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94-推逢寤语 医林琐语 >

第3章

694-推逢寤语 医林琐语-第3章

小说: 694-推逢寤语 医林琐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食之人未有一生无病者,少壮之人病犹未觉,年高之人病乘其所甚而现,精神不能支而衰,病及之矣,此其积非一日之故也。每见年华既迈,不任其病患之苦,必欲决去以为快。不知病根,有生一病之所现,即一藏之受损,乃汲汲焉求以医药草木之末疗治之。不知脏腑已不如昔,病患白不全祛,况寒凉温热之味,解表下里之药乱攻妄投,真精愈耗。何如养气存神宝精,病以渐除,反有过于服饵之效,知命之士味之。

古今名医惟东垣为圣,其处方治病药品极多,譬如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他如张子和之汗吐下三法多宜于北,近日朱丹溪补阴诸方多宜于南,自有医以来名士不数数也。近医书充栋,多被庸工剽掠前书,妄著论辨;类集诸方,玉石并载。一遇病患,盲不能辨,宜用何药何方,人命至重,非以供庸工之尝试也。嗟乎,三代以还岂独圣学不能复明,即如小道亦未有可观者焉。

人生病患乃得于父母禀受之初者,其终当有何疾,亦是定数。家有一仆,其母五旬余患膈咽而终,其仆五旬余亦患膈咽而终,如其母之疾。其母受胎后二十年而有是病,其子经五十年而后有是病,则其母未病之先,而其子之病源已受是气于结胎之时矣,岂非一定之数乎。今人得末疾而汲汲求疗于草木之粗,祈祷之末,其亦不知受病之源者矣。

草木滋味原与人身精神本非同类,止是藉其寒温甘苦性气救偏补敝耳,然又视其人物质禀,乃可奏功。假如牛马有病气质顽钝,止取药滓杂煮啖之其病可疗。村夫野氓生平不曾服药,气质粗蠢,苟遇病患,止须庸医稍稍品剂其病亦已。至城市中之人病已难瘥,及贵室宦家气禀既已清淑,药品卒不易应,虽用上医处剂,称量分铢,犹不易冀其全效也。若稍遇沉疴卧榻之病,则岌岌乎殆矣。

人之脉气不同,不可一类而推。长人脉长,短人脉短,瘦人脉露,肥人脉深,性褊急者脉弦浮,性明快者脉流利,凶狠者脉劲实,慈祥者脉和缓,不摄之人病轻脉重,有养之士病重脉轻,忠厚之脉往来调畅,诡谲之脉乍浮乍沉,其余素禀暴变之不同,又有不可尽举者,要在指外盈虚消息之耳。

蜀人通真子注叔和《脉经》已行于世,而其道未行,遂历湖汉江浙亦未有目之者,及至淮之邵伯镇,旅于僧舍,亦无闻于人,又将转而之他。主僧闻之日:子若不设肆,谁则知之。市有寺屋,吾给子具,请试为之。既而医道大行,家产丰足。一日主僧将化,召其前来密语日:子前生在此铺街凿井,今享此报,更宜积德。言讫而化。

神农氏遍尝百草,尽知草木甘苦寒温,立法攻治百病。后世医家相沿为衣食计,承袭差误,杀人之害多于生人之功。余见粗工不识身中升降之理,腠理启闭之度,妄施针药,致失人命,殊为可惜。士君子须知病前自防之戒,兢兢调适,苟罹小患必须颐神养气,静心固精,俟其自复可以万全。若轻用药饵,纵得小效,所伤必多。药无补法,不可轻信。惟有汗吐下三法推陈致新,差为得理,尤须慎而用之。

远在千万里之外,可以数测,近在一身之内,不可以理推,何以故?天地之远,中国之外,按历象据图藉可尽知。若一身之中,心肝脾肺肾之五藏,膀胱小肠胆大肠三焦之五腑位置则可知矣。若其中所以运行,所以溉注,以生吾人者今之医流虽度量揣摩万端,终不知也。昔列子称工人偃师所造倡者,歌舞合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皆传会革木胶膝白黑丹青之属。所为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无不毕具。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见,废其肾则足不能步。若偃师者非知造化之所为乎。呜呼,惟如是,然后知吾身中之所以运行,而惜乎偃师之不再生也。

