也能深入脏腑,其轻也能外达皮毛,其寒也能祛脏腑之热, 
而即解人参之热也。用僵蚕者,徐灵胎谓邪之中人,有气无形,穿经入络,愈久愈深,以气类相反之药投之则 
拒而不入,必得与之同类者和入诸药使为向导,则药至病所,而邪与药相从,药性渐发,邪或从毛孔出,从二 
便出,不能复留,此从治之法也。僵蚕因风而僵,与风为同类,故善引祛风之药至于病所成功也。用半夏、柿 
霜者,诚以此证皆痰涎壅滞,有半夏以降之,柿霜以润之,而痰涎自息也。 
此证有表不解,而浸生内热者,宜急用发汗药,解其表,而兼清其内热。又兼有内风煽动者,可与后内 
中风治法汇通参观, 
于治外感之中兼有熄内风之药,方为完善。 
中风之证,有偏寒者,有偏热者,有不觉寒热者。拙拟此方治中风之无甚寒热者也。若偏热者,宜《金 
匮》风引汤加减(干姜、桂枝宜减半)。若偏寒者,愚别有经验治法。曾治一媪,年五十许,于仲冬忽然中风 
昏倒,呼之不应,其胸中似有痰涎壅滞,大碍呼吸。诊其脉,微细欲无,且迟缓,知其素有寒饮,陡然风寒袭 
入,与寒饮凝结为恙也。急用胡椒三钱捣碎,煎两三沸,取浓汁多半茶杯灌之,呼吸顿觉顺利。继用干姜六钱, 
桂枝尖、当归各三钱,连服三剂,可作呻吟,肢体渐能运动,而左手足仍不能动。又将干姜减半,加生黄 五 
钱,乳香、没药各三钱,连服十余剂,言语行动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