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31-本草便读 >

第1章

031-本草便读-第1章

小说: 031-本草便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本草便读
作者:张秉成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吴序
内容:人有恒言曰。用药如用兵。以药之不可轻用也。然苟用得其当。又未尝不应手取效。药 
到病除。是操何术以致哉。则曰非读本草不为功。顾读本草之难也。神农本草经尚已。然其 
中词旨奥衍。义蕴宏深。往往皓首穷年。每苦未能得其要领。后世着本草者杂出。人自为说。 
学人既无所适从。且累牍连篇。虽有聪颖之儒。亦苦记诵之匪易。于此欲求一善本本草。使 
人人得而读之。且读之无不人人称便者。盖戛戛乎其难之。今年冬月。吴君静甫以张君兆嘉 
先生所着本草便读见示。并嘱为弁言。余读之。见其着墨无多。而一药之中。凡性味气质。 
以及经络脏腑。与一切配合炒制之法。靡不备具。言虽简而意自赅。学人读之。既省记诵之 
烦。又悟指归之趣。以此称便。便何如矣。有志业医者。果能守是编为楷模。将见用力少而 
成功多。由是玩而味之。更由是神而明之。夫如是各家之本草可以参。亦如是各家之本草可 
以废。岂惟便于一时已哉。千百世之后。吾知因利乘便。阴受是编之福者当不少也。是为序。 
x光绪十六年岁在庚寅嘉平月赐进士出身同知衔知武进县事愚弟吴炳拜撰x 


恽序
内容:本草一书。名人着述甚多。而求其便于读者不数觏也。东垣药性赋。云林药性歌括。未 
尝不简便易读。而考其所入脏腑。所行经络。与夫一物而枝本异用。一名而种类异宜。 
均未详列。则虽读犹之不读也。李士材医宗必读本草二卷。句联字偶。缕晰条分。习医家无 
不读之称 
便。然而脏腑经络。未经组织。枝本种类。未尽周备。终不足使读者快然。近时善本如陈修 
园之本草经读。黄元御之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几于家置一编矣。而经读意存复古。句读悉 
本经文。仍不便于读也。长沙药解。句斟字酌。便于读矣。而玉楸药解。不无参差之处。读 
之而犹多未便。于以叹本草读本之尽善者。诚不易觏也。岁壬辰张君兆嘉。出所着本草便读 
示余。属为弁言。余读之。见其于性味甚辨晰也。脏腑经络甚周至也。枝本之用。种类之宜 
甚明备也。而字句之不锤自炼。对偶之不琢自工。非数十年积学深思。寻绎乎圣经。研求乎 
物理。而又具救世之苦心。存提携后进之隐念者。未易臻此诣也。余欣喜过望。为世之读本 
草者幸焉。是为序。 
x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愚弟恽思赞顿首拜撰x 


盛序
内容:张君兆嘉着本草便读共两卷。既自序其书。邑侯安仁吴公。同邑恽竹坡大令。皆邃于医 
者。 
亦序之。而从子宇怀。又为张君问序于余。夫干莫之宝。非张华不能审其气。篪钟之操。非 
钟期不能识其曲。余不知医。余乌乎序其书。虽然。固有不能已于言者。余自束发受读。壮 
岁挟策都下。历官皖鄂浙三省。晚憩吴门。尝见通人学士。著作如林。往往裒古今兴衰治乱 
是非得失之要。与夫律历方舆行陈战守之略。中国四裔强弱向背之几。纬以诸子。旁及稗野 
。汇为一编。系之论说。见者欢为经世才。一旦受事丛脞。立见贻笑后世。其于医也亦然。 
盖医之为道。橐龠于农轩。发挥于岐跗。自是厥后。代有其贤。书亦大备。然而学人怵然于 
堂奥之深。津涯之广。则相与掇拾糟粕以欺世。不复寻途索径。由易入难。以几于神化。是 
犹经济家之矜奇好古而不适于用。良可慨也。余夙耳张君名。今岁之初。宇怀年七十。得痛 
痹疾甚剧。乃延张君治之。两月而复。余方以为神。及读是书。而知张君之为医。固循循然 
示人以易者。于 。其易也。其神也。庖丁一日解十二牛不顿芒刃。若张君者。微特善医。 
亦可谓善着书矣。若夫是书之用。则前序已言之。余又奚言。 
x光绪二十有一年。岁次乙未季春之月。武进盛康拜撰。时年八十有二。x 


