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时候这样是相当失礼的。”这位年长的女传教
士说; “当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或比自己年长的时
候; 必须说 I un derst an d ”。
大部分英国人; 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是否持有
与这位传教士相同的观点; 我不得而知。但是; 我
想; 当米德在伦敦进行调查的那个时候; 至少在年
长的英国人中间; 一定有人与这位女传教士有着相
同的观点或感觉。
举个例子来说; 当我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
如果对方用; “喂; 是这样吧?”用这种不礼貌的说
法向我提问; 我多半会生气。因为我认为对方应该
5
… Page 11…
用 “请问; 是这样吗?”或者回答 “谢谢; 我明白
了。”但是; 如果对方是到 日本来学习的外国人;
勉强粗通日语; 那么情况又有所不同了。如果发生
了同样的情形; 我会忍住怒气并微笑地教他: “用
‘请问; 是这样吗?’这种说法比较好。”
米德所指出的; 也应该是同样的情况。无论对
英国人还是对美国人来说; 英语同样都是 “母语”。
这些美国官兵刚从英语完全不通的敌国换防到英
国; 自然会有一种回到家里的感觉。而在这样的放
松的情绪下; 肯定是相当地随意和任性而为的。另
一方面; 英国市民们觉得美国 ( 人) 是和自己说同
样语言的兄弟国家 ( 人民) ; 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 微妙的语言在感觉上的差别; 反而是
更容易造成严重误解的原因。
米德理论在日本
这些与语言或者与生活文化相关的趣闻轶事;
也正好鲜明地描绘出我们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的
6
… Page 12…
误解。当然; 这不仅仅是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事
情; 我们不能将之前这些发生在英国的事情看成是
别人的事; 实际上; 同样地; 因为一时疏忽; 相似
的误解或者纠纷; 也发生在日本人身上。
我们在日本国内各处旅游的时候; 当我们打算
问路时; 有没有谁会去想 “对面走过来的人是不是
会说 日语”这个问题呢 ? 当在日本的商店买东西
时; 有没有谁担心过 “店员懂不懂日语”呢? 我估
计有过这样想法的日本人一个也没有。因为日语在
日本国内任何地方都通用; 凡是日本人一定都会说
日语。
然而; 只要是在自己的国家; 遇到的国人必定
和自己说的是同样的语言; 在这样毋庸置疑的前提
下; 世界之大; 却也很难再找出像日本一样的情形
了。日本是一个纯度很高的单一语种国家; 而且和
其他世界各国的语言比较起来; 日语的使用比例之
大; 足可进入世界语言使用排行前十名。这个事
实; 无论对日本人来讲; 还是对其他国家的人来
讲; 都是很可能成为今后发生各式各样问题的原因
( 在日语使用人数的统计方面; 世界3 50 0 种语言当
中; 继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菲律宾语之
后; 日语与印度尼西亚语并列排在第六位) 。
7
… Page 13…
为了表明日语和日本人之间的特别的联系; 我
再举出一个事实; 日本人在国外旅行时; 如果在那
里突然听到有人说出流畅的日语; 在脑海里一定会
闪现一个念头: 这里肯定有日本人。
这是一个能具体表现出日语和日本人之间的坚
固联系的事实。可能有人会想; 这有什么特别? 让
我们把日语替换一下; 同样地; 来考虑一下英语或
者法语的情形; 我想这样一来; 大家就会明白我想
说的意思了。
法国人在国际航线上乘飞机旅行时; 就算耳朵
里流入了说得非常漂亮的法语; 他们也不会想到这
里一定有法国人。因为法国以外的欧洲各国里能够
自由地运用法语的人也相当多; 甚至说这样流畅的
法语的人还可能是黑色皮肤的非洲富翁或者黑发的
越南绅士。
再把例子换成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使用的英
语; 只从一个人可以说得很好的英语这一点上; 几
乎根本不可能得知这个人的国籍、人种、宗教等信
息。像 “是日本人”和 “会说日语”几乎可以说是
