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证类本草 >

第168章

证类本草-第168章

小说: 证类本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儿耳后月蚀疮。烧蚯蚓屎,合猪脂敷之。谭氏小儿治蜘蛛咬,遍身疮子。以葱一枝,去 
尖头作孔,将蚯蚓入葱叶中,紧捏两头,勿泄气,频摇动,即化为水,点咬处,瘥。孙真人 
小儿患溃耳,出脓水成疮污方以蚯蚓粪碾末敷之,兼吹耳中,立效。百一方治交接劳复,阴 
卵肿或缩入腹,腹绞痛,或便绝。蚯蚓数条,绞取汁服之,良。又方治中蛊毒或吐下血若 
烂肝。取蚯蚓十四枚,以苦酒三升渍之,蚓死,但服其汁。已死者皆可活。 
衍义曰白颈蚯蚓,自死者良,然亦应候而鸣。此物有毒。昔有病腹大,夜闻蚯蚓鸣于身, 
有人教用盐水浸之而愈。崇宁末年,陇州兵士暑月中在 厅前,跣立厅下,为蚯蚓所中,遂 
不 
救。后数日,又有人被其毒,敷识者教以先饮盐汤一杯,次以盐汤浸足,乃愈,今入药,当 
去土了微炙。若治肾脏风下疰病,不可阙也,仍须盐汤送。王荆公所谓 壤太牢俱有味,可 
能蚯蚓独清廉者也。 

卷第二十二下品
(音噎)(乌红切)
属性:r (音噎) (乌红切)pd455。bmpr 
味辛,平,无毒。主久聋,咳逆,毒瓦斯出刺,出汗,疗鼻窒(陟栗切) 
。其土房主痈肿,风头。一名土蜂。生熊耳川谷及 ,或人屋间。 
陶隐居云∶此类甚多,虽名土蜂,不就土中为窟,谓 (力展切)土作房尔。今一种黑 
色,腰 
甚细,衔泥于人室及器物边作房,如并竹管者是也。其生子如粟米大居中,乃捕取草上青蜘 
蛛十余枚满中,仍塞口,以拟其子大为粮也。其一种入芦竹管中者,亦取草上青虫,一名蜾 
蠃。诗人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言细腰物无雌,皆取青虫,教祝(音咒)便变成己子, 
斯 
为谬矣。造诗者乃可不详,未审夫子何为因其僻邪。圣人有阙,多皆类此。唐本注云∶土蜂 
,土中为窠,大如乌蜂,不伤人,非 , 不入土中为窠。虽一名土蜂,非 也。今 
按∶李含光《音义》云∶咒变成子,近亦数有见者,非虚言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 
按∶《尔雅》果蠃,蒲卢。注云∶即细腰蜂也,俗呼为 。《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注 
曰∶螟蛉,桑虫也。蜾蠃,蒲卢也。言蒲卢负持桑虫,以成其子,乃知 即蒲卢也。蒲卢 
即细腰蜂也。据此,不独负持桑虫,以他虫入穴, 泥封之,数日则成蜂飞去。陶云是先生 
子如粟在穴,然捕它虫以为之食。今人有候其封穴了,坏而看之,果见有卵如粟在死虫之上 
,则如陶说矣。而诗人以为喻者,盖如其大而不知其细也。陶又说此蜂黑色,腰甚细,能 
泥在屋壁间作房,如并竹管者是也。亦有入竹管中、器物间作穴者,但以泥封其穴口而已。 
《图经》云∶ 泥作窠,或双或只,得处便作,不拘土石竹木间,今所在皆有之。日华子云 
∶ ,有毒。治呕逆,生研,竹木刺。入药炒用。 
图经曰 ,生熊耳川谷及 ,或人家屋间,今处处有之。黑色而腰细,虽一名土蜂, 
而不在土中作穴,但 土于人家壁间或器物旁作房,如比竹管者是。谨按郭璞注《尔雅》果 
蠃,蒲卢。云∶即细腰蜂也。俗呼为 。又《诗·小雅》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注∶ 
螟 
蛉,桑虫也。蜾蠃,蒲卢也。言蒲卢取桑虫之子,负持而去,妪养之,以成其子。又杨雄《 
法言》云∶螟蛉之子殪,而逢果蠃祝之曰∶类我类我。注云∶蜾蠃遇螟蛉而受化,久乃变成 
蜂尔。据诸经传,皆言此蜂取他虫而化为己子。陶隐居乃谓生子如粟米大,在其房中,乃捕 
取草 
又段 
成式云∶书斋中多 ,好作窠于书卷,或在笔管中,祝声可听,有时开卷视之,悉是小蜘 
蛛,大如蝇虎,旋以泥隔之,乃知不独负桑虫也。数说不同,人或疑之。然物类变化,固不 
可度。蚱蝉生于转丸,衣鱼生于瓜子,龟生于蛇,蛤生于雀,白 之相视,负螽之相应,其 
类非一。若桑虫、蜘蛛之变为蜂,不为异矣。如陶所说卵如粟者,未必非祝虫而成之也。宋 
齐丘所谓 之虫,孕螟蛉之子,传其情,交其精,混其气,和其神,随物大小,俱得其真 
,蠢动无定情,万物无定形,斯言得之矣。 
陈藏器云∶土蜂, 注苏云∶土蜂,土中为窠,大如乌蜂。按土蜂赤黑色,烧末油和 
敷蜘 
蛛咬疮,此物能食蜘蛛,亦取其相伏也。圣惠方∶治小儿霍乱吐泻方∶用 窠,微炙 
为末,以乳汁调下一字,止。 
衍义曰 ,诸家所论备矣,然终不敢舍诗之意。尝析窠而视之,果有子,如半粟米大, 
其 
应是诸虫皆可也。陶隐居所说近之矣。人取此房,研细,醋调,涂蜂虿。 

