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第107章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107章

小说: 医学衷中参西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无力,数近六至,知其肺为风袭,故作喘。病久阴虚,肝肾不能纳气,故其喘浸剧也。即其脉而论,此时肺 
中之风邪犹然存在,欲以散风之药祛之,又恐脉数阴虚益耗其阴分。于是用麻黄三钱,而佐以生山药 
二两,临睡时煎服,夜间得微汗,喘愈强半。为脉象虚数,不敢连用发表之剂,俾继用生山药末八钱煮粥, 
少调白糖,当点心用,日两次,若服之觉闷,可用粥送服鸡内金末五分,如此服药约半月,喘又见轻。再 
诊其脉,不若从前之数,仍投以从前汤药方,又得微汗,喘又稍轻,又服山药粥月余全愈。 
沧县王媪,年七旬有一,于仲冬胁下作疼,恶心呕吐,大便燥结。服药月余,更医十余人,病浸加剧。 
及愚诊视时,不食者已六七日,大便不行者已二十余日。其脉数五至余,弦而有力,左右皆然。舌苔满布, 
起芒刺,色微黄。其心中时觉发热,偶或作渴,仍非燥渴。胁下时时作疼,闻食味则欲呕吐,所以不能进 
食。小便赤涩短少。此伤寒之热已至阳明之府,胃与大肠皆实,原是承气汤症。特其脉虽有力,然自弦硬中 
见其有力,非自洪滑中见其有力(此阴虚火实之脉),且数近六至,又年过七旬,似不堪承气 
之推荡。而愚有变通之法,加药数味于白虎汤中,则呕吐与胁疼皆止,大便亦可通下矣。病家闻之,疑而问 
曰∶“先生之论诚善,然从前医者皆未言有外感,且此病初起,亦未有头疼恶寒外征,何以竟成伤寒传府之重 
症?”答曰∶此乃伏气为病也。大约此外感,受于秋冬之交,因所受甚轻,所以不觉有外感,亦未能即 
病。而其所受之邪,伏于膜原之间,阻塞气化,暗生内热,遂浸养成今日之病。观此舌苔微黄,且有芒刺, 
岂非有外感之显征乎?遂为疏方∶ 
生石膏(两半) 生山药(一两) 知母(五钱) 赭石(五钱) 
川楝子(五钱) 生杭芍(四钱) 甘草(二钱) 
煎汤两盅,分三次温服下。因其胁疼甚剧,肝木不和,但理以芍药、川楝,仍恐不能奏效,又俾用羚 
羊角一钱,另煎汤当茶饮之,以平肝泻热。当日将药服完,次晨复诊,脉象已平,舌上芒刺已无,舌苔变白 
色已退强半,胁疼亦大见愈,略思饮食,食稀粥一中碗,亦未呕吐,惟大便仍未通下。疏方再用天冬、玄 
参、沙参、赭石各五钱,甘草二钱,西药硫酸镁二钱(冲服),煎服后,大便遂通下,诸病皆愈。为其 
年高病久,又俾服滋补之药数剂以善其后。 
此症之脉,第一方原当服白虎加人参汤,为其胁下作疼,所以不敢加人参,而权用生山药一两,以代 
白虎汤中之粳米,其养阴固气之力,又可以少代人参也。又赭石重坠下行,似不宜与石膏并用,以其能迫石 
膏寒凉之力下侵也。而此症因大肠甚实,故并用无妨,且不仅以之通燥结,亦以之镇呕逆也。 
沧县李氏妇,年近三旬,月事五月未行,目胀头疼甚剧,诊其脉近五至,左右皆有力,而左脉又弦硬 
而长,心中时觉发热,周身亦有热时,知其脑部充血过度,是以目胀头疼也。盖月事不行,由于血室,而血 
室为肾之副脏,实借肝气之疏泻以为流通,方书所谓肝行肾之气也。今因月事久瘀,肝气不能由下疏泻而专 
于上行,矧因心肝积有内热,气火相并,迫心中上输之血液迅速过甚,脑中遂受充血之病。惟重用牛膝,佐 
以凉泻之品,化血室之瘀血以下应月事,此一举两得之法也。遂为疏方∶ 
