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心理七游戏 >

第13章

心理七游戏-第13章

小说: 心理七游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识。凡是常识都要接受,如果你不接受,规律就会强迫你接受。到那时,你愤怒、委屈、不甘心,都于事无补。如果你鸵鸟埋头,假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死亡就成了你仓皇之时的不速之客,吃亏的是你和你的亲人。

  人们不喜欢讨论死亡,认为它是不祥和丑恶的。我曾问各个年龄段的朋友们:一提到死亡,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

  几乎所有的人想到都是负面词汇——阴暗、黑色、寒冷、腐烂、肮脏、丑陋、恐怖、惊吓、分离、哭泣、伤痛、绝望……

  是不是瞅一眼这些形容词,身心就涌起了强烈的不舒服感?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新生婴儿呢?大家就会联想到:光明、发展、蓬勃、希望、金色、温暖、期待、快乐、幸福、灿烂……

  心境和感受完全不同。既然生死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接受生之顺畅那样,平静地接受死之坠落?现代医学已经能够妥帖地减轻临终的痛苦,让死亡变得渐弱渐息,生理的痛苦可以用技术化解,心理的痛苦就更加凸显。

  有人会说,我现在年纪还轻,死亡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等我岁数大了再做思考也还来得及。我甚至听一位朋友在过完了六十岁生日之后,听到人们谈论死亡,还一脸茫然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它还遥不可及,以后再说吧。我暗惊,人都满了花甲,还说死亡遥远,这乐观可能要把他带到猝不及防的地步。更有人想,我身体很健康,当我身体不好时,再思考也不晚嘛!

  这些貌似有理的话背后,潜藏着胆怯和无知。死亡基本上是不会提前把请柬放到你的桌面上并准时赴约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无法预计死亡拜访你的时间,但你可以提前预备好款待他的茶点。

  看过一则小故事,有位老人得了癌症,当医生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很平静地面带笑容地说,我很感谢上帝让我得了癌症。医生非常吃惊,说,你得了癌症,不怨天尤人、惊惶失措,已很难得,为什么还要说感谢的话呢?老人说,到了我这个年纪,死亡就是我的邻居了,随时都可能来敲我的门。如果我得了脑溢血或是心肌梗死,我很可能一句话也来不及说就死了,那样我的亲人接受起来该多么困难。而且我还有很多要交代的事也都没了着落。现在,我得了癌症,我有很充足的时间能和亲人告别,能把诸事整理得清清爽爽。当死亡一定要来的时候,还有什么比这种方式更令人安心呢?这就是上帝所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了。

  钦佩这位老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种从容赴死的勇气和福气。再一想,事在人为。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局面,让死亡变得可以接受,让自己较少遗憾,让生命更多一点掌握在手中的安然——这就是提前做好应对死亡的心理准备。

  思考死亡,是为了有备无患,更为了胸有成竹地生活。只有真正生活过的人,才能坦然平静地走向永恒的死亡。

  回到游戏中来。

  请想像自己坐在一架客机上,宽敞平稳,飞机在万米的高空翱翔。突然,机身发抖,像个咯血的肺结核病人一样连续抖动,颠簸如此厉害,空姐要求大家把安全带系好。广播里传来机长的声音。他通知大家说飞机发生了严重的机械故障,正在紧急排除。但为了预防最危急的情况,现在将由乘务小姐分发纸笔,你有什么最后的遗言要向家人交代,请留在纸上。一切要尽快,乘务小姐会在三分钟后收取大家的纸条,然后统一密闭在特制的匣子里,这样即便飞机坠毁,遗言也可完整保存下来。按照飞机现在的飞行高度,在完全失去动力的情况下,还可以滑翔极短暂的时间……

  乘务员小姐托着盘子走过来,惨白的面颊上,职业性的微笑已被僵硬的抽搐所代替。盘子里盛的不是饮料,不是纪念品,也不是航空里程登记表,而是纸和笔。人们无声地领取这特殊的用品,有抽泣声低低传来。

  你领到了半张纸和一枝短笔。现在,面对着这张纸,你将写下什么?

  ……这就是我们的游戏。在生命遭遇突发危险,就要猝然截断的时候,一生浓缩成一部几十秒的VCD,在你的脑屏幕上急速放映。亲人像走马灯似的在你面前闪过,你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话说?

  先请大家看一个例子。

  1985年,一架日航班机失事坠毁,机上乘客全部罹难。飞机上,有一位五十二岁的河口博次先生,匆匆写下了自己的遗言:再也不搭乘飞机了,神啊!请救我!

  没想到昨天和大家共进的那顿饭是最后一餐了。

  机内冒出类似爆炸后的浓烟,机身开始向下坠。往哪里去?会怎么样?妈妈(日本人习惯以此昵称妻子),发生这种事令人遗憾。再见了,孩子们的事就拜托您了!现在六点半,飞机正快速旋转下坠。

  到今天为止,我的人生真的很幸福!由衷感谢!”

