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是心理现象的条件之外; 不可能再有其他任何
原因、解释 ( 而对这里所说的心理现象的构造) 。
以存在论的观点来看; 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将它思
考为形而上学的真实性的一个内部实际存在; 它不
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改变其本质。因此; 它成为一
切基础的实体; 存在于内心; 或者存在于意识内部
的过程中; 也就是说; 它是随着体验 ( 的过程和状
态) 而发生; 或者完成的。”
这个论述非常值得注意。它不是简单地将人格
5 1
… Page 55…
类型进行静态的研究; 也不是将人格当做多数人共
同的分散凌乱的特性集合体 ( 最终也归为类型) 进
行研究; 而是将每一个人视为独立的个体; 对每一
次的表现进行研究。该构造论设定的前提是; 人格
基本构造是固定不变的。每一次外在表现出来的个
性; 就是根源于这个 “不变的构造”。即使如此;
在这里所提到的人格的变化也是由不变而来; 或者
是以不变为前提来进行研究的。从这层意义上来
看; 该理论与研究人格的多样性 ( 不是指 “变化”)
的类型论和特性论; 在前提的设定上是没有什么不
同的。
是不变还是变化?
到这里为止; 我们不难看出在对人的认识方
面; 我们心中有两个根深蒂固的模式 ( 陷入形式主
义的思维方式) 。一个是总认为关于共同性的知识
一定比关于个别性的知识更为确切实在。另一个
是; 不变的事物总是要比变化的事物更为确实。毫
52
… Page 56…
无疑问; 构造论者包括类型论者和特性论者无一例
外地认为; 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但也并不是顽固地
说它不会发生丝毫的变化。另一方面; 我们也并不
因为性格和人格有着无限的变化; 就认定不变的东
西完全不存在。问题是; 应该从不变当中去研究变
化; 还是应该把不变放到变化里来探讨? 或者说是
从变化当中去研究呢? 大家通过目前本书所提也都
已应该知道; 我们应秉持的观点毫无疑问是后者。
那么; 变化到底是什么呢? 在 《哲学事典》 第
九版 ( 日本平凡社; 19 78 年) 中; 有以下论述:
从经验上来讲; 所谓事物的变化是指事物从某
种已有的状态向其他状态的推移。这样的推移对于
经验事物来讲是一种本质的状态; 不变的事物在世
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但是; 发生推移或者说变化的
只是状态。而所谓状态是相对于某种真实存在而言
的;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一定有某种可以贯穿所有
变化而保持不变、恒定长久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我
们称之为实体。与此相对; 以变化为本质的经验事
物; 我们称之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变化一定是
和实体的不变性联系在一起来思考的; 但是; 近代
自然科学的思维不承认这样的实体 ( 如像量子力
学) ; 变化被认为仅仅只是经验事物的本质。因此;
53
… Page 57…
对变化的研究开始以变化本身为对象。在将变化和
实体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虑的时代; 实际上思维的关
注层而主要是倾向于实体的; 是从变化本身被当做
主体受到注意之后; 变化的种种要素以及发生变化
的种种条件才被开始得以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得
知它们可以被看成是可能存在着一定关系的相关
“条件”; 而变化则被认为就是这些 “条件”之间所
存在的相关关系。用数学的方式来比喻的话; 可以
将其视为变量的函数。
人类存在的个人情况
对我们来说; 毫无疑问; 人格和性格属于 “经
验现象”。这样的说法; 只要是根据前面哲学事典
的定义———我们也同意这个定义; 得出下面这个结
论是理所当然的。即是 “不是把它们视为不变的实
体; 而是必须把它们作为变化的现象来进行研究”。
在这个 意义上; 我们 同意德 国心理 学者德迈
( H 。T hom a e) 的研究方法。根据德迈的理论; 所谓
54
… Page 58…
人格 “是人类存在的个人情况。它是个性被统一到
意识形态所经过的形式或者过程的系列。”
