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00-针灸逢源 >

第19章

300-针灸逢源-第19章

小说: 300-针灸逢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止息而泄于外。真气得其所矣。)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 
溢。则经有留血。(此肝经之表邪也。但察其孙络之脉有外溢者。则大经之内有留止瘀血)血 
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泻)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 
令血泄。(补虚之法。必留针候气视其脉渐大。是气已至则当连出针矣。)刺留血者。视其血 
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脾湿胜。则气 
壅不行。)不足。则四肢不用。(脾主四肢。虚则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音软) 
动命曰微风。(脾土畏风木风主动肌肉间如虫行动。故命曰微风。)形有余。则泻其阳经。( 
刺足阳明经解 穴胃为脾之阳也)不足则补其阳络。(刺足阳明络丰隆穴。)刺微者取分肉间 
。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散也。)志有余。则腹胀飧泄。(水化寒。 
寒气在腹故尔。)不足则厥。(阴虚则阳胜。故厥逆上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邪未入藏。而薄于骨。故但于骨节之间有鼓动之状)志有余。则泻然谷血者。(血。出血 
也)不足。则补其复溜。(皆足少阴经穴)刺未并者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即其 
邪 
居之所取之。故无中其经穴。则邪自能去。)气血以并。(阴阳不和自为并一也。)阴阳相倾 
。(倾倾陷也。)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气不相营合也。)血并于阴。(是 
为重阴。)气并于阳。(是为重阳)故为惊狂。(病癫狂也。)血并于阳。(表寒)气并于阴。(里 
寒)乃为炅(炯同)中。(热中也)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为阴并于鬲上。则阴 
邪抑心。故烦惋气为阳。并于鬲下。则火动于肝。故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血并于下。则阴气不升。气并于上。则阳气不降。阴阳离散。故神乱而喜忘。)血气者。喜 
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此言血气并病之由也。)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 
之所并为气虚。(言气并于阳血并于阴也。)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 
气。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 
气 
。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无阳则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夫阴与阳。皆有俞 
会。(经穴有俞有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 
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 
阳 
喜怒。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 
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寒湿 
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肤虚浮不收敛也。)肌肉坚紧。荣血涩。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 
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言语轻小曰聂。足弱不能行曰辟。)阴之 
生实者。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凑之也。)故曰实矣。阴之 
生虚者。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此内伤之生虚也。若饮食过度留滞不消虽亦内伤。此为虚中挟实也。)阳虚则外寒。阴虚则 
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义如下文。)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 
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此明阳虚则外寒也。)有所劳倦。 
形(阴)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此明阴虚生内 
热也)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上焦之气。主阳分 
也。故外伤寒邪。则上焦不通肌表闭塞卫气郁聚无所流行而为外热此明阳盛则外热外感症也 
。)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凝泣。凝(泣)则脉不通。其 
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厥气寒厥之气也。寒留中焦阳气。乃去故经脉凝滞。此明阴盛生内寒 
内 
伤症也。)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 
。因四时多少高下。(凡刺必用其形之长短肥瘦大小为法又当因天之四时寒暑温凉消息多少 
者如以月生死为 数也高下者如春俞在颈项夏俞在胸胁秋俞在肩背冬俞在腰股也)血气以并 
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泻实者气盛乃内针(因病患之吸气而入针)针与气俱内(气内 
则神人不欲乱其真也)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候病患之呼气而出针)精气不伤邪 
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为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行上文之法。 
又必切中其疾。而后出针则大邪之气屈伏。真气亦无攒也)补虚奈何。持针勿置。以定其意 
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针下气实则真气聚而不散也)方实。而疾出针。气 
入针出(方其气至而针下实当即候吸出针也)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热 
针下之气热也)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追而济之是补法)五脏者。故得六 
府 
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脏腑相为表里。故为十二经经络各生支节 
。故为三百六十五节。气脉贯通故皆合于五脏其间各生虚实则病有所在。调之之义如下文) 
病在脉。调之血。(脉者血之府。)病在血。调之络(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故 
血病者。当调络也。)病在气。调之卫(卫主阳气)病在肉调之分肉(随所在而取于分肉之间) 
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调之骨淬针药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 
之暖淬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不但暖也若寒毒固结非此不可。今名火针。即此药熨者。以 
