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25-疡科心得集 >

第3章

225-疡科心得集-第3章

小说: 225-疡科心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初起状如伤寒,令人憎寒发热头疼,肢体甚痛,恍惚 
不宁,咽喉闭塞,五、七日乃能杀人。若至十日之外,则不治自愈矣。治宜辨之,先诊其脉 
,凡滑数、浮洪、沉紧、弦涩,皆其候也。但浮数者,邪在表,犀角升麻汤发之。沉涩者, 
邪气深也,察其毒之盛者,急服化毒丹以攻之;实热便秘者,大黄汤下之;或年高气郁者, 
五香连翘汤主之。又于鼻内 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若 药不嚏者,不可治之;若 
嚏出脓血者,治之必愈。凡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 药嚏之,必不传染,切须记之。其 
病患每日用嚏药三、五次,以泄热毒,此治时疫之良法也。凡经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太下 
,犹宜和解之,以犀角散、芩、连消毒饮,甚者连翘汤之类。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而 
头面肿起高赤者,可与托里散、托里黄 汤;如肿甚者,宜砭患处出恶血,以泄其毒。凡病 
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言不出,头面赤肿,汤水难入者,必死之候,治之无 
功矣。须知此疾有阴有阳,有可汗者,有可下者,粗工但云热毒只用寒药,殊不知病有微甚 
,治有逆从,不可不审也。陶节庵曰∶大头伤风之证,若先发于鼻额红肿,以致两目盛肿不 
开,并面部 赤而肿者,此属阳明也。或壮热气喘,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不利,脉来数大者 
,用普济消毒饮主之;如内实热甚者,用通圣消毒饮。若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角红肿者 
,此属少阳也。或肌热,日晡潮热,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疼,胁下满,宜小柴胡汤加花粉 
、羌活、荆芥、连翘、芩、连主之。若发于头上,并脑后项下及目后赤肿者,此属太阳也, 
宜荆防败毒散主之。若三阳俱受邪,并于头面耳目鼻者,与普济消毒饮;外用清凉救苦散敷 
之。大抵治法不宜太峻,峻则邪气不服而反攻内,必致伤人。且头面空虚之分,邪既着空处 
,则无所不至,治当先缓后急,则邪自服。先缓者,宜退热消毒。虚人,兼扶元气;胃气弱 
,食少者,兼助胃气。候其大便热结,方以大黄下之,拔其毒根,此先缓后急之法也。盖此 
毒先肿鼻额,次肿于目,又次肿于耳,从耳至头,上络后脑,结块则止;若不散,必成脓也 
。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染多不救。泰和间多有病此者,医以承气加板兰根,下 
之稍缓,翼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视之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 
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为肿盛,以承气泻胃中之实热,是 
为诛伐无过,遂制普济消毒饮子与之,全活甚众。 
抱头火丹毒者,亦中于天行热毒而发,较大头瘟证为稍轻。初起身发寒热,口渴舌干,脉 
洪数,头面 赤有晕。治以犀角地黄汤,或羚羊、地丁、银花、黄芩、山栀、石斛、元参、 
丹皮、知母、连翘之属。若舌腻有白苔者,宜黄连解毒汤;外以如意金黄散,蜜水调涂即愈 
。此证不传染。 

卷上
辨鬓疽额疽论
属性:夫鬓疽者,乃少阳三焦、胆相火妄动,又兼肾水不能生木,或感风热而发。盖鬓发之际 
,肌肉相薄,最难腐溃。初起寒热交作,头眩,痛彻太阳,甚则耳目连鬓通肿。治法不可妄 
用针灸,必分阴阳表里邪正虚实治之,庶不致误。如初见疮时,多寒少热,口干作渴,好饮 
热汤,六脉虚数无力,又兼患上坚硬,不甚 痛,无溃无脓,疮根流散,此乃真气虚而邪气 
实也,托里为主,消毒佐之,如清肝养血汤、托里消毒散之类。若初见疮时,多热少寒,头 
眩作痛,口燥舌干,渴欲饮冷,二便闭涩,六脉沉而有力,疮形根脚不开, 肿疼痛,身体 
发热,易腐易脓,此乃正气实而邪气虚也,消毒为主,托里佐之,如栀子清肝汤、鼠粘子汤 
之类。又有形色紫黑,疮势平陷,坚硬无脓,而毒流耳项,又兼气味不正,形容不泽,精神 
不明,饮食不进者,俱为不治。 
额疽,生额上发际之间曲差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起则多发寒热,头疼如砟,不可忍耐 
,项似拔,腰如折。先宜用万灵丹汗之,以解散风邪;后用清托。又有左额疽、右额疽,状 
如桃李,此属足阳明胃经积热而成。此处近太阳穴,于溃后外伤风水,即能害人,虽贴膏药 
,亦须遮护谨密,又宜用药使疮口速敛。如经冬月,即变冷疮。况此处近太阳穴,上至额角 
,都为险处,如过时溃烂者不治。 

