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00-针灸逢源 >

第38章

300-针灸逢源-第38章

小说: 300-针灸逢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阳 在七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治腰脊痛。胃中寒。羸瘦身黄寒热胫酸。 
灵台 在六椎下俯而取之。(甲乙经无此穴出气府论注)治气喘不得卧。火到即愈。(灸 
三壮。) 
神道 在五椎下俯而取之。(灸五壮禁针)治伤寒头痛。往来 疟。悲愁健忘惊悸。 
身柱 在三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五壮至二七壮)治腰脊痛癫狂怒欲杀人。螈 身热。 
妄言见鬼。 
陶道 在一椎下。俯而取之。足太阳督脉之会。(针五分。灸五壮)治 疟寒热洒淅脊强 
头重目瞑。恍惚不乐。 
大椎(一名百劳) 在脊骨第一椎上陷中一曰平肩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五分。灸髓年 
壮)治五劳七伤乏力 疟肺胀胁满背膊拘急。 
哑门(一名喑门。一名舌厌。一名舌横) 在项后入发际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督脉阳维 
之会。入系舌本。(针三分。不可深禁灸灸令人哑)治重舌不语。衄血寒热。脊强反折。螈 癫疾 
风府(一名舌本) 在项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足 
太阳 
阳维督脉之会(针三分禁灸灸之失音)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半身不遂。头痛项急。鼻衄 
咽痛狂欲自杀。 
脑户(一名会额) 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足太阳督脉之会(针脑户入脑立死灸令人哑) 
。 
强间(一名大羽) 在后顶后一寸半。(当作百会后三寸○针二分。灸五壮)治头痛项强。 
目眩脑旋烦心。 
后顶(一名交冲) 在百会后一寸半枕骨上。(针二分灸五壮)治项强急。额颅上痛。恶风 
目眩。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一名巅上。一名天满) 在顶中央容豆许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 
直两 
耳尖上居中是穴(针二分。灸七壮)治头风鼻塞。中风口噤。心神恍惚。惊悸健忘 疟脱肛小 
儿夜啼。 
前顶 在囟会后一寸半骨间陷中。(针一分。灸三壮)治头风目眩。面赤肿。鼻多清涕。 
囟会 在上星后一寸陷中。(针二分。灸二七壮小儿八岁以下禁针缘囟门未合。针之不 
幸令人夭)治脑虚冷痛。头皮肿。 
上星(一名神堂) 在直鼻上入发际一寸。(针三分。灸五壮不宜多)治头风头皮肿。鼻塞臭 
涕出血 疟。寒热汗不出。目眩睛痛不能远视。以细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神庭 在直鼻上入发际五分(如发际不明者取以眉心上三寸五分)足太阳督脉之会。(灸 
七壮禁针。针令发狂疾目失明)治发狂登高妄走风痫目上视。泪出鼻渊。惊悸不得安寝。 
素 (一名面王) 在鼻柱上端准头。(针一分禁灸)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 衄血酒 
酢风。 
水沟(一名人中) 在鼻柱下沟中央陷中。手足阳明督脉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中风口 
噤。恶邪鬼击。癫痫瘟疫消渴多饮。水气遍身肿。 
兑端 在上唇端手阳明脉气所发。(针二分。灸三壮。炷如麦大)治癫痫吐沫。消渴鼻衄 
。口臭齿龈痛。 
龈交 在唇内上龈缝中。任督足阳明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鼻中息肉。牙疳肿痛目 
赤多泪眵头额痛面生疮癣。 
r冲脉穴图pi…i52。bmpr 
冲脉者起于气街(足阳明经)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骨空论) 
其右腹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 
左右二十二穴)。 
难经曰。冲脉并足阳明之经上行。奇经考曰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阴去腹中行五分冲脉 
行于二经之间也。 
r带脉穴图pi…i55。bmpr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带脉为病。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壮。(溶溶缓慢貌)妇人小腹痛。里急后重。螈 。月 
事不调。赤白带下(明堂)。 
足少阴之正至 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 
。合于太阳(经别篇)。 
其脉气所发。正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 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左右六 
穴) 
r阳跷脉穴图pi…i54。bmpr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难经)。 
阳跷所发之穴。生于申脉。以附阳为 。本于仆参。与足少阳会于居 。又与手阳明会 
于肩 
及巨骨。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 俞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巨 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 
。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会于睛明。(左右二十二穴) 
r阴跷脉穴图pi…i57。bmpr 
阴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难经) 
阴跷在内踝。病即其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跷在外踝。病即其脉急。当 
从外踝以下急。内踝以上缓。(脉经) 
两足跷脉长七尺五寸。而阴跷所生在照海。以交信为 。(脉度○左右八穴) 
r阳维脉穴图pi…i58。bmpr 
阳维脉者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杂于阳则溶溶不能自 
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难经) 
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 。与手太阳及阳跷会于 俞。又与手少阳会于 会。又 
与手 
足少阳会于天 。又与手足少阳足阳明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与本神 
及临泣目窗。上至正营承灵。循于脑空。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其三十 
穴)。 
r阴维脉穴图pi…i62。bmpr 
阴维脉者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阴维为病苦心痛 
。(难经) 
其脉气所发者阴维之 名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大横腹哀。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在 
大横下四寸三分)期门。又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共十二穴) 