程序
内容:先生余之姻娅也。少好读书。及长得足疾。渡江求诸名医治疗。不得瘳。而家道中落。 
因锐 
志学医。早夕研究。自以己疾不治。欲思操技以治天下之疾。先生之心亦良苦矣。同治甲子 
。家君宦闽乞归。家君亦素邃于医。日与先生相过从。寻绎经论参酌古今。往往心为之折。 
岁戊子。余以薄宦从事郑州工次。暑雨祈寒。晨昏无间。几成怯证。爰请假归就先生治之。 
竟愈。先生出手钞本草便读两册示余。嘱为订误。余辗转奉读。见其每味编作长短偶言。将 
所属之性味。所入之脏腑。前后互辞。发明精当。考本草一书。向无善本可读。即明季李士 
材着本草征要一卷。习医者皆奉为圭臬。然其间性味脏腑亦列之于前。且语句多不纯。主治 
或不切。学人憾之。斯编简而要。详而明。不特便学人之读。且足补医林之缺。窃欲授梓以 
公同好。因匆促北上。即当领凭赴滇。事遂不果。然未尝一日忘也。丁酉冬。余奉讳里居。 
知此书已为同里盛君我彭刊行鄂渚。足见有目共赏。十年宦海。素愿遂偿。因于读礼之余。 
谨序先生所以着此书之始末。与余所以景仰向慕之意。质诸我彭以广流传云。 
x光绪岁次戊戌春月姻愚侄程福海顿首拜序x 


自序
内容:粤自神农尝草木。着本草经。创始医道。厥后神其技者。太古有岐伯少俞。中世有扁鹊 
秦和 
。汉兴有太仓公张仲景。考方域之异宜。辨药品之真伪。按阴阳五行君臣佐使之理。着书立 
说。以羽翼本经。魏晋以来。校修补注者。魏有李当之。梁有陶宏景。北齐有徐之才。唐有 
苏恭。孙思邈。陈藏器。宋有刘翰。掌禹锡。唐慎微。寇宗 。金元之间。有张刘李朱。皆 
其最着者也。但名作虽多。惜无善本。逮有明李时珍出。采辑药品千九百种。综核群籍。八 
百余家。集诸家之大成。着本草纲目一书。诚为广大精微。尽善尽美。但初学人读之。一如 
望洋观海。即穷经皓首。亦无所折衷。其余之简便者。如备要。如从新。固能由博返约。但 
皆以所属之性味。所入之脏腑。有毒无毒列之于前。记诵之难。无有甚于此者。(成)学医 
二 
十余年。力购本草数十家。朝夕研究。以为业医者。若不先明药之性味。气之浓薄。质之寒 
温。虽博览群书。知方知病。而不知药之性。其不致运用乖方。而草菅人命者几希矣。故遇 
有一物之性味功用。确切不移。能与病相当而取效者。则每味拟一二联或五六联。置之案头 
。数年来积成五百余品。删繁去复。编为排偶俚言。将各物性味所入所治。参差前后。不使 
学人混淆难诵。书成。仿李东垣指掌。陈嘉谟蒙筌之意。颜之曰本草便读。亦非敢以管窥 
蠡测之见。与先哲争衡也。不过欲引进后学。譬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耳。至其中词句 
之不雅。对仗之不工。一则缘(成)之学业未深。短于文墨。一则限于药品之性味主治。恐 
失 
本真。谫陋之由。实有所自。定知当世高明君子。必有起而正之者。故特序其原始如此。 
x光绪丁亥孟夏武进张秉成兆嘉氏自序于存诚堂x 


