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脉诀刊误 >

第2章

脉诀刊误-第2章

小说: 脉诀刊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脏腑也。察病指南以七难六气循甲子旺脉分六腑者非也。阳明脉浮大而短。安得为胃脉形也。浮大 
而短。阳明燥金脉也。 
〔若诊他脉覆手看要自看时仰手认〕(诊脉皆须仰手看。覆手反诊用不应。) 
古人诊病必仰病患手而诊。医者覆其手。以三部九候菽重之法取之。惟反其诊者不然。盖南北二政 
之岁。三阴司天在泉。尺寸或有不应者。反其诊则应矣。不应者。脉沉不应诊也。覆病患手诊之。 
则脉见也。沉者为浮。细者为大。舍此之外。无覆手之诊。 
升按脉诀之言。谓诊他则覆手。自诊则仰手。取手便而已。刊误盖误认歌意。以医之覆手诊人。 
为覆病患之手也。自此以后有似此者。节去之而不辩。 
三部须教指下明。 
难经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 
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 
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蔡氏曰。手太阴之脉。自腕中横纹至鱼际。横纹得同身之一尺一寸。自腕中 
横纹前尽一尺为阴之位。自鱼际后一寸为阳之位。太阴动脉。前不及鱼际横纹一分。后不及腕中横纹 
九寸。故古人 
于寸内取九分。尺内取一寸。冥契阳九阴十自然之数。尺寸之间。谓之关。关者。阴阳之限也。 
索氏曰。 
诸家论脉部位。或曰尺寸。或曰寸关尺。或曰三寸为三部。或尺寸三部通论。其不同者何 
也。素问言脉之部位。止言尺寸。未言关也。至扁鹊难经。乃言有关部。在尺寸之交。盖扁鹊 
假设关位。而寓于尺寸之交。以为三部也。其实只有尺寸而已。逮仲景本论。及王叔和言脉之部位。 
或以尺寸通论某脏某腑受病者。是确言诸脏腑之脉只一之意也。乃合黄帝之说矣。或以三部分 
论某脏某腑受病者。是假言诸脏腑之脉各出之意也。乃合扁鹊之说矣。今究仲景叔和。既宗黄帝。 
言只有尺寸。又从扁鹊三部之说何哉。盖黄帝言尺寸者。约度之义。扁鹊言三部者。亦约度之义。 
仲景叔和所以兼取并用。非疑而两存之也。千金载黄帝问曰。何谓三部脉也。岐伯曰。寸关尺也。 
今考黄帝书无此说。盖思邈假托耳。通真子曰。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述三部。言身之上中下部。 
非谓寸关尺也。 
九候了然心里印。 
素问曰。人有三部。部有九候。乃各于动脉现处候之。分九候。今脉诀所歌。以寸关尺三部。 
每三部内有浮中沉三候。浮以候腑。中以候胃气。沉以候脏。通一手三部为九候也。 
大肠〔共〕(供)肺为传送。 
素问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传送者大肠之职。非与肺共也。 
大肠以肺为脏。供送应副而已。 
〔心与小肠为受盛〕(小肠受盛与心应。) 
素问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配心脏。与之相应。非心与小肠同受盛也。 
脾胃相通五谷消。 
素问曰。脾与胃以膜相连尔。胃受五谷。脾气磨而消之。 
膀胱肾合〔为津庆〕(通津径。) 
肾之所摄者精。胞之所藏者溺。精溺之泄。同为一径窦而出。若曰津庆。膀胱虽为津液之府。 
然五脏六腑皆有津液。非肾膀胱所专主也。 
三焦〔无状〕(为府)空有名。〔寄〕(分)在胸〔中〕(腹)。膈相应。 
此段皆以脏腑配合为歌。至三焦。却不以命门为配。其以三焦附于尺诊欤。且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心主脉历络三焦。手少阳脉遍属三焦。其治各有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各有法象。 
不偏在下。安可诊于尺也。且难经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即上焦之部。中下部即中下焦。 
分诊甚明矣。三因方之好异也。云。三焦有形如脂膜。附于两肾夹脊。若果如此。则内经难经言之矣。 
其经脉又何遍属历络之云乎。 
肝胆同为津液〔府〕(居)。〔能〕(上)通眼目为清净。 
素问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则津液府。施于膀胱为当。以为肝胆则非。又肝脏胆腑。今云同为 
府。辞又害意。今改之同为津液居。乃言肝胆之津液耳。五脏各有液。肝之液泣。其候目。五腑皆 
有出入。惟胆无出入。其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故藏在肝短叶间。相并而居。内藏 
精汁三合。其汁清净。经曰。胆者清净之府。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故上通眼。人年 
老目昏者。血衰。肝叶薄。胆汁减也。 
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素问曰。常以不病调病患。医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为法。陈氏曰。凡欲诊脉先调自气息。 
压。取病患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莫之敢违。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分)尺〔泽〕(寸)。三部还须仔细看。 
尺泽者手太阴之合穴。在肘中约纹上。其取一寸九分之法。上始鱼际太渊。下终尺泽一尺一寸。 
于尺取一寸。于寸取九分。为三部之位。通真子云。三部。寸口在上。关脉在中。尺泽在下。尺泽者。 
尺脉一寸之外。余脉所不出不见。如入深泽而穴。故曰尺泽。安可以穴名而言尺部。今改之。无求 
子于三部。每部以浮中沉及四旁。分为七候。先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 
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内消息之。此无求子合经中诸法以为定法也。凡诊 
平人之脉常以平旦。凡诊病脉。则不以昼夜。王贶子亨法也。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阳数〔即吐〕(为热) 
兼〔头痛〕(吐血)。 
难经曰。数则为热。脉经曰。阳数则吐血。 
阴微即泻脐中吼。阳实应知面热风。阴微盗汗劳兼有。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 
(脐下热痛久。) 
脉经云。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尺主下部。今云脾热口臭。脾在中州。非尺所系。 
阳微浮弱定心寒。阴滑〔食注脾家咎〕(经脉不调候。) 
