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00-针灸逢源 >

第18章

300-针灸逢源-第18章

小说: 300-针灸逢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肉烁 破毛直而败。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 
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言邪客 
皮部。则壅滞经气。不及而生大病。)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气穴论
属性:(经曰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故曰气穴。) 
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中枢)及上纪(中脘)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 
也。(中脘胃之募也。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关元。小肠募也。为足三阴任脉之会 
。故曰上纪下纪。)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 
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此详言上文背与心相控而痛者。悉由任督二脉之为病也任在前督在后。其在下者斜出尻 
脉。在上者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左右斜下肩交十椎下。所以当刺天突中枢中脘关元等 
穴。○吴注删以上八十七字。新校正疑其为骨空论文脱误于此。)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 。肉分之间。 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 
。脉 
。(留于骨节之间。津液所凑之处。必为败烂。此皆气壅脉热所致)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 
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阳气不足)大寒留于 谷也 谷三百六十 
五穴会。亦应一岁。(人身骨节三百六十五。而 谷穴俞应之。故曰穴会。亦应一岁之数)其 
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小痹。邪之微者。)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 
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孙络之多。皆传 
注于十二经之大络。非独十四络穴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解。解散也。泻。泻去其实也 
。中者。五脏也。络虽十二。而分属于五脏左右各五。故云解写于中者十脉。)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骨空论
属性:(骨空髓孔也。) 
风者百病之始生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 
气不足)有余则泻。(邪气有余)大风颈项痛刺风府。大风汗出灸噫嘻。在侠脊旁三寸所厌之 
。令病者呼噫嘻。噫嘻应手。从风憎风刺眉头。(攒竹。)失枕在肩上横骨间。(缺盆)折使榆 
臂。齐肘正灸脊中。(榆。当作揄。引也谓使病者引臂下齐肘端以度脊中。乃其当灸之处盖 
即督脉阳关穴也。) 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噫嘻。( 。侠脊两旁空软处)腰痛不可以 
转摇。急引阴卵。刺八 与痛上。八 在腰尻分间。鼠 寒热。(瘰 。一名鼠 。盖以寒 
热之毒留于经脉所致。)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膝膑最寒。故名寒府营窟也。鼠 在 
颈腋之间病由肝胆。取足少阳经阳关穴)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寒水筋血气狐 。)女子带下瘕聚。(带下白赤带也。瘕聚 
气痛 
不常之名。)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气有余则逆。血不足则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 
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阴廷之孔。)其络循阴器 
。合篡间。(二阴之间)绕篡后。(肛门之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中行 
之络)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此督脉并太阳之 
经者也。)其少腹直上者。贯齐(脐同)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督脉并于任脉者也。)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 
溺。嗌干。(冲督任三脉。一原而三歧。冲脉起于胞中。病故不孕。督脉系廷孔。循阴器。 
合篡间绕篡后故为癃为痔。冲脉并于少阴。故遗溺。少阴之脉。循喉咙。故嗌干。)督脉生 
病治督脉。治在骨上。(曲骨穴。)甚者在齐下营。(阴交穴。)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 
在缺盆中者。(天突穴。)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阳明之脉。由侠颐之大迎 
穴。渐上颐面故名侠颐为渐也。)蹇膝伸不屈治其楗。(膝痛偃□能伸而不能屈。取辅骨上。 
横骨下为楗。楗股骨也。)坐而膝痛。治其机。(侠髋为机)立而暑解。(热蓄骨解。)治其骸 
关。(注见下。)膝痛痛及拇指。(足小拇指)治其 。坐而膝痛如物隐者。(邪所着。如物隐 
伏其中。)治其关。(膝解为骼关膝之节解也膝之外侧上骨为连核。下骨为辅。辅骨之上为 
上为关也。)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太阳经气穴。)连 若折。治阳明中俞 。(阳明 
经 
井荥俞原经合穴中取其所宜。)若别治巨阳少阴荥。(若 痛支别者。宜治足太阳通谷穴足少 
阴然谷穴)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淫泺。似乎酸痛而无力也。)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 
光明穴。○按经脉之交者为维少阳之维。是阳交穴。当在外踝上七寸。)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如患人之年数)次灸橛骨。(即尾穷。)以年为壮 
数。 
视背俞陷者灸之。(察其。诸俞陷下宜灸者。)举臂肩上陷者灸之。(肩 穴。)两季胁之间灸 
之。(京门穴)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阳辅穴)足小指次指间灸之。(侠 穴。) 下陷脉灸之 
(承山穴。)外踝后灸之。(昆仑穴。)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此乃肉间结核也。) 
膺中陷骨间灸之。(天突穴。)掌束骨下灸之。(阴 穴。)齐下关元三寸灸之(关元穴。)毛际 
动脉灸之(气街穴)膝下三寸分间灸之。(三里穴。)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冲阳穴)巅上一灸 