卷第二十二下品
葛上亭长
属性:味辛,微温,有毒。主蛊毒,鬼疰,破淋结,积聚,堕胎。七月取,曝干。 
陶隐居云∶葛花时取之,身黑而头赤,喻如人着玄衣赤帻,故名亭长。此一虫五变,为 
疗皆 
相似,二月、三月在芫花上,即呼芫青;四月、五月在王不留行上,即呼王不留行虫;六月 
、七月在葛花上,即呼为葛上亭长;八月在豆花上,即呼斑蝥;九月、十月欲还地蛰,即呼 
为地胆。此是伪地胆尔,为疗犹同其类。亭长,腹中有卵,白如米粒,主疗诸淋结也。唐本 
注云∶今检本草及古今诸方,未见用王不留行虫者,若尔,则四虫专在一起。今地胆出豳 
(音 )州,芫青出宁州,亭长出雍州,斑蝥所在皆有,四虫出四处,其虫可一处周游四州 
乎? 
且芫青、斑蝥形段相似,亭长、地胆貌状大殊。豳州地胆,三月至十月,草莱上采,非地中 
取。陶之所言,恐浪证之尔。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五月、六月葛叶上采取之,形似 
芫青而苍黑色。凡用斑蝥、芫青、亭长之类,当以糯米同炒,看米色黄黑,即出,去头、足 
及 
图经文附芫青条下。 