辛热之药熨而散之。病有浅深故用分微甚耳。)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湿痹为患当取足太阳之 
申脉)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病不在经而在络。当刺络脉也。)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 
。巨刺之。(刺大经也。)必谨察其九候(诸经之九候。)针道备矣。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缪刺论
属性:(缪刺者。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身病刺四肢缪其病处也所以行缪刺者。络病而经不病 
故也)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 
去入 
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外。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 
治其经焉。(不用缪刺之法)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 
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 
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其与巨刺何以别之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 
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右病右反病。左病。左反病也) 
故络病者其痛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缪处者与经脉常行之处差缪也)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 
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然谷穴)出血如食顷而已(食顷。一饭顷也)不已。左 
取右。右取左(此正缪刺也余准此)又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涌泉。 
(嗌痛在中者左右各刺三 痛在一边者在左取右在右取左贲鬲也)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 
唾者刺然谷出血立已(令人嗌痛不可内食句至此旧本在邪客于足少阳第一节之下。)邪客于手 
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关冲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 
刺大敦。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至阴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 。(金门京骨。通 
谷。)又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此不拘穴俞 
而刺谓之应痛穴。○令人拘挛背急句至此旧本在邪客于足太阴一节之下)邪客于手阳明之络 
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热刺商阳 又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商阳立闻(手阳明之别者入 
耳。)不已。刺关冲(旧作中指爪甲上以心主之脉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故刺手厥阴之井中 
冲穴。吴氏改小指次指以手少阳之络从耳后入耳中故刺手少阳井关冲穴)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 
时或有闻者尚为可治。其不时关者络气已绝故不刺)耳中生风者(如风声者虽聋犹有所闻)亦 
刺之。如此数。(令人耳聋句至此。旧本在人有所堕坠节之下)邪客于臂掌之间。(手厥阴经 
。)不可得屈。刺其踝后(本节踝后内关穴也。)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此以应痛为 不拘 
穴法)以月生死为 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刺申脉 人有所堕坠。恶 
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利瘀血也。)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然 
骨之前血脉出血(即少阴络)刺足跗上动脉(王氏吴氏为冲阳穴。以腹满胀故刺之张氏作足厥 
阴之俞太冲穴亦安)不已刺大敦。见血立已。善悲惊不乐刺如上方。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 
在分肉间痛。刺之以月生死为数(言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 数也)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 
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渐 
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渐少之。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刺厉 
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窍阴。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 
衣饮食一日已。不已。复刺如法。又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环跳寒则久留针。以月死 
生为数。立已(令人留于枢中痛句至此旧本在邪客于足太阳次节之下)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 
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 数。发针 
立已(王注腰俞左右即足太阳经下 穴吴氏去是腰俞三字。注为脾俞穴○按腰痛论曰腰痛引 
少腹控 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又骨空论曰。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 
与痛上八 在腰尻分间。此言是腰俞。即指足太阳经上次中下 穴也。详见刺腰痛论)治 
诸经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经不病。则邪在络。故主缪刺)耳聋。刺手阳明。(商阳合 
谷。阳 。偏历)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听会)齿龋(痛也)刺手阳明。(穴如上。)不已 
。刺其脉入齿中者。立已。(手阳明脉入下齿中。故刺龈交穴)邪客于五脏之间(五脏络也)其 
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但视病处。各取其井而缪刺之) 
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 
(足阳明病。则齿唇热痛。今下齿而引及上齿。是手阳明病故齿唇寒痛取手阳明之络有血者 
先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此足阳明支脉所出也一作厉兑穴。)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商阳) 
各一 。立已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 
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