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当代2007年第2期 >

第85章

当代2007年第2期-第85章

小说: 当代2007年第2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后,海涅布告亲戚:“我已经娶了七年来天天打架的玛蒂德。”
  全巴黎都认为这场婚姻是个错误。错误源自著名记者贝尔纳。海涅1827年去慕尼黑途中路过法兰克福,在那里结识贝尔纳。说起来是老朋友。可海涅甫到巴黎便与贝尔纳激烈论战。海涅文笔著名尖刻,而当时名气比海涅大得多的贝尔纳也绝不温柔,加之坎贝为增加海涅文集印数煽风点火,两位德国最著名记者遂成死敌。
  海涅经常与人决斗。幼时,犹太儿童海涅备受欺负。童年决定性格,成年海涅对侮辱十分敏感。他着意用决斗培养自己的勇气。
  1821年,从波恩大学转到哥亭根大学刚一学期,海涅就因同学骂他为犹太佬而要求决斗。哥大立刻责令海涅休学半年。他只好转学柏林大学。不到一年,海涅便再次因决斗而离开了“要喝很多葡萄酒才能提高情绪”的柏林。
  1844年,海涅在马克思主编的《前进》报发表名诗“教义”,中有名句曰:“敲起鼓来,你不要畏惧!”我深信海涅这句话是写给自己的。
  海涅一生锱铢必较,以牙还牙。
  既不符合犹太教,也不符合基督教。更不符合费厄泼赖。
  可是,符合海涅!
  德国诗人普拉滕骂海涅为“恶臭的犹太佬”,海涅马上在《旅行心影录》第三部《卢卡浴场》中揭发他是同性恋。
  揭人隐私,在当时和现在都非常不道德。
  但公正。
  海涅迎娶玛蒂德,恶评如潮。最典型评论来自马克思。海涅去世后他写信给恩格斯说,“那头母猪”终于“把可怜的海涅折磨死了”,她完全欺骗了海涅,“海涅的遗体还停柩家中等待下葬,那些皮条客就到门口接走了满脸无辜的玛蒂德。”
  简直难以相信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如此恶毒的话。可我有德语原文为证。
  当然,玛蒂德也确实不招人喜欢。
  她动不动就歇斯底里大发作,在地上打滚,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哭鹦鹉去世跟哭妈妈去世一样情真意切。非常喜欢孩子的海涅自嘲说“既然我知道生孩子不是我的特长”,那么就干脆娶了个“孩子,真正的孩子”。
  他的意思是他捡了个便宜。
  更有甚者,不懂德语的玛蒂德还偷偷问来客海涅是否真的很有名。海涅听见后,居然手舞足蹈大喜曰:“她爱的是我这个人!”面对朋友夸奖海涅,玛蒂德回答说:“不不,他的诗肯定没那么好,因为他自己都对他的诗不满意。”至死,玛蒂德不知海涅乃德国文学万年探花。她的盖棺论定是:“大家都说海涅充满奇思妙想,而且写过美丽的书,可我真的一点都感觉不到。我只好相信大家的话。”
  没一个亲戚朋友喜欢这个从街上捡回的“既无思想又缺教育”的太太。
  可是,海涅喜欢。
  玛蒂德目无任何道德规范,一切以海涅欲望是瞻。奥地利著名剧作家格里帕策登门看望海涅时,他正跟两个灰衫女拥被高卧,其中包括玛蒂德。
  而且,玛蒂德还烧得一手绝妙好菜。
  作为妻子,玛蒂德双管齐下,食色双全。
  男人,会对自己的婚姻要求更多吗?