名医用硝黄冷水治痘疮毒气太过者,不可见其用药,相背而惑之。有一种毒痘证,头面遍身浑如朱砂,始出即成一片,不分个数,闷乱烦躁,大便鲜血日夜无度。又见一种毒痘,出至十二三日,口鼻闭塞,气无出路,耳眼亦然,渐次口鼻清血黯水进然而出。此二者固为死症,如敢以硝黄下之,则或可回生,倘一疑虑则祸不旋踵矣。余有慧女出痘患如前症,顿至不救,至今惜之,因见此论殊有理,笔记以惠来者。

万病解毒丹药品具载方书,余尝见藩府所制,药味真正,构藏箧笥中,每遇奇疾莫不应手而瘥。尝谓仕宦遇美药,如猪腰子、三七、血竭、阿魏、花蕊石、蚺、蟾诸品,必谨藏之,伺一用著处,转死回生,一壶千金也。闭门著方书虽非大臣盛业,然知医岂非人子之有事哉。

养生主论云:予尝从士大夫游洛间,每闻诸公称一人善治背疮者,叹其不遇,其说神异。忽日有一人同一方士来投予之别墅,托宿数日。云:善治背疮,询之即其人也。问其方唯唯然,自言某师遇仙得传此草,虽六月间,以手探之亦如冰雪。一日至墅外,忽自咄咄而报日,门前幸有此仙草,遂郑重付祝于余。余叹而诺之,日:此即射干也。方士日:某昔货药淮西,适值官司拿医出征,远窜入八百里山场内,遇一老姥,年一二百岁。自谓金亡避兵来此,元完颜氏医姥也。传以此草并寿星散专治恶疮,救人无数。并著其方地扁竹散,射干为末。射千即俗名地扁竹也,原花园中之物,叶如良姜,根如竹鞭,其色初开,如金之状。又:一味,每用小钱抄末三字许,温酒调服。病在上即微吐,在下即微泻。予用济人其功如神。仍用膏药收口。寿星散专治恶疮痛不可当者,掺之不痛,不痛掺之即知痛。大南星一味为末。右一味,如背疮大痛者,遍掺于上即得安卧;不知痛者,掺之至于知痛即可治也。

疡医公孙知叔,赋性慈慧,记闻详博,深明百药之性味,创造丹砂、雄黄、矾石、磁石、石胆为五毒之剂。其说盖取丹砂养血而益心,雄黄长肉而补脾,矾石理脂膏而助肺,磁石通骨液而壮肾,石胆治筋而滋肝,外疗疮疡之五证,内应五脏。拘之以黄鍪,熟之以火候,药成敷疡,无不神效。一人须有疽生,一夕决溃,势甚危殆,以前药敷之,应手而瘥。此方今医书未知载否,世亦罕用,予谨识之,以俟深知医理者取焉。

医方之用有验于一方,而不验于他方;有效于一用,而不效于再用;有应于一人,而不应于他人;有行于一年而不行于他年,为南北异气,深浅异病,贵贱异位,司天异宜也。善医者明于天地之机,阴阳之变,尊卑之位,脏腑之因,其庶乎,其得之矣。虽然医一也,用于彼则验,用于我则不验,用于前则验,用于后则不验,何故?由人之德行,由人之福量,救人之真诚与不真诚耳。《推逢寤语》终

跋《寤语》后

昔华胥子既梦寤,而以其言质之天倪生也。天倪生日:若今梦耶,宁向者之非寤乎。华胥子惘然失,疑其为呓语也。此昔人蕉鹿之辨,喻真于至道者,梦与觉两忘之也。予读亭子中条所著《寤语》,该洽古今,罔罗前闻,贯穿百家,遘逢焉足起人意者,信李子寤矣。困假其言以寤世耶,予强夫世之难寤也。被懵于见闻为牛胥之徒者,安知不以李子为呓语耶。虽然启蒙发聩在李子则既寤矣,乃若真于至道而梦觉两忘得之言。诠之外者,世亦安得天倪生而质之。