怀牛膝(一两) 生杭芍(六钱) 玄参(六钱) 龙胆草(二钱) 
丹皮(二钱) 生桃仁(二钱) 红花(二钱) 
一剂目胀头疼皆愈强半,心身之热,已轻减。又按其方略为加减,连服数剂,诸病皆愈,月事亦通下。 
天津李氏妇,年过四旬,患痢三年不愈,即稍愈旋又反复。其痢或赤或白或赤白参半,且痢而兼泻,其 
脉迟而无力。平素所服之药,宜热不宜凉,其病偏于凉可知。俾先用生山药细末,日日煮粥服之,又每日 
嚼服蒸熟龙眼肉两许,如此旬日,其泻已愈,痢已见轻。又俾于服山药粥时,送服生硫黄细末三分,日两 
次,又兼用木贼一钱,淬水当茶饮之,如此旬日,其痢亦愈。 
奉天吕姓童子,年五岁,于季夏初旬,周身发热,至下午三句钟时,忽又发凉,须臾凉已,其热愈烈,此 
温而兼疟也。东医治以金鸡纳霜,数日病不少减。盖彼但知治其间歇热,不知治其温热,其温热不愈,间歇 
热亦不愈。及愚视之,羸弱已甚,饮水服药,辄呕吐,大便数日未行,脉非洪大,而重按有力。知其阳明 
之热已实,其呕吐者,阳明兼少阳也。为兼少阳,所以有疟疾。为拟方∶ 
生石膏(三两) 生赭石(六钱) 生山药(六钱) 碎竹茹(三钱) 甘草(三钱) 
煎汤一盅半,分三次温饮下。将药饮完未吐,一剂大热已退,大便亦通。至翌日复作寒热,然较轻矣。 
投以硫酸规泥涅二分强,分三次用白糖水送下,寒热亦愈。 
奉天马姓幼女,于午节前得温病,医治旬日病益增剧,周身灼热,精神恍惚,烦躁不安,情势危殆,其 
脉确有实热,而至数嫌其过数。盖因久经外感灼热而阴分亏损也。遂用生石膏两半、生山药一两(单用此二味, 
取其易服),煮浓汁两茶盅,徐徐与之。连尽两剂,灼热已退,从前两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而仍有烦 
躁不安之意。遂用阿斯匹林二分,同白糖钱许,开水冲化服之,周身微汗,透出白痧满身而愈。 
或问∶外感之症,在表者当解其表,由表而传里者当清其里。今此症先清其里,后复解其表者何也?答 
曰∶子所论者治伤 
寒则然也。而温病恒表里毗连,因此表里之界线不清。其症有当日得之者,有表未罢而即传于里者,有传里 
多日而表症仍未罢者。究其所以然之故,多因此症内有伏气,又薄受外感,伏气因感而发。一则自内而外, 
一则自外而内,以致表里混淆。后世治温者,恒不以六经立论,而以三焦立论,彼亦非尽无见也。是以 
愚对于此症有重在解表,而兼用清里之药者,有重在清里而兼用解表之药者,有其症似犹可解表,因脉 
数烦躁,遂变通其方,先清其里而后解其表者。如此则服药不至瞑眩,而其病亦易愈也。下列所治之案,盖 
准此义。试观解表于清里之后,而白痧又可表出,是知临症者,原可变通因心,不必拘于一端也。 
x病者x 刘××,年二十五岁,寄居天津。 
x病名x 脏腑瘀血。 
x病候x 其先偶患大便下血甚剧,西医于静脉管中注射以流动麦角膏其血立止。而血止之后已月余矣,仍 
不能起床,但觉周身酸软无力。饮食不能恢撤消量,仅如从前之半。大小便亦照常,而惟觉便时不顺利。 
其脉搏至数如常,芤而无力,重按甚涩,左右两部皆然。 
x诊断x 此因下血之时,血不归经,行血之道路紊乱,遽用药止之,则离经之血,瘀于脏腑经络之间。 
盖麦角止血之力甚大,愚尝嚼服其小者一枚,陡觉下部会阴穴处有抽掣之力,其最能收闭血管可知。此症因其 
血管收闭之后,其瘀血留滞于脏腑之间,阻塞气化之流行。致瘀不去而新不生,是以周身酸软无力,饮食 
减少,不能起床也。此症若不急治,其周身气化阻塞日久,必生灼热。灼热久之,必生咳嗽,或成肺病,或 