卷四经穴考正
十二经主客原络
属性: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主 手阳明大肠络穴偏历客 
手阳明大肠原穴合谷主 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客 
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主 足阳明胃经络穴丰隆客 
足阳明胃经原穴冲阳主 足太阴脾经络穴公孙客 
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主 手太阳小肠络穴支正客 
手太阳小肠原穴腕骨主 手少阴心经络穴通里客 
足少阴肾经原穴太 主 足太阳膀胱络穴飞扬客 
足太阳膀胱原穴京骨主 足少阴肾经络穴大钟客 
手少阳三焦原穴阳池主 手厥阴心包络穴内关客 
手厥阴心包原穴太陵主 手少阳三焦络穴外关客 
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主 足少阳胆经络穴光明客 
足少阳胆经原穴丘墟主 足厥阴肝经络穴蠡沟客 
难经曰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 名曰原。凡治病必随各经主客刺之。主者。原穴也。客 
者。络穴也。如肺经有病。可刺本经太渊原穴。复刺大肠偏历络穴。余仿此。 

卷四经穴考正
藏腑募穴
属性:中府(肺募) 巨关(心募) 期门(肝募) 章门(脾募) 京门(肾募) 日月(胆募) 中脘 
(胃募) 天枢(大肠募) 关元(小肠募) 石门(三焦募) 中极(膀胱募) 
东垣曰。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也。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 
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 

卷四经穴考正
脏腑穴
属性:肺 (三椎下) 心 (五椎下) 肝 (九椎下) 脾 (十一椎下) 肾 (十四椎下) 厥 
阴 
(四椎下) 胆 (十椎下) 胃 (十二椎下) 三焦 (十三椎下) 大肠 (十六椎下) 小肠 
(十八椎下) 膀胱 (十九椎下) 
东垣曰。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 脏 。是人之受天外风邪。亦有二 
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 。 
(募作膜。肉间膜系为藏气结聚之所。故募在阴也。 犹委输之输。六阴六阳之气由之 
转输传。送故 在阳也) 

卷四经穴考正
八会
属性:腑会中脘(胃募也。六腑取禀于胃。故曰腑会) 
脏会章门(脾募也。五脏皆禀于脾。故曰脏会) 
筋会阳陵泉(足少阳之筋结于此肝主筋。胆为之合。故曰筋会。) 
髓会悬钟(诸髓皆属于骨。故曰髓会。人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 
血会膈 (谷气由膈达于上焦化精微为血之处。故曰血会。) 
骨会大椎(肩脊之骨会于此。故曰骨会。肩能任重。以骨会大椎也。) 
脉会太渊(平旦脉会于此。故曰寸口者。脉之大会。) 
气会膻中。(此为三焦宗气所居是为上气海。故曰气会。) 
难经曰热病在内者。取会之气穴。 