卷第二十二下品
蜈蚣
属性:r蜈蚣pd456。bmpr 
味辛,温,有毒。主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疗 
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生大吴川谷、江南。赤头、足者良。 
陶隐居云∶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烂积草处得之,勿令 
伤, 
曝干之。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多火炙令赤以当之,非真也。一名 蛆。庄周云∶ 蛆 
,甘带。《淮南子》云∶腾蛇游雾,而殆于□蛆。其性能制蛇,勿见大蛇,便缘而啖其脑。 
蜈 
蚣亦啮人,以桑汁、白盐涂之即愈。唐本注云∶山东人呼蜘蛛,一名 蛆,亦能制蛇,而蜘 
蛛条无制蛇语。庄周云 蛆,甘带。淮南云腾蛇殆于 蛆,并言蜈蚣矣。臣禹锡等谨按蜀 
本图经云∶生山南谷土石间,人家屋壁中亦有。形似马陆,扁身长黑,头、足赤者良。今出 
安 
、襄、邓、随、唐等州,七月、八月采。日华子云∶蜈蚣,治症癖,邪魅,蛇毒,入药炙用 
。 
图经曰蜈蚣,生吴中川谷及江南,今江浙、山南、唐、邓间皆有之。多在土石及人家屋 
壁 
间,以头、足赤者为胜。七、八月取之,黄足者最多。人以火炙令赤以当之,不堪用也。其 
性 
能制蛇,忽见大蛇,便缘而啖其脑。陶隐居及苏恭皆以为《庄子》称 蛆,甘带。《淮南子 
》云∶腾蛇殆于 蛆,并言 蛆是此蜈蚣也。而郭注《尔雅》∶蒺藜, 蛆。云∶似蝗而大 
腹,长角,乃又似别种。下有马陆条,亦与蜈蚣相类,长三、四寸,斑色,其死侧卧,状如 
刀环,故一名刀环虫。书传云;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此虫足多,寸寸断之,亦便寸行是也 
。胡洽治尸疰,恶气诸方,皆用蜈蚣。今医治初生儿口噤不开,不收乳者,用赤足蜈蚣 
去足,炙,末,以猪乳二合调半钱,分三、四服,温灌之。 
雷公云凡使,勿用千足虫,真似,只是头上有白肉,面并嘴尖。若误用,并把着,腥臭 
气入 
顶,致死。夫使蜈蚣,先以蜈蚣、木末,不然用柳 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水 
末了,用竹刀刮去足、甲了用。千金方大治射工水弩毒。以蜈蚣大者一枚,炙为末,和苦酒 
敷之,亦治口噤。子母秘录治小儿撮口病,但看舌上有疮如粟米大是也。以蜈蚣汁,刮破 
指甲,研,敷两头肉,瘥。如无生者,干者亦得。抱朴子云∶末蜈蚣以治蛇疮。 
衍义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有中其毒者,以鸟鸡屎水稠调,涂咬处,效。 
大 
蒜涂之,亦效。复能治丹毒瘤。蜈蚣一条干者,白矾皂子大,雷丸一个,百部二钱,秤,同 
为末,醋调涂之。又畏蛞蝓,不敢过所行之路,触其身则蜈蚣死,人故取以治蜈蚣毒。桑汁 
、白盐亦效。 

卷第二十二下品
蛤蚧
属性:r蛤蚧pd457。bmpr 
味咸,平,有小毒。主久肺痨传尸,杀鬼物邪气,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生岭南 
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形如大守宫,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曰 
蛤蚧。最护惜其尾,或见人欲取之,多自啮断其尾,人即不取之。凡采之者,须存其尾,则 
用之力全故也。《方言》曰∶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谓蛤蚧。盖相似也。(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岭表录异云∶蛤蚧,首如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 
多 
巢于榕树中,端州子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旦暮则鸣,自呼蛤蚧。或云鸣一声是一年 
者 
。俚人采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尾不具者无功。日华子云∶无毒。 
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又名蛤蟹,合药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以 
酥炙用,良。 
图经曰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木间,今岭外亦有之。首若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 
色黄如土,长四、五寸,尾与身等,盖守宫、 蜓之类也。故扬雄《方言》云∶桂林之中, 
守宫能鸣者,俗谓之蛤蚧,言其鸣自呼其名也。药力全在尾,人捕之,则自啮断其尾,因得 
释 
去。巢穴多根据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楼间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长柄两股铁叉,如粘黍 
竿状,伺于榕木间,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脑,一股着尾,故不能啮也。行常一雄一雌相随 
,入药亦须两用之。或云阳人用雌,阴人用雄。 
海药云∶谨按《广州记》云∶生广南水中,有雌雄,状若小鼠,夜即居于榕树上,投一 
获 
二。《岭外录》云∶首如虾蟆,背有细鳞,身短尾长。旦暮自鸣蛤蚧。俚人采之,割腹以竹 
开张 
,曝干,鬻于市,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彼人用疗折伤。近日西路亦出,其状虽小,滋力 
一般。无毒。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并宜丸散中使。凡用,炙令黄熟,熟捣,口舍少许 
,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雷公云凡使,须认雄雌。若雄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 
粗;雌为蚧,口尖,身大尾小。男服雌,女服雄。凡修事服之,去甲上、尾上并腹上肉毛, 
毒 
在眼。如斯修事了,用酒浸,才干,用纸两重,于火上缓隔焙纸炙,待两重纸干,焦透后, 
去纸,取蛤蚧于瓷器中盛,于东舍角畔悬一宿,取用,力可十倍。勿伤尾,效在尾也。 
衍义曰蛤蚧,补肺虚痨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间积虚热,久则成疮,故嗽出脓血, 
晓 
夕不止。喉中气塞,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