例如; A 先生是个精明、冷漠的生意人。他的
精明和冷漠也影响到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种
时候; 我会毫无遗漏地理解 A 先生成为这样的人
物所经历的过程; 才可以说真正了解了 A 先生。
这里面; 当然有着各种 “变化”; 理解这一段变化
的历史; 是理解性格的惟一途径。而只是理解了精
明、冷漠这种行为上的特征; 或者归纳他所属的类
型; 还不能算是真正了解了他的人格。德迈的人格
论对象是具体的 “人 的生活史”; 是 “个人的生
活”; 是与世界相关的所有生活的过程。倡导基本
上与此相同研究方法的还有推广人类学的社会心理
学家格仑 ( A。G eh len ) ; 以及作为精神病理学家非
常有名的宾斯万格 ( Binsw an ger ) 等。
另外; 美 国也有 一位 心 理 学家 奥 尔伯特
( G 。W 。 A llpor t ) ; 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
过学; 因此; 他对构造论有强烈的关注。他认为在
人格的研究史中; “莱布尼茨的传统”( 德国及欧洲
大陆的心理学) 要远比 “洛克的传统”( 英裔美国
人的心理学) 优秀得多。我们可以看得出来; 他所
想要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 《人类的形成》; 日本理
55
… Page 59…
想社) 。奥尔伯特指出; 对某位友人的真正了解;
在于对他的未来的了解。如果只是将人格反映在他
人眼里的行动上的特征集中起来; 是不可能进行这
样的研究的。奥尔伯特是把人格看做一种可能性;
作为一种包含了尚未被发现然而即将被发现的特征
构造来进行研究的。奥尔伯特的 “人格是存在于个
人内部; 是决定这个人行动和思维特征的精神身体
体系的动态组织”这个解释; 至今还时常被引用为
英文心理学教科书的有名的标准定义; 虽然它确实
既不属特性论; 也不是类型论; 但从中也看不出他
对自己所说的 “洛克的传统”进行了批判。
人格在与世界的相互关联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着变化; 它只能是个性向意识形态协调的过程。在
对人格的研究中; 最为重要的是; 首先必须对这些
变化的 “变化本身作为主体”来进行研究。
56
… Page 60…
2。3 怎样理解 “成长”
应该如何考虑 “变化”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 数年不见的老友再
次出现在眼前时; 可能已经是两鬓斑白; 令人大吃
一惊; 或者曾经是爽朗豪放的一个人; 却变得战战
兢兢、小心翼翼。当碰到这种情况时; 我们会不由
得感叹: “他的变化真大啊 !”可以想像在这样的转
变背后; 一定隐藏着很多日积月累的辛劳和人生的
体验。
一般来说; 在时间系列上; 如果我们发现一个
人在某一个时刻拥有的特征; 而在往后的某一时刻
失去了或者与原来有所不同; 那么我们会感觉到这
57
… Page 61…
个人 “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时候; 我们所感觉到
的是这个人 “发生了变化”; 而不是变化的 “过程”
或是 “正在发生”变化。换句话说; 在这种情况
下; 我们感觉到; 或者说看到的并不是他的变化本
身; 而只是他变化之后的结果。而在我们的眼中
“变化很大”的这位友人自身; 我们不清楚他是否
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他自己身上发生了变化; 但是;
可以断定; 在他自身的意识或者记忆中所浮动着
的、历历在目的一定是 “在这样的转变中; 隐藏着
的那些日积月累的辛劳和人生的体验”。对于旁观
者的我们来说; 印象深刻的只是他人格发生变化之
后表现出来的那种结果; 对于他在这些变化过程中
生活过的每一天; 我们只能进行想像和推测。反过
来说; 对他本人而言; 自己与以前相比是不是变
了? 或者是不是看起来发生了变化? 这些问题只能
够通过想像或者推论判断; 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一
步一个脚印所累积的各种生活体验; 反而会让自己
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 如果真的想要知道这个人 “为什么变
了”; 我们除了去了解在 “隐含了增加变化过程的
每一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