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29-内经知要 >

第14章

429-内经知要-第14章

小说: 429-内经知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 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 
也(醉饱入房,脾肾交伤,阴日竭而阳日亢,故手足热也。按∶厥有寒热,未有不本于酒色,故知慎饮食、远 
房帏者,厥其免夫)。 
《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额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 
热病者,颐先赤(肝应东方;故左颊先赤;心应南方,故额庭先赤;脾应中央,故鼻先赤;肺应西方,故右颊先 
赤;肾应北方,故两颐先赤)。 
《热论篇》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伤寒者,受冬月寒邪也。冬三月者为正伤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不曰至秋变为凉病者,太阳寒水 
之邪,遇长夏之土而胜也)?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巨阳者,太阳也,太阳为六经之长,总摄诸阳), 
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盛不死(寒郁于内,皮肤闭而为热,寒散即愈,故曰 
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者,一日太 
阳与少阴同病,在膀胱则头痛,在肾则口干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同病,在胃则身热 语,在脾则肢满不欲食, 
三日少阳与厥阴同病,在少阳则耳聋,在厥阴则囊满。三日传遍,再三日则死不待言矣)。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太阳为三阳之表,而脉连风府,故伤寒多从太阳始。太阳经 
脉从头项下肩,挟脊抵腰,故其病如此);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 
不得卧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邪传少阳 
者,三阳已尽,将传太阴,故为半表半里,邪在阴则寒,在阳则热,在半表半里,故寒热往来也)。三阳经络 
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三阳为表,属腑,故可汗而愈也。未入于脏者,深明入脏则不可轻汗 
也)。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邪在三阳,失于汗解,则传三阴,自太阴始也),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肾本属水,而热邪耗之,故燥渴也);六日厥 
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传至厥阴而六经遍矣,邪热已极,故为烦满)。三阴三阳, 
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六经传遍而邪不解,脏腑皆受病矣。气血乏竭,营卫不行, 
则五脏之经脉不通,不死安待)。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已者,愈也。未满三日,其邪在表,发汗则病已。 
满三日者,邪已传里,攻下则病已。此言大概也。日数虽多,脉浮而有三阳证者,当汗之。日数虽少,脉沉而有三阴证 
者,当下之,此至要 
之法也)。 
《疟论》∶帝曰∶夫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凡秋疟皆名 ,即其皆生于风,皆字知诸疟之通 
称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 
渴欲冷冻饮料。……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主上行,阴主下行,邪乘之则争矣。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邪入于阴,则阴实阳虚,邪入于阳,则阳实阳虚,故曰更作,曰相移 
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阳明虚则阴虚而阴实,故寒栗也。脉循颐颊,故鼓颔 
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终始》篇曰,病痛者,阴也,阴盛故头 
痛,骨亦痛也),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邪 
在阳分,则内外皆热。故喘渴而冷冻饮料)。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 
也(夏暑汗泄,何病之有?或凄怆水寒,或乘风纳凉,是热大盛,不能发越,邪气以营为舍矣)。此令人汗空 
疏,腠理开(此明风邪易客也),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暑邪 
既伏,秋风收之,又因浴水而疟作矣)。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 
外相薄,是以日作(卫气之行于身也,一日一周。邪气与卫气并居,与卫气同行,故疟亦一日一作,此卫受邪浅 
而易治也)。 
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邪之所居者,深入 
于脏,是内薄于阴分矣。阳气独发者,卫阳之行犹故也,而邪之薄于阴者,迟而难出,故间日而作)。 
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风府,督脉穴也。膂者,脊两旁也。下者,下行至尾 也),卫气一日一夜 
大会于风府,其明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卫气之行也。每日一会于风府。若邪客风府必循膂而下,其气渐深,则日下 
一节,自阳就阴,其会渐迟,故其作渐晏也)。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项骨三节,脊骨二十一 
节,共二十四节。邪自风府日下一节,故二十五日下至尾 ,复自后而前,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伏膂之脉), 
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邪在伏膂,循脊而上,无关节之阻,故九日而出缺 
盆。其气日高,则自阴就阳,其邪日退,故作渐早也)。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时作者,或一日,或间日。不愆其期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此即三日疟也,邪气深重,病在三阴,邪 
气不能与卫并出,故休数日乃发。数字当作三字)。 
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 
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肾主冬令,其应在骨,故 
冬受风寒,邪伏骨髓,至春夏有触而发,自内而达于外者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 
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此冬受寒邪,至春发为温疟,即伤寒也。故《伤寒论》有温疟 
一症,盖本诸此)。 
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 
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 
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肺素有热,气藏于心,即此二语,火来乘金,阴虚阳亢,明是不足之症挟 
外邪而然,故温疟、瘅疟皆非真疟也)。 
《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 
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 
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五脏六腑皆能成咳,然必肺先受邪而传之于 
各经也。邪,寒邪也。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是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轻者浅而在皮毛,重者深而在肠胃。 
故咳,外症也,泄,里症也。寒在表则身痛,寒在里则腹痛,曰先受之者,次必及乎肺而为咳也)。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故喘息有音)。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 
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心脉上挟于咽,故喉中如梗,至于痹则痛矣)。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 
以转,转则两 下满(肝之脉布胁肋,故胁下痛。 ,胁之下也)。脾咳之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 
动,动则咳剧(脾脉上膈挟咽,其支 
者复从胃别上膈,脾处右,故右 下痛,痛引肩背也。脾土喜静,动则违其性,故增剧也)。肾咳之状,咳则 
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脉贯脊,系于腰背。故相引而痛。肾属水,主涎,故为咳涎也)。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胃者,脾之妻也, 
故脾咳必传于胃而为呕唾。长虫处于胃,呕甚则随气而出也)。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胆 
汁者,苦汁也)。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遗矢者,大便不禁也)。心咳不已,则小肠 
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大肠之气由于小肠之化,故小肠咳则气达于大肠,而转失气也)。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膀胱为津液之府,故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 
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久咳,则上中下三焦俱病,一身之气皆逆,故腹满不能食饮也)。此皆聚于胃,关于 
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聚于胃者,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也。关于肺者,肺为皮毛之合也。涕唾者,肺 
与胃司之。面浮肿者,气上逆而急也)。 
《经脉别论》曰∶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夜属于阴。行则劳其身半以下,且夜行多恐,故喘出于肾 
也。肾水伤,则无以禁火之炎,而肺金受贼矣)。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堕而恐者,伤筋损血,故 
喘出于肝,肝木伐土,故害脾也)。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且惊且恐,则气衰而神乱。肺主气,心 
藏神,故二脏受伤也)。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水气通于肾,跌仆伤其骨,故喘出焉)。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 
已,怯者着而为病也(勇者气足神全,故一时所动之气,旋即平复,不足之人随所受而成病矣)。 
《腹中论》曰∶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胀甚则腹皮绷急,中空无物,鼓之如鼓,故名鼓胀) 
……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鸡胃能消金石,其矢之性等于巴豆,通利二便,消积下气。但宜于壮实 
之人,虚者服之,祸不旋踵。即经云一剂便知其效,二剂便已其病。亦状其猛利也。用干羯鸡矢一升,炒微焦, 
入无灰酒三碗,煎至减半,取清汁,五更热饮即腹鸣,辰巳时行二三次,皆黑水也。饮一剂,觉足有皱纹,饮 
二次即愈矣)。 
《灵枢·胀论》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此五脏之胀也。闷乱 
曰,央央者,困苦之貌)。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