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脉诀刊误 >

第14章

脉诀刊误-第14章

小说: 脉诀刊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往有病讳而不言。惟以诊脉而试医之能否。诊之而所言偶中。便视为良医。倾心付托。笃意委任。而于 
病之根源。一无所告。药之宜否。亦无所审。惟束手听命于医。因循遂至于死。尚亦不悟。深可悲夫。 
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学。不识义理。固无足怪。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于此习。是又大可笑也。 
夫定静安虑格物致知。乃大学首章第一义。而虑者谓处事精详。格物者谓穷致事物之理。致知者谓 
推极吾之所知。凡此数事。学人必常究心于此矣。先正又曰。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病卧于床。 
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夫望闻问切。医家大节目也。苟于临病之际。惟以切而知之为能。其余三 
事一切置而不讲。岂得为知医乎。岂得为处事精详乎。岂得为穷致事物之理。而推极吾之所知乎。 
又岂得为父而慈。为子而孝乎。且医之良。亦不专于善诊一节。苟或动静有常。举止不妄。存心而 
忠浓。发言而纯笃。察病详审。处方精专。兼此数者。亦可谓之良矣。虽据脉言症。或有少差。然一 
脉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尽中也。若以此而遂弃之。所谓以二鸡子而弃干城之将。乌可与智者道哉。 
姑以浮脉言之。脉经云。浮为风、为虚、为气、为呕、为厥、为痞、为胀、为满、不食、为热、 
为内结等类。所主不下十数种病。假使诊得浮脉。彼将断其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闻问。而欲的知 
其为何病。吾谓戛戛乎其难矣。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后。则是望闻问之间。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 
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若病与脉应。则吉而易医。脉与病反。则凶而难治。以脉参病。意盖如此。 
曷尝以诊脉知病为贵哉。夫脉经一书。拳拳示人以诊法。而开卷入首。便言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 
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也。岂得而偏废乎。噫。世称善脉莫过叔和。尚有待于彼此参伍。况 
下于叔和万万者耶。故专以切脉言病。必不能不至于无误也。安得为医之良。抑不特此。世人又有以太 
素脉而言人贵贱穷通者。此又妄之甚也。予尝考其义矣。夫太者始也。初也。如太极太乙之太。素 
者质也。本也。如绘事后素之素。此盖言始初本质之脉也。始初本质之脉。果何脉耶。则必指元气而 
言也。东垣云。元气者。胃气之别名。胃气之脉。蔡西山所谓不长不短。不疏不数。不大不小。应 
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也。无病之人皆得此脉。以此脉而察人之有病无病。则可。以此 
脉察人之富贵贫贱。则不可。何也。胃气之脉。难以形容。莫能名状。将何以为贵贱穷通之诊乎。 
窃视其书。名虽太素。而其中论述。略无一言及于太素之义。所作歌括率多俚语。全无理趣。原其 
初志。不过托此以为侥利之媒。后世不察。遂相传习。莫有能辩其非者。或又为之语曰。太素云者。 
指贵贱穷通禀于有生之初而言也。即脉可以察而知之。非谓脉名太素也。予曰。固也。然则太素之所 
诊者。必不出于二十四脉之外矣。夫二十四脉皆主病言。一脉见则主一病。贫富贵贱。何从而察知哉。 
假如浮脉。其诊为风。使太素家诊之。将言其为风耶。抑言其为贵贱穷通耶。二者不可得兼。若言其 
为风。则其所知亦不过病也。若遗其病而言其为贵贱穷通。则是近而病诸身者尚不能知。安得谓之太素。 
则远而违诸身者。必不能知之也。盖贵贱穷通。身外之事。与身之血气了不相干。安得以脉而知之乎。 
况脉之变见无常。而天之寒暑不一。故四时各异其脉。不能必其久而不变。是以今日诊得是脉。明日 
诊之而或非。春间诊得此脉。至夏按之而或否。彼太素者。以片时之寻按。而断人一生之休咎。殆必 
无是理。然纵使亿则屡中。亦是捕影捉蛇。仿佛形象。安有一定之见哉。噫。以脉 
察病。尚不知病之的。而犹待于望闻问切。况能知人之贵贱穷通乎。使脉而能知贵贱穷通。则周公 
之易。邵子之数。希夷之相。子平之命。皆不必作矣。何圣人之不惮烦也。何后世不从其脉之简便。 
而犹以卜占风鉴星命。而谈不绝口哉。且脉肇于岐黄。演于秦越。而详于叔和。遍考素难脉经。并 
无一字语及此者。非隐之也。殆必有不可诬者矣。若果如太素所言。古人当先为之矣。又何待后人 
之驰骋耶。巢氏曰。太素脉者善于相法。特假太素以神其术耳。诚哉言也。足以破天下后世之惑矣。 
又有善伺察者。以言 人。阴得其实。故于诊按之际。肆言而为欺罔。此又下此一等。无足论也。 
虽然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气之清者。则必形质清。血气清。而脉来亦清。 
清则脉形圆净。至数分明。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贵与富而已。若曰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日招财。 
何年得子。吾皆不得而知矣。禀气之浊者。则必形质浊。气血浊。而脉来亦浊。浊则脉形重浊。至数 
混乱。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贫与贱而已。若曰某时招晦。某时失财。某时损妻。某时克子。吾亦莫 
得而知矣。又有形浊而脉清者。此谓浊中之清。所主得意处多。而失意处少也。质清而脉浊者。此 
谓清中之浊。所主失志处多。而得志处少也。又有形不甚清。脉不甚浊。但浮沉各得其位。大小不失 
其等。亦主平稳而无大得丧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贫贱而夭。脉浊而促。其或清而促者。富贵而 
夭也。浊而长者。贫贱而寿也。其他言有所未尽。义有所未备。学人可以准此而类推。是则吾之所 
调以脉而知人富贵穷通者。一本于理而论也。岂敢妄为之说以欺人哉。噫。予所以着为是论者。盖以 
世之有言太素脉者。靡不翕然称美。不惟不能以理折。又从而延誉之于人。纵使其言有谬。阴又与之委曲 
而影射。此所谓误己而误人者也。果何益之有哉。又有迎医服药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询叩。 
终于默默。至有隐疾而困医者。医固为尔所困。不思身亦为医所困矣。吁。可慨也夫。此皆世之通患。 
人所共有。故予不得不详论之。以致夫叮咛之意。俾聋瞽者或有所开发焉。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 
得已也。(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 
必病温。王安道注曰。四气之伤人。人岂能于未发病之前。预知其客于何经络。何脏腑。而成何 
病乎。及其既发病。然后可以诊候。始知其客于某经络。某脏腑。成某病耳。飧泄也。 疟也。咳嗽也。温病也。 
皆是因其病发之时。形诊昭着。乃逆推之。而知其昔日致病之原。为伤风。伤暑。伤湿。伤寒耳。 
非是初受伤之时。能预定其必为此病也。机按。四气所伤。入于皮肤之内。藏于经脉之中。宜其见于 
动脉。可以诊候而知也。而王氏所论。尚谓病若未发。难以诊候而知。彼富贵贫贱。天之命也。身 
外事也。非若邪气入于皮肤。藏于血脉也。乌可以脉而知之乎。王氏此论。足以破太素之谬矣。故并附之。 
以示来者。) 