脉经曰。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及尿血。食注脾咎。当诊于关上。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此总结关前为阳名寸口以下之文也。脉经辨阴阳大法云。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吐血。阴 
微下利。阳弦头痛。阴弦腹痛。阳微自汗。阴微自下。阳热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躁不得眠。 
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今脉诀所述。或遵或违何也。洁古曰。阳弦为脉浮而弦。阴弦为脉沉而弦。 
但言阴阳者。乃脉之浮沉也。经曰。浮为表。沉为里。非止寸口独浮尺独沉。尺寸俱有浮沉。今按 
洁古论浮沉表里则是。而以论此段阴阳则非。盖脉经脉诀。皆以关前阳关后阴启之。中论脉证。后又 
以关前关后辨阴阳结之。安可以浮沉论。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 。 
素问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难经曰。脉来。 
一呼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二经之言不同何也。盖难经因论损至之脉而概举也。故于至脉。则 
云一呼再至。曰平。不言一吸者。举一使反三隅也。及后再举。则兼呼吸。总论。不大不小者。息 
数调匀也。然不若内经理备言详。其曰闰以太息者。闰在气盈朔虚之间。太息在呼吸之间。犹岁之闰。 
非一呼一吸之外再有呼吸也。 
太息者。呼吸定息在呼吸之间。脉因而又一动。以成五动之数。亦如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而脾受谷气于中。在呼出吸入之间也。 
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 
〔三至为迟一二败〕(一息一至着床害。)两息一至死非怪。 
迟败。前已言矣。今重出。况下文两息一至正论损。损有四等。故改之以举其凡例。十四难曰。 
何谓损。 
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损脉从下上。自一呼一至。 
而至四呼一至也。然离经夺精则必死矣。何待三呼四呼一至。故脉诀。两息一至即言死。仲景曰。 
脉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患脉一至也。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患脉一至也。六损一时死。 
平人六息。病患脉一至也。此仲景于四损之上。又增五损六损。为一日一时死期。 
迟冷数热古今同。难经越度分明载。 
难经曰。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越度者秦越人之法度也。 
热〔即〕(积)生风冷〔生〕(动)气。用心指下丁宁记。 
热岂能生风。热积之多则风生。冷不能生气。冷积之多则动气。然冷热。亦能动血而为病。不可专泥也。 
春弦夏〔洪〕(钩)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 
素问曰。春脉如弦。其气来 弱轻虚以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夏脉如钩。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秋脉如浮。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冬脉如营。其气来沉以抟。故曰营。难经曰。者弦。脉来 
厌厌聂聂。如循榆叶。(当根据素问作脉来 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 
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弓弦。曰死。夏钩。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 。曰平。来益数如鸡举足曰病。 
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秋毛。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当根据素问作厌厌聂聂如落榆叶。) 
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消索如风吹毛曰死。冬石。脉来上大下锐。如雀之啄。曰平。 
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今按四时之脉。皆取法象本乎难经。夏脉不 
当改作洪。 
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四时之末。土旺十八日。此脾土之本位。然而四时之候。四脏之脉。皆以脾土胃气为本。难经曰。 
脾者中州。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尔。来如雀之啄。如水之漏下。是脾家之衰见也。脉经曰。六月季夏建未。 
坤之间。土之位。脾旺之时。其脉来阿阿而缓。名曰平脉。今脉诀增春杨柳以为法象。蔡氏曰。凡脉不 
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为胃气。亦可谓善于形容者矣。 
今按难经所言。四时之平脉者。有胃气之脉也。病脉者。四时脉多而胃气少者也。死脉者。但有四时 
脉。而无胃气者也。如此则胃气之脉。随四时而寓于当时之脉之中。为平脉也。不可得而见。亦不可 
得而形容。其曰阿阿而缓者。专以四季十八日中所诊而见者言之耳。 
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枢晓解通玄记。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阳脉)还应是本宗。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阴脉)同。 
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惟浮沉二脉。可以表里论。黄、岐、越人、仲景、叔和皆不言表里。脉经王氏所作。 
无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今脉诀窃托叔和之名。其论脉却悖于脉经。自六朝以来。以七表八里九道为世 
大惑。未有言其非者。王裳着阐微论。谓脉诀论表不及里。于脉之形状大有发明。至于表里则不言其 
非。尚拘拘增数长二脉为九表。加短细二脉为十里。以九与十为阴阳数之极。呜呼。脉之变化。固从阴 
阳生。然安可以名数拘之哉。从来之论脉有以浮沉长短滑涩为三阴三阳者。有以大小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