卷上
辨凤眉疽眉心疔眉发论
属性:凤眉疽者,生于眉心,一名印堂疽。属足太阳膀胱经风热壅结,阴阳相滞而生。初起色 
黯根平,硬肿疼痛。如初起色赤浮肿 痛,此名眉心毒;若色黑不痛,麻痒太过,根硬如铁钉 
之状,寒热并作,即眉心疔也。治法初用万灵丹发汗,内服荆防败毒散;若不能消散者, 
即用夺命丹、活命饮攻之;有脓刺之,用升膏提毒,生肌散收口。 
眉发生于眉棱,无论左右,皆膀胱小肠肝胆四经积热所致。形长如瓜,疼痛引脑,二目 
合肿,坚硬色赤,按之有根,易成脓者,顺;无脓者,逆;至十四朝不溃,烦闷呕逆不食者 
凶。治法与前症同。东垣云∶初起宜用海马崩毒法救之。 
海马崩毒法∶凡发背、对口、眉疽等证,初起时用热水自肘后洗至手六经起端处止,日 
洗数十遍,以泄热毒,务洗至指甲皮穣方可住洗。盖三阳经俱属督脉经所领,洗至指甲皮穣 
者,俾热从根本而解也。此系秘传,慎勿轻忽。 

卷上
辨眼丹眼漏论
属性:夫眼丹者,生于眼胞,或在上,或在下。眼胞属脾胃,证虽见于脾胃之部,实由心经受 
毒,热传脾胃,热毒升上,以致气血凝聚而成丹毒也。风多者,则浮肿易消;热甚者,则坚 
肿难散。宜以如意金黄散敷之,汤饮则用羚羊、甘菊、石决明、夏枯草、金银花、丹皮、山 
栀等。如脓成,急以针刺之,迟则眼头自破。此乃睛明穴,内空难敛,成漏者多。 
眼漏一名漏睛疮,生于目内 下,由肝热风湿,病发于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其穴系藏 
泪之所。初起如豆如枣,红肿疼痛,疮形虽小,根源甚深,斯时宜用清解清散。如穿溃每难 
收敛,遂成漏管,以升药条插入提之,一日一换,数十日方收口。内服神效黄 汤,或作为 
丸亦可。此证又有溃断眼边弦者,最难收口。 

卷上
辨眼胞菌毒眼胞痰核论
属性:眼胞菌毒者,乃脾经素有湿热,思郁气结而成。其患眼胞内生出如菌,头大蒂小,渐长 
垂出,甚者眼翻流泪,久则致昏 。治法用软绵纸蘸水,荫于眼胞上少顷,用左手大指甲垫 
于患根,右手以披针尖头,齐根切下,血出不妨,随用翠云锭磨浓涂之,其血自止。内宜服 
凉膈散、清脾饮;若初起时,以清凉丸洗之。 
眼胞痰核,结于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枣,小者如豆,推之移动,皮色如常, 
硬肿不疼。由湿痰气郁而成。外用生天南星蘸醋磨浓,频涂眼皮,日数浅者,即消;日数深 
者,虽不能即消,常常涂之,涂令皮薄,微微剥损,以手指甲挤出如白粉汁即愈。然消散者 
多。 