成痨瘵,即难为调治矣。今幸为日未久,灼热咳嗽未作,则调治固易易也。 
x疗法x 当以化其瘀血为目标。将瘀血化尽,身中气化还其流 
通之常,其饮食必然增加,身体自能撤消矣。 
x处方x (旱三七细末三钱) 为一日之量,分两次服,空心时开水送下。 
x效果x 服药数次后,自大便下瘀血若干,其色紫黑。后每大便时,必有瘀血若干,至第五日下血渐少, 
第七日便时不见瘀血矣。遂停服药,后未旬日,身体即健康如初矣。 
x病者x 王××,年四十九岁。 
x病名x 温病兼泄泻。 
x病因x 丙寅仲春来津。其人素吸鸦片,立志蠲除,因致身弱。于仲夏晚间,乘凉稍过,遂得温病,且兼泄泻。 
x病候x 表里俱壮热。舌苔边黄、中黑,甚干。精神昏愦,时作谵语。小便短涩,大便一日夜四五次,带 
有粘滞。其臭异常,且含有灼热之气,其脉左右皆洪长。重诊欠实,至数略数,两呼吸间可九至。 
x诊断x 此纯系温病之热,阳明与少阳合病也。为其病在阳明,故脉象洪长;为其兼入少阳,故小便 
短少,致水归大便而滑泻。为其身形素弱,故脉中虽挟有外感之实热,而仍重按不实也。 
x疗法x 当泻热兼补其正,又大剂徐徐服之,方与滑泻无碍也。 
x处方x 生石膏(三两细末) 生山药(一两) 大生地(两半) 生杭芍(八钱) 甘草(三钱) 野台参(五 
钱) 
煎汤三大盅,徐徐温饮下。一次只饮一大口,时为早六点钟,限至晚八点时服完。此方即白虎加人参汤, 
以生山药代粳米,以生地代知母,而又加白芍也。以白虎汤清阳明之热,为其脉不实故加人参;为其滑泻 
故以生山药代粳米;生地代知母,为其少阳之府有热;致小便不利而滑泻,所以又加白芍以清少阳之 
热,即以利小便也。 
x效果x 所备之药,如法服完。翌晨精神顿爽,大热已退,滑泻亦见愈,脉象已近平和。因泻仍不止,又 
为疏方,用生山药一两、滑石一两、生杭芍五钱、玄参五钱、甘草三钱(此即拙拟之滋阴清燥汤加玄参也) 
一剂泻止,脉静身凉,脱然全愈。 
x病者x 胡××之幼子,年三岁。 
x病名x 间歇热。 
x病因x 先因失乳,饮食失调,泄泻月余,甫愈,身体虚弱,后又薄受外感,遂成间歇热。 
x病候x 或昼或夜发灼无定时,热近两点钟,微似有汗,其热始解。如此循环不已,体益虚弱。 
x诊断x 此乃内伤、外感相并而为间歇热。盖外感之症,在少阳可生间歇热;内伤之病,在厥阴亦生 
间歇热(肝虚者,恒寒热往来)。 
x疗法x 证虽兼内伤外感,原宜内伤外感并治,为治外感用 
西药,取孺子易服;治内伤用中药,先后分途施治,方为稳妥。 
x处方x (安知歇貌林一瓦) 为一日之量,分作三次,开水化服。将此药服完后,其灼必减轻,继 
用生地八钱,煎汤一茶杯,分多次徐徐温饮下,灼热当全愈。但用生地者,取其味甘易服也。 
x效果x 先将安知歇貌林服下,每服一次,周身皆微有凉汗,其灼热果见轻减。翌日,又将生地煎汤, 
如法服完,病即霍然愈矣。盖生地虽非补肝虚正药,而能滋肾水以生肝,更能凉润肝血,则肝得其养,其肝 
之虚者,自然转虚为强矣。 
x病者x 卢姓,盐山人。 
x病因x 孟秋天气犹热,开窗夜寝受风,初似觉凉,翌日即大热成温病。 
x病候x 初次延医服药,竟投以麻、桂、干姜、细辛大热之剂。服后心如火焚,知误服药,以箸探喉, 
不能吐。热极在床上乱滚,症甚危急。急来迎愚,及至,言才饮凉水若干,病热稍愈。然犹呻吟连声,不 
能安卧。诊其脉近七至,洪大无伦,右部尤甚。舌苔黄浓,大便三日未行。 
x诊断x 此乃阳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