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00-针灸逢源 >

第13章

300-针灸逢源-第13章

小说: 300-针灸逢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纵缓不收。若难为容止)汗出偏沮。(湿也)使人偏枯(身常汗出半边 
者。气血有所偏沮。久则营气不固。营气失守。故为偏枯。即半身不遂也)汗出见湿乃生痤 
痱(音锄沸○汗出则玄府辟若湿留肤腠。甚者为痤。微者为痱。痤小疖也。痱瘾疹也)高梁( 
膏粱同)之变足主大丁(疔同)受如持虚(足能也。膏梁美食。内多滞热其变能生大疔。感发最 
易。如持空器以受物也)劳汗当风。寒薄为 。(音渣)郁乃痤(形劳汗出。凄风寒气薄之。液 
凝于肤腠为 。即粉刺也。若郁而稍重乃或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内化精微养于 
神。外为津液柔于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音吕○开谓皮肤。发泄。阖谓玄府封闭 
。若为寒所袭阳气受伤。不能柔筋。形为偻俯矣)陷脉为 (音陋)留连肉腠(寒气自筋络而陷 
入脉中。发为疡 。留结腠理)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寒气流于经俞气化薄于脏腑则 
为恐畏惊骇。此阳气被伤不能养神也)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行脉中。邪气陷脉 
则不顺而逆于肉理。血郁热聚。故为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荣。穴俞已闭。发为风疟(魄。 
阴也。汗由阴液。故曰魄汗。汗出未止。形弱气消风寒。薄之。穴俞随闭。邪留为疟。以所 
病在风。故名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 
因时之序也(清静之道在因四时之气序。而为调摄)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风摇木胜。即病者为外感。若邪气留连日久。克制 
脾土。故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 疟(暑邪伏而不发。延至秋凉外束。则寒热交争而为 疟)秋 
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湿土用事于长夏之未。故秋伤于湿也。然秋气通于肺。湿郁 
成热。则气逆而为咳嗽。湿伤筋。筋弛长则为痿。阳不能胜湿则为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 
伤寒邪不即病者寒毒藏于阴分。至春时阳气上升。则变为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风暑寒湿 
迭相胜负。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之和也。然五脏内隐阴气也惟内不守。而后骨邪得以犯之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
属性: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 
之阴。 
也。自酉时日入地中为夜。天之阴也。然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此)故人亦应之。夫言人 
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 
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 
。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属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生于动。地生于静)万物之纲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变化之父 
母(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皆阴阳之所生。故为父母)生杀之本始(本根本。始终始也)神明 
之府也(神。变化不测也。明。三光着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 
府)治病必求于本(天地万物变化生杀而神明者皆本于阴阳。病所从生。皆不外阴阳二气。或 
本于阴。或本于阳。必求其故而施治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 
藏(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阳和发生。雨露长养。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 
而后行。如寒列闭藏。风霜肃杀。是阳杀阴藏也)阳化气(阳动而散)阴成形(阴静而疑)寒极 
生热。热极生寒(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疑滞故生浊阴热气升 
散。故生清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阳陷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 
浊阴逆于上而不能降。故为 胀。由膻中不化气。胸膈满也)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阴阳 
相反。清浊易位。则为逆。顺则为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阴在下为精。即水 
也精升则化为气。阳在上者为气。即云也。气降则化为精。故又曰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出 
通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 
四肢浊阴归六腑(阳主外。阴主内)水为阴火为阳(人身之水火)阳为气阴为味(药食气味)味归 
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形食味。故味归形。气生形。故形归气。精食气。故气归精 
。化生精故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气和精生。味和形长)化生精。气生形(精生于运化之神。 
形生于无形之气○前言精归化者。未化之前由精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既化之后。由化生 
精也)味伤形。气伤精(味太过则偏胜故伤形气有余。便是火。故伤精)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 
化)气伤于味(食伤则气怠)阴味出下窍(味有质故下流)阳气出上窍(气无形故上达)味浓者为 
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为阴气为阳)味浓则泄。薄则通(味浓者能泄于下 
味薄者能通利)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气薄者能发散。气浓者能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 
壮(壮已必衰。少已必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火即气也。火壮则耗 
散 
元气。故壮火食气少火则生长元气。故气食少火)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此言 
正味之阴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胜之为病)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物极则变)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气先病 
而伤及于形)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形先病而伤及于气)风胜则动(振掉摇动之病)热胜则 
肿(丹毒痈肿之病)燥胜则干(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之病)寒胜则浮(寒胜则阳气不运。故胀 
满虚浮)湿胜则濡泻(士不能制水。故为注泄○濡音如。湿滞也)喜怒伤气(言喜怒则悲忧恐同矣 
)寒暑伤形(言寒暑则燥湿风同矣) 

