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证类本草 >

第68章

证类本草-第68章

小说: 证类本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陶隐居云∶服此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藿所致,故名淫羊 
藿。 
唐本注云∶此草,叶形似小豆而圆薄,茎细亦坚,所在皆有,俗名仙灵脾者是也。臣禹 
锡等 
谨按蜀本云∶淫羊藿,温。注云∶生处不闻水声者良。药性论云∶淫羊藿亦可单用。味甘 
, 
平。主坚筋益骨。日华子云∶仙灵脾,紫芝为使,得酒良。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 
力,丈夫绝阳不起,女人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又名黄连 
祖、千两金、干鸡筋、放杖草、弃杖草。 
图经曰∶淫羊藿,俗名仙灵脾。生上郡阳山山谷,今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间 
皆有 
之 
。叶青似杏叶,上有刺,茎如粟秆,根紫色有须,四月开花白色,亦有紫色碎小独头子,五 
月采叶晒干,湖湘出者叶如小豆,枝茎紧细,经冬不凋,根似黄连,关中俗呼三枝九叶草, 
苗高一、二尺许,根、叶俱堪使。 
雷公云∶凡使时呼仙灵脾,须用夹刀夹去叶四畔花 尽后,细锉,用羊脂相对拌炒过, 
待羊 
脂尽 
为度。每修事一斤,用羊脂四两为度也。圣惠方∶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宜服仙灵 
脾浸 
酒方∶仙灵脾一斤,好者细锉,以生绢袋盛于不津器中,用无灰酒二斗浸之,以浓纸重重密 
封 
不通气,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旋开,每日随性暖饮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若酒尽,再合 
服之,无不效验。合时切忌鸡犬见之。经验方∶治疮子入眼。以仙灵脾、威灵仙等分为末。 
食 
后米汤下二钱匕,小儿半钱匕。食医心镜∶益丈夫,兴阳,理脚膝冷。淫羊藿一斤,酒一斗 
,浸经二日,饮之佳。 

卷第八
黄芩
属性:r黄芩pd150。bmpr 
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 
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名 
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其子主肠 脓血。生秭归川谷及冤句。 
三月三日采根,阴干。(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 、 
白蔹、赤小豆疗鼠 。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陶隐居云∶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 
其 
腹中皆烂,故名腐肠。唯取深色坚实者为好。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唐本注云∶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今出宜州、 州、泾州者佳。兖 
州者 
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黄芩,臣,味苦、甘。能治热毒,骨蒸 
, 
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拥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 痛 
,心腹坚胀。日华子云∶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图经曰∶黄芩,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秆 
粗如 
箸 
,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 
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之。《吴普本草》云∶黄芩 
又名印头,一名内虚。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 
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九月采。与今所有小异。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 
,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下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 
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今医家尝用有效者,因着之。又《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减 
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 
二两,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三物随时合捣下筛,蜜丸大如 
乌豆。米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走奔马,近频有验。食 
禁猪肉。又陶隐居云∶黄芩圆者名子芩。仲景治杂病方,多用之。 
千金翼治淋。黄芩四两,袋贮之,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梅师治火丹。杵黄芩末,水 
调敷 
之。 

卷第八
狗脊
属性:r狗脊pd151。bmpr 
味苦、甘,平,微温,无毒。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疗失 
溺不节,男子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少气,目暗,坚脊利俯仰,女子伤中,关节重。一名百 
枝,一名强膂,主名扶盖,一名扶筋。生常山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萆 为之使 
,恶败酱。) 
陶隐居云∶今山野处处有,与菝 相似而小异。其茎、叶小肥,其节疏,其茎大直,上 
有刺 
,叶圆有赤脉。根凹(乌交切)凸(徒结切) 如羊角,细强者是。唐本注云∶此药,苗 
似贯 
众,根长多岐,状如狗脊骨,其肉作青绿色,今京下用者是。陶所说乃有刺萆 ,非狗脊也 
,今江左俗犹用之。臣禹锡等谨按吴氏云∶狗脊,一名狗青,一名赤节。神农∶苦。桐君 
、 
黄帝、歧伯、雷公、扁鹊∶甘,无毒。季氏∶小温。如萆 ,茎节如竹,有刺,叶圆赤,根 
黄白,亦如竹根,毛有刺。歧伯经云∶茎无节,叶端圆青赤,皮白,有赤脉。药性论云∶狗 
脊,味苦、辛,微热。能治男子、女人毒风,软脚邪气湿痹,肾气虚弱,补益男子,续筋骨 
。 
图经曰∶狗脊,生常山川谷,今太行山、淄、温、眉州亦有。根黑色,长三、四寸,两 
指许 
大 
,苗尖细碎,青色,高一尺以来,无花。其茎、叶似贯众而细,其根长而多歧,似狗脊骨, 
故以名之。其肉青绿,春秋采根,曝干用。今方亦用金毛者。 
雷公云∶凡使,勿用透山藤,其大 根与透山藤一般。只是入顶苦,不可饵之。凡修事, 
细 
锉了,酒拌,蒸,从巳至申,出,晒干用。 