  很多做母亲的人会留下对孩子的嘱托,在这种时候,她们才发现以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太少。很多陀螺一样旋转的旅行者才感到光忙着赶路了,忘了欣赏周围的风景。很多人想对这个世界说“我爱你们”,却不知谁能收到他的呼唤。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在最后关头保持镇静,手却不停地发抖,以至于根本就留不下完整的字迹……一个曾有数年撕扯不断的婚外情的男人说,在这种时候,关键还不是说什么话,而是把话留给谁?

  这个游戏很残酷,但残酷有时如同肥沃的土地,能长出震慑心魄的花朵。我相信在这种时刻,几乎没有人会叮咛自己的后代复仇,没有人会留下自己懊恼的遗憾,没有人会咬牙切齿地诅咒……留下的只能是眷恋的深情和未竟的嘱托,还有绵绵不尽的祝福。

  请原谅我把你逼到了这样一种绝境当中。也许只有在绝境中,人性中最基本最朴素的光芒才会突破种种物质的阻力,迸出单纯而灼目的光芒。

  “感谢我的父母和我今生所经历过的一切。亲人们朋友们,我爱你们。”

  在巴伦支海沉没的俄罗斯核潜艇的水兵遗言中,留下了类似的话。在生死面前,往日琐碎的恩怨越飘越远直至消散。突然而至的死亡像一管巨大的消字灵,把一些当初以为非常重要的字迹,覆盖成一片灰白。

  我不知你将写下怎样的遗言,我也不知道你将把这宝贵的遗言转交给谁。但我相信它会触动你内心最深的角落,在那里引起波澜。

  好了,热身游戏到此结束,言归正传——写下你的墓志铭。

  这是一个雅词,更直截了当的说法是,盖棺论定。

  墓志铭这种东西,有两种写法:一是别人写,一是自己写。

  趁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像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到云中,从更辽阔的时空中来评价综述自己的一生。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着怎样的爱好?你经历当中最令人感怀和难忘的事件是什么?它可曾给予你自豪和成就?你的情感生活是否美满?你还有什么要对这个世界倾诉?你可有悔恨和遗憾要交代给大家?你爱谁?你恨谁?你还有哪些未竟的愿望?你还想唱什么歌?你还想看什么景……哎呀,可写的真不少。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说的是人到了死亡就要降临的那一刻,所讲的话很真实很善良,本性复苏,逼近了人性的光明。从医初始,我对这话半信半疑,心想,人都要死了,各器官都已衰竭,连平常脑力都达不到,还能说出更富哲理的话?当我亲眼看到死亡驾临的时候,不得不折服古人的睿智。那真是奇妙时刻,暴躁的人可能变得平静温柔,狭隘的人可能变得大气宽容,吝啬的人可能变得慷慨博爱……那种慈和温馨的气息,好像一种奇怪的香氛,弥漫在这些濒死的人周围,像绒毯一样裹住身心,令人忘却了死亡的沉重和冰冷,也让死者笼罩在宁馨的光环中。惊讶之余,我生出深深的感慨,人为什么要死到临头,才如此珍惜美好时光,为什么不能早些开始这种真正的生活?

  并不是每个死去的人都有这种福气,让生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亲眼看到很多人依然在困惑孤独和愤怒中死去。有时又想,前面那种人,即使这种充满光彩的生活只有几日几小时,也依旧是高贵和值得回味的,后面那种人,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墓志铭是死亡之书的书签。为了调剂咱们略显压抑的气氛,先来看几篇幽默的墓志铭。

  在英国德比郡的一处墓园中,有这样一篇铭文:

  “这儿躺着钟表匠汤姆斯的躯壳,他将回到造物者手中,彻底清洗修复后,上好发条,行走在另一个世界。”

  教会执事为妻子刻了这样的碑文:

  “莎拉休特,1803—1840,世人请记取教训,她死于喋喋不休和过多的忧虑。”

  有对夫妻为出生三周便夭折的孩子写道:

  “墓碑下是我们的小宝贝,他既不哭也不闹,只活了二十一天,花掉我们四十块钱。他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看,不太满意,就回去了。”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

  死者生前为自己撰写的也很有趣。在英国约克郡地区,牙医的墓碑上写着:

  “我一辈子都花在为人填补蛀牙上头,现在这个墓穴得由我自己填进去啦。”

  著名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生前曾写下一篇短小精悍的自传:

  “阿·诺贝尔呱呱坠地之时,小生命差点断送在仁慈的医生手中。主要美德:保持指甲干净,从不累及他人。主要过失:终身不娶,脾气不佳,消化不良。唯一愿望:不要让人活埋。最大罪恶:不敬鬼神。重要事迹:无。”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9年四十岁时,写下了一篇质朴自谦、旁敲侧击、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的自传。这篇自传只有二百余字,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发,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学志之年,帝已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煳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奋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严格说起来,上述最后两则是自传,而不是墓志铭,但均有人生小结之意。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

  “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37,22,35”

  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虽然简单,但却给影迷留下了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