同义语这种情况是一个例外。
8
… Page 14…
只要是日本人就能相互理解
铃木先生指出: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 日本人这
种特殊的母语感觉是: “‘日语是不可能被外国人理
解’的偏见”或者说 “确信”联系在一起的。对
此; 他还举出了很多有趣的实例。
所谓 “日语不可能被理解”; 用不着说这里面
包含着 “日本人的心情不可能被理解”的意思。因
为语言是最能够表现心情的。铃木先生指出的上面
所说的偏见; 其危险之处在于; 如果将其反过来
说; 实际上就变成了 “只要同是日本人; 不管什么
都是相互理解的”这样一种确信 ( 充满了偏见) 。
日本学者根千枝先生也曾指出; 日本人的社会意识
基础是: “我们大家都是一样”、“所有的一切都彼
此理解”( 即他所说的 “第一范畴”的人际关系) 。
他还指出; “第二范畴”包围着 “第一范畴”。
这里包括了各式各样的 “相识”。就算不是直接认
识; 只要是有某种存在着的网络将他们联在一
9
… Page 15…
起———比如说同一个学校毕业———也算是包含在这
个范畴内。这以外的 “第三范畴”被看做是 “陌生
人”。这个范畴可以无限扩展; 其中既有日本人;
也有外国人 ( 《适应的条件———日本的连续思想》;
日本讲谈社) 。
对日本人来说; 人际关系仅限于 “联系”或者
是共通性。没有联系的人是 “没有关系”的人; 是
属于 “别人”。这种感觉并不仅限于日本人。外语
中表达 “外国的”或者 “外国人的”的单字; 比
如; 英语的 “for eign ”或者德语的 “fr em d ”; 都同
时含有 “无关的”、“性质不同的”等含义。
日本人的“同伴”和 “陌生人”
尽管如此; 从日本人对待 “同伴”( 与自己有
关联的人) 和 “陌生人”的实际情况来看; 日本人
的态度实在是太过于极端了。我们在电车中经常可
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群看起来关系亲密的人一拥
而入进入电车; 因为坐位不够而相互礼让; 在 “请
10
… Page 16…
坐、请坐”声中过了一会儿; 终于有一个人先坐下
了; 到下一站又有了空位; 大家都找到了坐位坐下
了; 这之后; 无论周围如何都再也不会让位子了;
不管前面站着老人也好; 站着抱着婴儿的妇女也
好……因为都是 “他人”。
根据我的观察; 这样极端的行为落差; 会随着
最初 “同伴”的关系越亲密; 而表现得越明确。干
枝先生所说的第一范畴; 也是有着真诚联系的范
畴。与此相对的第二范畴; 其相互之间则是一种两
面的、虚伪的联系了; 与第一范畴中完全不存在
“他人的目光”这种情形相比; 在第二范畴中; 因
为同伴关系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 “他人”成分; 所
以; 多多少少有着一种被别人注视着的感觉; 因
此; 也必定在相互的关系中残留了表面的、虚假的
成分。另外; 关于 “陌生人”和 “他人”之间的差
别; 留在后面再加以阐明。
日本人对待不相识的人特别冷淡和漠不关心。
这里我举一个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
在百货公司、饭店、银行等建筑物的入口处;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自动反弹的门———我不知道
其正式的名称; 就是那种用手推开进去以后; 一旦
将手放开; 弹簧会使门自动弹回的门。当推门进去
11
… Page 17…
的时候; 在欧洲各国或者美国; 通常人们自己进去
以后不会立刻把手放开; 而是等待后面的人追上
来。后面追上来的人会接过前面的人支撑着的门;
用自己的手继续支撑; 嘴里说: “T h an k you ”或者
“Dan k e ”等; 然后 自己和前面的人一样; 等着下
一个人来接过手中的门……
后面来的人是谁、是不是自己本国的人、是不
是白人等当然是没有关系的; 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
行为。
然而; 换成日本人的话; 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当然; 我并不是说日本人里面就没有人会像欧美人
那样做。但是; 在我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