之。(百会穴)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言犬伤令人寒热。古有灸法。故 
云然也。)几当灸二十九处。(总结上文)伤食灸之(伤食寒热。如上文灸之。)不已者。必视 
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刺以泻其阳。药以和其阴)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水热穴论
属性:(水俞五十七穴。热俞五十九穴详于此篇) 
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胃纳水谷。肾 
主前 
阴利水。后阴利谷。是胃之关也关闭。则水积下焦以肾属水而从之也。)上下溢于皮肤。故 
为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脾主肌肉。寒水侮之故反聚水而为肌肤浮肿。)肾者牝藏也 
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牝。阴也。)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 
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 
风水。(此则。因水因风也。)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孔同)肾 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 
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 。(督脉所发。长强腰俞命门悬枢脊中。次两旁白环 
俞中KT 俞。膀胱俞小肠俞大肠俞。又次两旁。秩边胞肓志室肓门胃仓。其二十五穴。皆在下 
焦而主水。故皆曰肾俞。)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 
。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病)者水气之所留也。(水病则气虚。气病则 
水虚)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少阴。脉气所发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阳明脉气 
所发。气街归来水道大巨外陵左右共二十穴。街往来道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足太阴 
经有三阴交穴。)踝上各一行行六穴。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踝上各一行。独指足少 
阴经。行六穴。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左右十二穴也。肾之大络。并冲脉下行于足而 
盛□□曰太冲。)凡五十七穴。皆藏之阴络。(肾经支络)水之所客也。春者木始治。肝气始 
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夏者火始治。心气始 
生脉瘦气弱阳气流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 
经者。阳脉也。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所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 
。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 
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 
不鼽衄。此之谓也治热病五十九俞。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中行督脉之上 
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也。次两旁。足太阳之五处承光通大络却玉枕也又次两旁。足少阳之临 
泣目窗正营承临脑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散越热气之逆于上者。)大杼(足太阳经)膺俞(手 
太阴中府穴。)缺盆(足阳明经)背俞(足太阳风门穴。一名热府。)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 
街二里巨虚上下廉。(俱足阳明经。)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手太阴经。) 骨(即肩 
穴。)委中(足太阳经。)髓空。(督脉腰俞穴。)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此八者止有七穴。 
)五脏俞傍五。(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 
当为五十八穴。)皆热之左右也。人伤于寒而传为热者。夫寒甚则生热也。(寒盛于表在表之 
阳不得宣越。故令生热也○又热病五十九穴。见灵枢热病篇。)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调经论
属性:(经经隧也)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各成形。志意通调。内连骨髓而成身形 
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五脏 
在内经隧在外。脉道相通。故但守经。隧则可以治五脏之病。)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 
。则悲。(阳胜则神王。故多喜而笑。阳衰则阴惨乘之。故多忧而悲。)血气未并。(正气未 
与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此以浮浅微 
邪在脉之表。神之微也。)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小 
络。孙络也。斥刺也)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 
其经神气乃平。(以按摩致气于其虚络。又刺而利之。补不足以行其滞也)刺微者。按摩勿释 
。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微邪在心经之表。当按摩勿释。欲散其外也。着 
针勿斥。母伤其内也。)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 
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肺主皮肤。其色白。微邪客之。故命曰白气微泄。)气有余则写 
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有余尚尔。不足可知)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刺微者。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 
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先行按摩之法。欲经隧之气不滞。次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欲其 
恐惧而精神内伏也。然针之至人。必变革前说。而刺仍浅也。如是则精气潜伏。邪气散乱无 
所止息而泄于外。真气得其所矣。)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 
溢。则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