  相信我,海涅很爱玛蒂德。单为让玛蒂德学文化,海涅就花了一万法郎,相当于今天65万人民币。海涅说:“什么是钱?钱是圆的,而且滚着滚着就不见了。但教育会长存,永垂不朽!”海涅还出资让玛蒂德在私立学校学了两年家政和社交。玛蒂德不仅没学成贵妇,她连德语都没学会。因此海涅很少带玛蒂德参加上流社会聚会。正如歌德对伍碧丝。与伍碧丝不同的是,因为玛蒂德的孩子脾气,海涅一般不在家待客。
  海涅爱情的另一证据是:他比歌德还要嫉忌。他视一切倾慕玛蒂德的人为情敌。有个大学生死盯着玛蒂德胸部看,挨了海涅劈头盖脸一记耳光。舞蹈老师上课抱玛蒂德太紧,直接被海涅扔出窗户。有个小海涅17岁的友人之弟(大玛蒂德一岁),上楼梯时弯腰偷看走在前面玛蒂德的大屁股,结果当场被海涅骂得狗血喷头。
  玛蒂德有只宠物鹦鹉,婚后玛蒂德呵护它超过海涅。才子海涅遂投毒将鹦鹉毒死。玛蒂德伤心欲绝,茶饭不思。海涅这个倒霉的凶手,不得不再花巨款给老婆买鹦鹉。但他故意挑了只很难看的。玛蒂德从此远离鹦鹉。
  还有海涅学者从不说的一件事。我想了很久,觉得有责任告诉读者:
  海涅每周一都要打老婆。为什么必须每周一,迄今是谜。
  玛蒂德婚后迅速发胖,35岁时,中等身材的她体重达90公斤。海涅嫉忌依旧。胖太太玛蒂德有两大爱好:搬家和花钱。海涅在巴黎共搬家16次,偏爱香榭丽舍向北至蒙马特区的山坡,邻居先后有乔治·桑、肖邦、李斯特、柏辽兹、戈蒂埃、缪塞和油画《自由女神引导人民》作者德拉克洛瓦等。
  海涅真诚爱着玛蒂德和巴黎,但他依然是个恋家的孩子,名句“夜里只要想起德国,我就无法入睡,通宵无法合眼,我的热泪滑坠”被称为海涅爱国铁证。海涅当然爱国。但他写下这些诗句时,想念的是一别十二年的母亲。此时,在柏林结识的好友威廉·洪堡已官居普鲁士国王宫廷总管。他多方争取海涅回国,均被国王断然拒绝。洪堡只好写信警告海涅:入境就会坐牢!
  海涅此生未再踏入普鲁士一步。
  1843年,海涅汉堡探母,并与坎贝签订独家出版合同。因为害怕被捕,海涅像席勒回乡一样东躲西藏,一个半月即回巴黎。这时,德国诗人法雷斯勒本等出版政治诗大卖,法诗人的“德国,德国高于一切”还成为德国国歌,至今。
  政治诗祖师爷海涅深受刺激。他以此次回德见闻为素材,重出江湖,出版《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Deutschland。 Ein Wintermaerchen)。海涅长诗一般。他的剧本也不咋个。他是玩儿短跑的,因为急等稿费挥霍。这部长诗,在海涅后期作品中要算一个异数。
  而且是怎样的异数啊!它第一章开门见山:“我要给你们作一首新歌,更好的歌/哦朋友,我要向你们放歌/我们一定要在这人世间/建立我们的天国。/我们要在人世间享福/再也不愿做饿殍/……是的,人人都能吃到甜豌豆/只要豆壳一裂开/至于天国/我们把它/留给天使和麻雀!”
  马克思认定共产主义是人间天国,恩格斯马上大声武气表扬曰:“德国当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个,亨利希·海涅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发表了宣传社会主义的诗歌。”
  163年过去,没有任何一个宗教真正在地上建立了他们信誓旦旦的天国。
  而且,海涅位列德国诗人亚军,也并非靠了恩格斯这句话。
  才子海涅在这部长诗中祭出吹雪无情剑,再度化身问斩暴君的战士。他恶狠狠地向封建公侯们宣布:“我不是羊,我不是狗,我不是大头鱼和枢密顾问我永远是一只狼,我有狼的牙齿和狼的心。”
  等于骂枢密顾问是狗。等于把枢密顾问歌德也骂将了进去!