云寿病童估声树跋
中医瑰宝苑
 医 林 琐 语

'清' 元和 陆懋修九芝 著
   



1、医之为道,莫过于不使病大,不使病大,莫过于有病即治,可以保富贵,可以别贫贱。 
2、小而至于以草取嚏,真不足道矣,而此法出于《内经》。 
3、《伤寒论》曰:服桂枝汤不解,先刺风池、风府。(风池二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入耳者是。风府在项上发际大筋宛宛中者是。)否则,以三指密排,在脑后发际横擦之至两耳旁,令徉热,亦可去风。 
4、喉闭不能进汤饮,以手横搦其颈皮,一手灌药。盖颈皮从横里紧,喉皮即从竖里开。此法余有所受,曾一再试之果验。 
5、中风牙关紧闭,无法下药,必先以水浸乌梅肉令软,将青布包箸头蘸擦之,得涎流,牙便开。 
6、上牙属胃,下牙属大肠,煎熬爆炙,蕴热于肠胃,牙必受病耳。时以石膏五钱、元明粉三钱,胆矾钱半,共末,每晨盥漱后,用牙刷蘸擦,可使齿力坚强。 
7、老年人牙落,食物必吐其渣,可免停滞。 
8、《内经》云:“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少壮时不信也,年老而后信之。 
9、东坡一生常食茯苓,在饮酒者尤宜效之。 
10、楼英曰:“饮酒而头汗出者,血证也。头汗而额上偏多者,额属心部,亦血证也。”此为的评。 
11、眉棱骨痛,服白芷即解,是处即攒竹穴也。 
12、张从正《儒门事亲》云:养生之与攻病,本自不同。今人以补剂疗病,宜乎不效。 
13、赵养葵《医贯》云:食填太阴名曰食厥,下部有脉上部无脉,不吐即死。如肠腹绞痛,手不可按,更不可下。凡下血积必用桃仁、红花。下水积必用甘遂、牵牛。下水中之血积必用水蛭、虻虫。赵固以六味丸统治百病者,尚有此说,益可见治之不独贵补矣。 
14、张从正曰:郁之成也,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导而去之,若强补而留之,留即不去,遂成五积。 
15、咳每由于风寒,必能尽力祛风,佐以消导,初起色白而薄,其味咸。咳甚则腹皮引痛,非水泛为痰也。渐愈则痰渐厚,色渐转黄,其咳虽至一两月,不可服滋腻药。 
16、失血遗精,人皆谓是十成劳病矣,然必有所因,只从《内经》“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二语,无不愈者,一用补剂,病不去矣。 
17、汗为人身之宝,夏日一闭汗即病,人每言寒则无汗,不知热甚亦无汗,凡服石膏以取汗者,即为此也。 
18、附子为北方玄武真神,坐镇水邪,力能行水,用附子者,非独用以助阳,实用以破阴,故为水寒而外见热象者,先以一二剂试之,无热即当改用附子,非忽以为热而用寒药,忽以为寒而用热药也。 
19、凡身骨节酸楚,一用羌活、独活,当日而止,是极有验。 
20、太阳病之脉,有阳浮而阴弱者,阳谓寸脉,阴谓尺脉也,言病在上而不在下也,不可以阴弱为阴虚。 
21、按摩一科,失传久矣,此法实不可少。 
22、《难经》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名厥头痛,非厥阴头痛之谓。 
23、“真头痛,手足青至节,死不治。”古人青清通用,谓清冷也。真心痛,手足青至节,亦不治,皆手足冷也。 
24、三公坐而论道,圣君贤相之事也。姚际恒乃谓《素问》言多穿凿,且以黄帝与岐伯对问为荒诞。其隘甚矣。 
25、姚又云:“《本草》汉志无之,汉平帝诏天下举通方术本草者,本草之名始见于此。”平帝既诏举知本草者,则汉以前之早有《本草》可知矣。而又曰:“此必东汉人作也。”则平帝乃诏举后汉时能知本草者耶? 
26、《伤寒论》清谷之清,与清便之清,皆即圊字,圊即溷也。圊,《唐韵》七情切;《集韵》亲迎切,并音清。《说文》厕:清也。大徐曰:厕古谓之清,言污秽常当清除也。溷,《说文》:厕也;《唐韵》、《集韵》并胡困切;《集韵》苍经切,音青。 
27、阴阳五行俱主岁远而言,十干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巳辛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