卷第八
石龙芮
属性:r石龙芮pd152。bmpr 
味苦,平,无毒。主风寒湿痹,心腹邪气,利关节,止烦满,平肾、胃气,补阴气 
不足,失精茎冷。久服轻身,明目,不老,令人皮肤光泽,有子。一名鲁果能,一名地椹, 
一名石能,一名彭根,一名天豆。生泰山川泽石边。五月五日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阴干 
。(大戟为之使,畏蛇蜕皮、吴茱萸。)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子形粗,似蛇床子而扁,非真好者,人言是蓄菜子尔。东山石上 
所生 
。其叶芮芮短小,其子状如葶苈,黄色而味小辛,此乃实是也。唐本注云∶今用者,俗名水 
董(音谨)。苗似附子,实如桑椹,故名地椹。生下湿地,五月熟,叶、子皆味辛。山南者 
粒 
大如葵子。关中、河北者细如葶苈,气力劣于山南者。陶以细者为真,未为通论。又《别录 
》 
水董云∶主毒肿,痈疖疮,蛔虫,齿龋。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石龙芮,能逐诸风,主 
除心热躁。 
图经曰∶石龙芮,生泰山川泽石边。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之。今唯出兖州。一丛数茎, 
茎 
青 
紫色,每茎三叶,其叶芮芮短小多刻缺。子如葶苈而色黄。五月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阴 
干用。能逐诸风,除心热躁。苏恭云∶俗名水堇,苗如附子,实如桑椹。生下湿地,此乃水 
堇,非石龙芮也。今兖州所生者,正与《本经》、陶说相合,为得其真矣。 
陈藏器云∶芮子,味辛。按苏、《别录》云∶水堇,主毒肿,蛇虫,齿龋。且水堇如苏 
所 
注 
,定是石龙芮,更非别草。《尔雅》云∶芨,堇草。郭注云∶乌头苗也。苏又注天雄云∶石 
龙芮,叶似堇草,故名水堇。如此,则根据苏所注是水堇,附子是堇草。水堇、堇草二物同名 
也。 
衍义曰∶石龙芮,今有两种∶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有毛而末锐。入药须 
生水 
者 
。陆生者又谓之天灸,取少叶揉系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唯陆生者,补阴不足, 
茎常冷,失精。余如《经》。 

卷第八
茅根
属性:r茅根pd153。bmpr 
味甘,寒,无毒。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下五淋, 
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久服利人。其苗主下水。一名兰根,一名茹根,一 
名地菅,一名地筋,一名兼杜。生楚地山谷、田野。六月采根。 
陶隐居云∶此即今白茅菅(音奸)。《诗》云∶露彼菅茅,其根如渣芹,甜美。服食此, 
断谷 
甚良。俗方稀用,唯疗淋及崩中尔。唐本注云∶菅花,味甘,温,无毒。主衄血,吐血, 
灸疮。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白茅,臣,能破血,主消渴。根治五淋,煎汁服之。陈藏 
器云 
∶茅针,味甘,平,无毒。主恶疮肿,未溃者,煮服之。服一针一孔,二针二孔。生挪敷 
金疮,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成白花者,功用亦同。针即茅笋也。又云∶屋茅, 
主 
卒吐血。细锉三升,酒浸煮,服一升。屋上烂茅,和酱汁研敷斑疮,蚕啮疮。一名百足虫。 
茅屋滴溜水,杀云母毒。日华子云∶茅针,凉。通小肠,痈毒、软疖不作头,浓煎和酒服。 
花刀箭疮,止血并痛。根主妇人月经不匀。又云∶茅根,通血脉淋沥,是白花茅根也。又 
云∶屋四角茅,平,无毒。主鼻洪。 
图经曰∶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 
亦可 
啖 
,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今人取茅 
针 
,挪以敷金疮,塞鼻洪,止暴下血及溺血者,殊效。刘禹锡《传信方》∶疗痈肿有头,使必 
穴 
方,取茅锥一茎正尔,全煎十数沸,服之,立溃。若两茎即生两孔,或折断一枝为二,亦生 
两穴。白茅花,亦主金疮,止血。又有菅,亦茅类也。陆机《草木疏》云∶菅似茅而滑无毛 
,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韧宜为索,沤之尤善。其未沤者名野菅。《诗》所谓白茅菅兮是 
此也。入药与茅等。其屋苫茅经久者,主卒吐血。细锉三升,酒浸,煮服一升,良已。肘后 
方 
∶ 
疗热。取白茅根四升锉之,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适冷暖饮之,日三服。又方∶诸竹木 
刺在肉中不出。取白茅根烧末,脂膏和涂之。亦治因风致肿。 

卷第八
紫菀
属性:r紫菀pd154。bmpr 
味苦、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疗咳唾 
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一名紫茜,一名青苑。生房陵山谷及真定、 
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干。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陶隐 
居云∶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唐本 
注云∶白菀即女菀也。疗体与紫菀同。无紫菀时亦用白菀。陶云不复用,或者未悉。臣禹锡 
等谨按药性论云∶紫菀,臣,味苦,平。能治尸疰,补虚,下气及胸胁逆气,治百邪鬼魅 
, 
劳气虚热。日华子云∶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