  他曾说过:“我承认,我划破了些东西,咬坏了些东西,我承认我不是绵羊。不过,你们要相信我,如果那些备受赞扬的乖乖羊有了老虎的利齿和爪子之后,他们也绝不会像现在这样温顺。”
  诚然。没有爪牙的虎狼,也只能作个温顺的乖乖羊。
  海涅逐章批判德国的书报检查、关税同盟、骑士制度和国家分裂,尖锐抨击普鲁士政府、资产阶级、奴颜婢膝的市侩、虚伪的宗教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把德意志36个诸侯国比作“36个粪坑”,认为必须暴力清除,绝“不能用玫瑰油和麝香”。
  这部把德国骂得一无是处的长诗媲美精神原子弹,发表后海涅致信坎贝:“您知道,我从不自吹自擂。不过这次我深信,拙作引起的轰动定会比时下最流行的小册子更大,它一定会获得一部经典作品应有的传世价值。”
  确实不是自吹自擂。《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终成德国文学史政治抒情诗空前绝后之作。
  很多文学史说,这部长诗“受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决定性影响”。
  1844年汉堡探母之后,海涅在巴黎结识了马克思。确实,“海涅最出色的政治抒情诗都是在与马克思交往时期创作的”。马克思主编的《前进》首先连载《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还发表了海涅政治名诗“教义”、“颠倒世界”、“路德维希国王赞”、“中国皇帝”和“新亚历山大”。富于战斗精神的《新诗集》也于1844年出版,海涅还曾为马克思参与主编的《德法年鉴》撰文。
  1844年,海涅在《前进》发表不到三百字的“西里西亚织工之歌”声援织工起义。这是无产阶级劈面掷到脑满肠肥的资产阶级脸上的铁券檄文:“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我们织,我们织!/一重诅咒给那个上帝……他对我们只是愚弄和欺骗……一重诅咒给阔人们的国王……他榨取我们的最后一个钱币/还把我们像狗一样枪毙……一重诅咒给虚假的祖国/这里只繁荣着耻辱和罪恶/这里花朵未开就遭到摧折/腐尸和粪土养着蛆虫生活/我们织,我们织!”
  以此诗论,德国政府定海涅为“卖国贼”,其实还不算不讲道理。
  因此种种,在巴黎,海涅与马克思确实志同道合。否则马克思也不会公然违反绅士风度,在海涅死后跳出来如此恶毒评价玛蒂德。
  但是,海涅并非马克思“终生不渝的密友”。
  首先,海涅在巴黎并非只有一个密友。巴尔扎克、乔治·桑、贝朗瑞、雨果、肖邦、李斯特、大仲马和柏辽兹,个个都是密友。还有拉萨尔,这个在国际共运史上与伯恩斯坦、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并肩、“高唱三和两全、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和民主、自由、人权之类欺骗性口号,推行货真价实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背叛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小丑”和“剥削阶级的走狗和帮凶”。“小丑”、“走狗”和“帮凶”,都是革命后辈封的。当时他们可都是密友。拉萨尔跟马克思,比海涅还密。
  一年后,法国政府迫于普鲁士压力将马克思驱逐出境。海涅也名列被遣返名单,只因他拥有法国居留权才免于遣返。分居法英的海涅和马克思,联系大大减少。从思想上说,此时的海涅和雨果、歌德、席勒等一大批著名作家都被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血雨腥风所吓倒,他们都悄悄地从思想上离开了革命,海涅说:“革命是一场不幸,不过一场走火入魔的革命是更大的不幸。”
  实际上,海涅一直刻骨仇恨专制制度和暴力。1817年,德国瓦特堡大学生游行要求统一德国并焚烧“非德意志书籍”,直接导致1819年8月德意志公侯制订卡尔斯巴德法令,解散所有学生团体,向大学派出督学并限制新闻自由。
  “革命的儿子”海涅当时即谴责这场学生运动,并于1821年在作品“阿曼索”中写道:“这只是开始。在开始焚书的地方,他们最后会焚人。”
  一百多年后,纳粹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大多数烧于焚尸炉。
  焚书和焚人并非希特勒首创。这是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事情。
  人类历史只是证明,焚书者,焚人者,必遗臭万年!
  海涅比歌德席勒高明的地方,是他预见到共产主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