卷四经穴考正
九门
属性:飞门(唇也) 户门(齿也) 吸门(会厌也) 贲门(胃之上口) 幽门(太仓下口) 阑门( 
小肠 
下口) 魄门(肛门也○以上难经名曰七冲门) 命门(精血之门。居前阴中) 气门(溲溺之门 
。居前阴中。由气化而出。故曰气门。) 

卷四经穴考正
经外奇穴考
属性:(其九十八穴) 
印堂一穴 在鼻柱上两眉间陷中。(针一分。灸五壮)治小儿惊痫 
鼻准二穴 在鼻柱尖上治鼻上生酒酢风。针出血。 
内迎香二穴 在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子搐出血最效。 
鱼腰二穴 在眉中间治眼生垂帘翳膜(针入一分。沿皮向两旁)。 
鱼尾二穴 在目外 头(针一分)治目疾。 
太阳二穴 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治眼红肿痛连头上其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项颈。或 
以手紧纽其领令紫脉见即于紫脉上刺出血 
睛中二穴 在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冷水淋一刻。方将三棱针于目 
外角 
离黑珠一分许。刺入半分之微。然后入金针约(数)分深旁入。自上层转拨向瞳神轻轻而下斜 
插。定目角。即能见物。一饭顷出针轻扶偃卧。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针 
盘膝正坐。将箸一把两手握于胸前宁心正视其穴易得。一切内障年久不能视物。顷刻光明。 
神秘穴也。凡学针人眼者。先试内障羊眼能针羊眼复明。方针人眼。不可造次。 
聚泉一穴 在舌上当舌中。吐出舌取之。有直缝。是穴(灸七壮)治哮喘久嗽。用生姜切 
片如钱浓。搭舌上。艾灸以清茶连生姜细嚼咽下。又治舌胎舌强。小针刺出血愈。 
海泉一穴 在舌下中央脉上。治消渴。针出血。 
左金津右玉液二穴 在舌下两旁紫脉上。卷舌取之。治舌本肿痛。重舌喉痹。刺出血。 
十宣十穴 在手十指头上去爪甲一分每指各一穴治乳鹅。针出血。立效 
八邪八穴 一名大都。在两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治头风牙痛一名上都在食 
指中 
指本节岐骨间。握拳取之。一名中都在中指无名指本节岐骨间。一名下都。在无名指小指本 
节岐骨间。俱治手臂红肿(针一分。灸五壮。) 
大骨空二穴 在手大指中节上。屈指当骨尖治目久痛。及生翳膜内障。(灸七壮禁针) 
小骨空二穴 在手小拇指第二节上屈指当骨尖治手节疼。目痛泪出(灸七壮)。 
五虎四穴 在手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上握拳取之治五指拘挛(灸五壮)。 
中魁二穴 在手中指第二节骨尖上屈指取之治五噎反胃(灸七壮) 
中泉二穴 在手背腕中当阳 阳池间陷中。治心痛及腹中诸气疼(灸二七壮)。 
龙元二穴 在两手掌后。其法用稻草量自手中。指头至掌第一横纹。折为四分乃复自横 
纹比量向臂。当草尽处两筋间是穴。治牙疼。(灸七壮。) 
高骨二穴(此即手髓孔穴) 在掌后寸部前五分(针一寸半灸七壮) 
又脚髓孔二穴 在足外踝后一寸。俱治手足痿痹半身不遂。 
二白四穴 在掌后横纹直上四寸一手有二穴一穴在筋内两筋间当间使后一寸。一穴在筋 
外。与筋内之穴相并。治痔漏。 
肩柱骨二穴 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