卷上
辨鼻渊鼻痔鼻衄论
属性:鼻渊者,鼻流浊涕不止,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久而不愈,即名脑漏。乃风热烁脑 
而液下渗,此肾虚之证也。经曰∶脑渗为涕。又曰∶胆移热于脑。《原病式》曰∶如以火烁 
金,热极则化为水。然究其原,必肾阴虚而不能纳气归元,故火无所畏,上迫肺金,由是津 
液之气不得降下,并于空窍,转为浊涕,津液为之逆流矣。于是肾肝愈虚,有升无降,有阳 
无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此宜戒怒以养阳,绝欲以养阴,断炙 ,远酒面,以防作 
热。然后假之良医,滋肾清肺为君,开郁顺气为臣,补阴养血为佐,俾火息金清,降令胥行 
,气畅郁舒,清窍无壅,阳开阴阖,相根据相附,脏腑各司乃职,自慎以培其根,药饵以治其 
病,间有可愈者。苟或骄恣不慎,或误投凉药,虽仓扁不能使之长生矣。主治之方,如初起 
用苍耳散,久则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麦味地黄汤、加味逍遥散,酌而用之可也。 
鼻痔者,鼻内 肉,结如榴子,渐大下垂,或时缩进,或时垂出,闭塞孔窍,使气不 
得宣通。此由肺气不清,风湿郁滞而成。夫鼻孔为肺之窍,为呼吸之门户,其气上通于脑, 
下行于肺,肺气壅盛,一有阻滞,诸病生焉,故有鼻痔之患。宜内服辛夷散,或辛夷清肺饮 
;外以 砂散逐日点之,渐化为水乃愈。宜慎起居,节饮食,庶不致再发。 
鼻衄者,或心火,或肺火,或胃火,逼血妄行,上乾清道而为衄也。有因六淫之邪,流 
传经络,涌泄清道而致者;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者;有因过食膏粱积热 
而致者。治法∶外因者,以辛凉清润为主,如羚羊、犀角、细生地、石斛、生石膏、知母、 
元参、连翘、山栀、丹皮等;内因者,若系肝阳化风上逆,则宜甘咸柔婉,如阿胶、生地、 
石决明、天冬、麦冬之属;若肾阴亏损,虚阳浮越者,则以滋潜为主,如六味丸、虎潜丸之 
类;其由饮食不节而火盛者,则用和阳消毒,如黄连解毒汤是也。又书谓∶妇人产后,口鼻 
有黑气,及见鼻衄为不可治者,何也?盖五脏之华,皆上注于面,凡色红赤者,阳热之生气 
也;青黑者,阴寒之绝气也。况口鼻为阳明多血多气之部,而见阴寒惨杀之气,则胃中阳和 
之气衰败可知矣;复至鼻衄,则阳亡阴走也;胃绝肺败,阴阳两亡,故不可治。 

卷上
辨龙泉疔虎须疔颧骨疔论
属性:夫面部之上,人中之中为龙泉,人中之旁为虎须,面中高骨为颧骨,俱系阳明络脉经行 
之地。此三处生疔,俱有轻有重,医者但分轻重治之,不必分彼此之异也。其轻者,多因风 
热而结,初起迹如蚊咬,而根盘已经坚肿,恶寒身热,次日头破如一粒椒。外用围药敷之, 
顶用白雪丹,以万应膏盖之;间日揭开,顶如僵腐状,以升膏盖之;再间一日揭膏,其坚腐 
自落,脓随而出,药用羚羊、地丁、银花、丹皮、知母、连翘、黄连、山栀等类;如火盛热 
甚,即用犀角地黄汤,或黄连解毒汤;若不透,即以制蚕、角刺透之;脓泄肿消,总以七日 
为期,后即脓尽收口。 
其重者,或因于七情内伤,或因于膏粱浓味,醇酒炙 ,五脏蕴 
热,邪毒结聚而发。经曰∶膏梁浓味发疔疽。此之谓也。初起形如粟粒,或如水泡,按之根 
深,如钉着骨,痛不可忍,根盘漫肿不透,面目浮肿,或坚肿 红,恶寒身烙热,恶心呕吐 
,肢体拘急;三四日后,或口噤如痉,神识模糊,此以火毒陷入心包,即名走黄疔,十有九 
死之证。宜服紫雪丹或至宝丹,及犀角地黄汤;外药亦如前法。又古方有夺命丹,可用一粒 
入疮头,以膏药盖之。若不省人事,或牙关紧急,以夺命丹为末,葱酒调灌亦可。若有红丝 
,急宜用针于血丝尽处挑破,使出恶血,以泄其毒,或有生者。又有余毒走络,而遍体发流 
注者,治与阳证流注同。 

卷上
辨唇疔茧唇唇疳论
属性:唇疔生于上下嘴唇,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