卷二素问经文
阴阳别论
属性: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阳。阳明也。胃与心。母子也。人之情欲 
。本 
内伤精外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心脾也。不得隐曲。阳道衰也。不月。 
月事不下也○隐曲。隐蔽委曲之事。又俯首谓之隐鞠躬谓之曲)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传。日久传变也。风木气也。消枯瘦也。肝木乘脾。而肌肉日见消谓。名曰风消 
。肺受火邪息气不利而奔迫。名曰息奔。由精亏于下。败及五脏。皆不治之证)三阳为病发 
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三阳。太阳也。膀胱水化。小肠火化。故为病发寒热。火病 
则糜烂为痈。水病则凝结为肿。故或在下部为痈肿也。热胜则痿寒胜则厥。寒热争则 。 
音渊。酸疼也)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膀胱小肠主津液。津枯而色泽消索○索泽吴氏改 
索睾。注曰索引也。睾肾丸也颓疝。肾丸大而不疼。言三阳为病。或传为痛引肾丸。或传为 
颓疝又曰痛者为火为小肠。不痛者为水为膀胱)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一阳。少阳也。 
三焦胆二经皆有相火。壮火食气伤肺。故少气善咳。大肠燥金受克。故善泄也)其传为心掣 
其传为膈(心为君火。而相火上炎。则同气相求。邪归于心。心动而若有所引。名曰心掣。 
火结于内。上焦不行。下脘不通。隔塞于中。名曰隔也)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 
善欠。名曰风厥(二阳。胃大肠也。一阴。肝心主也。心主为火。肝为风。风火相搏。故惊 
骇。背痛者。手足阳明之筋皆爽脊也。噫嗳气也。欠呵欠也。是皆风火逆而为病。故名风厥 
○吴注作一阴发病)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二阴心肾也。一阳。三焦胆也。心肾俱 
病。则水火不交。三焦病。则上下不行。故胀满善气善气。气逆也)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 
痿易。四肢不举(三阳。小肠膀胱。三阴。脾肺也。小肠经行手主液膀胱经行足主筋。脾主 
四肢。肺主诸气。四经俱病如此。痿易者。痿弱变常也)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灵兰秘典论
属性: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主)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与心皆居隔 
上。 
故曰相傅。肺主气。气调则荣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肤出焉( 
肝性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木主发生故为谋肤所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性刚直 
。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亦名气海。主化气而承治节宣神 
明者也。是行君相之令。故曰臣使。然膻中气舒则喜乐。气不舒则悲愁故为喜乐所出。膻中 
。即包络也)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胃司受纳。故为仓廪之官。脾胃和则 
知五味。不和则诸物无味。故曰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主出糟粕)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居胃之下。受盛水谷。厘清浊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肾者。作 
强之官。伎(技同)巧出焉肾脏精。精盛形成。则作用强力。水能化。生万物。故出伎巧)三 
焦 
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通也。渎水道也。上焦不治水溢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 
。下焦不治。水蓄膀胱。三焦气治。则水道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矣(三焦水液俱出膀胱是为都会之地。津液所藏。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津液之入者为水。 
水之化者由气。有化而入。而后有出。是谓气化则能出矣。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 
。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六节藏象论
属性:天食人以五气(吴注风气入肝。暑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当其不亢 
不害 
。则能养人矣)地食人以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心肺得受天气。入通五脏。生五色而发音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酸 
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各有所藏。五脏则以之养。而气从矣)气和而 
生 
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得乎味。味以养气。为阴阳。和而化生津液。相以成精。精充而神 
自生矣) 
心者。生之本(心属阳。阳主生。万物系之以存亡)神之变也(心藏神变化由之)其华在面 
。其 
充在血脉(心主血脉。血足则面容光彩。脉络满盈)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王于夏气合 
太阳)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肺主气而藏魄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主身之皮毛))为阳中之太 
阴。通于秋气(肺王于秋。以太阴之气而居阳分故为阳中之太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藏 
志主闭藏精之处也(藏精))其华在发(肾主脑髓)其充在骨(肾合骨也)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 
气(肾王于冬又为阴藏)肝者。罢(炎同)极之本(肝主筋。运动过劳。筋必罢极)魂之居也(肝 
藏魂)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爪者筋之余)以生血气(肝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