附录怪脉
论涩脉弦脉
属性:(出丹溪) 
脉之状不一。大率多兼见。人之病有四。曰寒、曰热、曰虚、曰实。故学诊者亦必以浮沉迟数 
为之纲。以察病情。初学人又以浮数为热为有余。沉迟为寒为不足。其间最难体认者。涩脉也。最 
难调治者。弦脉也。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又曰短而止。皆是不足之象。得此脉者。固为寒。 
为湿。为血少。为气多。为污血。然亦有病热与实者。不可不知。或因多怒。或因忧郁。或因浓味。 
或因补剂。或因无汗。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脉道阻涩。亦见涩状。若重取 
至骨。来似有力。且带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实热可也。医于指下见有不 
足之象。便以为虚为寒。用药热补。误人多矣。弦为春令之脉。非春时而见木为病也。五脏更相制伏。 
以防其太过。木为病则肝邪盛矣。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也。金 
不足以制木。则土病矣。考之诸家。皆曰弦者虚也。为反胃。为痛。沉弦为悬饮。弦长为积病。弦 
紧而细主 。弦而伏主 不治。弦急为腹痛。弦而钩主蜚尸。弦小主寒痹。弦而大。主半产漏下。 
亡血失精。双弦为寒。双弦而迟为心下坚。偏弦为饮。左寸弦头痛。右寸弦水走肠胃。左关弦怒而 
血聚。右关弦寒痛四肢拘急。趺阳弦肠痔下血。尺中弦小腹痛。回肠结核。率是木邪风气。土极士 
败为病。先哲常言之矣。惟金因火伏。木寡于畏之论。尚未发明。倘非滋水以降火。浓土以养金。 
加以行湿散风导郁。为之辅佐。邪何由去。病何由安。况弦脉为病甚多。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远。 
故不容不辨。若曰不然。夫弦属阳。而仲景列于五阴之数。至于叙六残贼之脉。又以弦为之首。涩 
为之终。其意可见。又云。痈疽而得浮洪弦数。气病脉也。岂可据此作热论。沉细弱涩。血病脉也。 
岂可据此作寒论。此万病之根本。非特痈疽而已。(机按。丹溪论涩弦二脉。及痈疽之脉主病。 
与诸家所主大不相侔。夫脉藏于血脉之中。形之于脉。宜其同也。何脉同而病异耶。此脉所以难凭。 
务须观形而审证也。噫。脉本以察病。而病尚难以脉决。彼富贵贫贱。乃外来假设之事。非藏于 
血脉中也。所谓赵孟所贵。赵孟能贱。岂得形之于脉。而可以脉之乎。) 

附录怪脉
脉大必病进论
属性:(出丹溪) 
脉。血之所为。属阴。大。洪之别名。火之象。属阳。其病得之于内伤者。阴虚为阳所乘。故 
脉大。当作虚多治之。其病得之于外伤者。邪客于经。脉亦大。当作邪胜治之。合二者而观之。皆 
病症方长之势也。谓之病进。不亦宜乎。(机按。脉之大。一也。内伤得之。为虚多。外伤得之。为 
邪胜。便要审证。如此分别。不知太素家诊得此脉。亦将审其贵贱。而如此分别否乎。) 

附录怪脉
脉说
属性:(出东坡) 
脉之难也尚矣。至虚有实候。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异。可不 
慎欤。病不可不 
谒医。医之明脉者。天下盖一二数。亦因其长而护其短耳。士大夫多秘所患。求诊以验医之能否。 
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医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则巧饰遂非以全其名。 
至于不救。则曰是固难治也。间有谨愿者。虽或因主人之言。复参以己之所见。两存而杂治。以 
故药之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医。盖于平时默验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疗。必 
先尽告以所患。使医了然知患之所在。虚实冷热。已定于中矣。然后求诊。则脉之疑似不能惑也。 
故虽中医。治吾病常愈。吾求疾愈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机按。东坡有宋名人。尚不使医索病 
于脉者。盖以脉虚而病实者。脉实而病虚者。脉有不相应故也。吁。病且难凭于脉。而欲凭脉知富 
贵贫贱。宁不为东坡笑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