凡例
内容:一、此书原为初学而设。并非全璧。采集诸家本草。参酌鄙见。共集药品五百八十余种。 
每种编成一二联或三四联。止论其性味主治确切不移者。其他一概不录。 
一、此书原取简便易读。故每药一种。其联句概从简略。尚有意义未尽者。于每味下另 
增小注。读者玩之。 
一、此书有一物内附入数种者。于目录一概标出。以便查阅。 
一、此书所载药品。不过五百八十余种。皆寻常凡用之药。其余不常用之药。以及有名 
未备之物。均未载入。学人欲窥全豹。自有他书具在。 
一、此书于每类之前。附列李时珍纲目数语。以广学人见闻。即仍本草纲目之旧。 
一、此书仿诸家之式。起首先列用药法程数则。一遵前人遗训。略为增损。使学人可先 
明用药之法。再读后篇。自能运用。 
一、此书始丁亥至戊戌。凡十易寒暑。已蒙诸大雅赐序付刊。尚有拙着成方便读两卷。 
分类注疏。当续出问世。 


用药法程
内容:凡用药须明五味。辛者能散能横行。苦者能降能泄。甘者能补能缓中。酸者能收敛。咸 
者能润下。能软坚。能先知各药之性。然后可以合于病情。 
凡用药须审质之轻重。性之有毒无毒。气之寒热温凉平。然后可以知用之多寡。 
凡用药当明其五色五臭。青入肝。黄入脾。赤入心。白入肺。黑入肾。臊入肝。焦入心。 
香 
凡用药须知质之轻者。能浮能升。可以上入心肺。质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肾。 
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 
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然后可定其升降浮沉。以 
类相从之用。 
凡用药当知有相反相畏相恶相使相须之别。惟相反不可合投。其余即无从顾虑。故特将 
相反之药。列于药品之末。然后可知药之宜忌。 
凡用药须知制炒之法。各有所宜。如酒炒则升提。姜炒则温散。用盐可入肾而软坚。用 
醋则 
注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能润枯生血。蜜能甘缓益元。土炒 
藉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浸。并能解毒和中。羊酥猪脂涂烧。使 
其渗骨易脆。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明乎制炒之法。然后可以运用治病。 
凡用药有宜陈久者。有宜新鲜者。陈者取其烈性渐减。火性渐脱。新者取其气味之全。 
功效之速。学人亦宜考求。然后立方可以灵应。 


草部
内容:(李时珍曰。草者。天地之所生也。刚柔相交。阴阳相荡。而成根 枝干。叶萼属阳。 
花实属阴。由是得气之粹者为良。得气之戾者为毒。故同一物也。而各具五色五性五臭五味 
五气之偏。即有相反相畏相恶相使相须之用。炎农尝而辨之。轩岐述而着之。苟不察其精微。 
审 

草部山草类
人参
内容:r人参pq1。bmpr 
性禀甘平。功资脾肺。气纯味浓。补真元而益血生津。助卫充营。安五脏而宁神益智 
。须则横行支络。补而下行。芦堪呕吐虚痰。苦能上达。党参则出于西潞。甘平赖以培中 
。别直乃产自高丽。温热宜分种野。如补虚而清肺。西洋参甘苦性寒。 
欲益气以培脾。东洋参甘温力浓。(人参产辽东吉林高丽等处。其草生山之北。背阳向 
阴。故收藏亦不喜见风日。地为 
真元之气。起于阴中。上及于肺。人参能从阴中补阳。使脾肺元气皆旺。则脏腑气血均受其 
荫庇。自然阳生阴长。为补药中纯浓之品。同干姜附子则补而兼温。同石膏知母则补而兼清 
。古人发表攻里诸方。每每加用。均有深意。至于得陈皮则益气。得当归则益血。何脏之虚 
。则用何脏之药以引之。即可取效。由是观之。可见人参之性。亦如土之性。土无定位。德 
备四隅之象矣。 
○参须性味相同。善行脉络。但补力不及耳。下行者亦如人参之从阴中补阳。自下而上 
也。又根须皆有向下之意。 
○参芦即参之生苗处。性升味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