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黄帝素问直解-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之情者,五运在中,合于五脏,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始能章五中之情也,即合微阴阳五中而论之。其
中之论,必取虚实之要,以定五度之事。五度,即上文之五诊也。必知此,乃足以诊,苟不知此以诊,
是以切阴而不得阳。虽曰诊之,人必消亡,得阳而不得阴,曰守所学,不能自湛。湛,信也。左右上下先后,
不能尽知。故曰治其病,而人不久,丑与善,病与不病,高与下,坐与起,行与止,必尽知之,然后用之
有纪,诊道乃具,虽万世不殆,更必起所有余,知所不足,诊道乃备。
x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x
x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静,x
x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x
x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x
x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x
别,音逼。度,即上文五度、十度也。脉,即上文持诊之道也。度事上下,通天彻地也。脉事因格,有
常有变也。是以度其形弱,脉其气虚,形气皆亏,故死。度其形气有余,脉其脉气不足,外余,内损,亦死。
脉其脉气有余,度其形气不足,内余,外损,故生。是以诊有大方。方,犹法也。其法不外度事脉事,度其
坐起有常,出入有行,可以专心主之神明,更当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司,主也,主八正之邪,以别五中
之部,此度事上下之法也。按其脉之动静,循其尺肤之滑涩寒温,视其脉之大小,而合之病能,此脉事因
格之法也。能度能脉,则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而不失人情矣。故诊之之道,或视息,视息,脉之
也;或视意,视意,度之也,脉之度之,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如是,故能长久而不敝。若不知此道,
则失经绝理,亡言妄期。亡言,无征之言也;妄期,妄与死生之期也。诚如是也,是谓失道。
卷之九
解精微论第八十一篇
属性:纯粹之至曰精;幽渺之极曰微。阐明阴阳水火、神志悲泣,以
及水所从生,涕所从出,神志水火之原。非寻常问答所及,故曰解精微。
x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受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x
x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x
x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闻有 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x
,音 。雷公受传于帝,而帝教以经论,故曰臣受业,传之行,教以经论;其中有从容之形法,阴
阳之刺灸,汤药之所滋。但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之内伤,燥湿寒暑之
外感,以及阴阳妇女之道,请问其所以然者,曾以卑贱富贵,论人之形体,所从群下,卑贱人也,通使临事,
富贵人也,论人形体,以适道术,已于经论之中,谨闻命矣。今请问者,有 愚仆漏之
问, 愚,则心不灵,仆漏,则体不具,与昔日在经之问不同。故曰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x帝曰∶大矣。x
不在经者,欲闻其状,则于寻常形体之外,穷究靡遗,帝故大之。
x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x
哭泣则泪出,泪出则多涕,有哭泣而泪不出者,有泪出而少涕者,与寻常之形气不同,公故问之。
x帝曰∶在经有也。x
哀而泣出,在《灵枢·口问》论,有以明之。
x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x
泪,水类也。涕,液类也。必知水所从生,涕所从生,故复问
之。
x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在也。x
水所从生,涕所从出,非 愚仆漏之比,故无益于治也,虽工
之所欲知,而实道之所在也。道之所在,有如下文所云也。
x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x
x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x
此言精水之气,从心气而外出也。五脏之精,心为之主。故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五脏之精,随心
气而注于目,故目者,其窍也。五脏之精,随心气而荣于色,故华色者,其荣也。德,犹得
也。是以人心有得也,则气和于目。目者其窍,此其验矣。亡,犹失也。人心有失,则忧知于色,华色
者其荣,此其验矣。五脏之精,随心外出,是以心有悲哀,则泣下,泣下,则水所由生,以明
泪水从目泣而生,目泣从心悲而出也。
x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x
x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x
此言肾精为水之主,肾精持之,而水不出也。宗,犹聚也。水之聚者,渐积而成,故曰水宗者,积
水也。水积于下,其性阴柔,故曰积水者,至阴也。肾精为水之本,故曰至阴者,肾之精也。流
行之水,则外出,宗精之水,则不出,故曰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而不出也。持之者,乃辅之
裹之,故水藏而不行也。
x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有曰∶心悲名曰x
x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x
承上文心动水行,肾持水藏之意,而言水火相感,神志俱悲,而后泪出也。故曰夫水之精为志。志,
肾所主也。火之精为神;神,心所主也。若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而为泪也。
故谚有曰∶心悲名曰志悲。由此观之,则心志相通,而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x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x
x出也。x
上文心志相通,心悲名曰志悲,此言心不传志,而志独悲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即上
文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之谓也。然有心气不传于志,而志独悲者,志悲于
内,故泣出也,以明目之生水,则泣出于外,肾志独悲,则泣出于内。由是,可以知水所从生矣。
x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x
x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x
此言心悲水流而涕从之,以明涕所从出也。凡人泣必有涕,而涕所从来,不同于泣,故曰泣而涕者
脑也;脑为精髓之海,故脑者阴也,脑为髓海,髓居骨内,故髓者骨之充也。泣涕者脑也,故脑
渗而为涕。髓者骨之充,而志者,又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必从之者,其行类也。
x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x
x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x
横,去声。此言志悲泣出而涕从之,类相感也。泣出必有涕,故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
俱死,生则俱生,是知涕与泣,同气并行矣。上文云,而志独悲,故泣出也,由此言之,其志
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相从者,亦所属之类也。
x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x
公闻水所从生,涕所从出,神志悲泣之理,至精至微,实道之所在,非工之所知,故曰大矣。其始有哭
泣而泪不出,出而少涕之问,帝曰在经有也,至此复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
哭泣而泪涕不从之,何也?
x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x
x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x
此言哭而悲,则泪出,哭而不悲,则泪不出也。目润曰泣;水下曰泪。夫人但目泣而泪不出者,由于哭
之不悲也。但声哀哭而并不泣者,由于神之不慈也。慈者,心慈;悲者,志悲。故神不慈,则志不悲。心神
持于上,肾志持于下。阴阳相持,则泣安能独来?由是而知哭泣与泪不出者,由于哭之不悲也。
x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x
此言出而少涕者,由于志不冲阴也。上文云,脑者阴也。故曰夫志悲者,其内惋惋,惋惋,哀戚也;
故惋惋,则志上冲于阴。冲阴,冲脑也。故冲阴,则肾志去目。去,犹出也。志出于目,则心
藏之神,亦不守精。精,心精也。神不守精,则精神去目,而涕泣出也。由是而知志悲,则上冲于阴而
为涕;不悲,则不冲阴而少涕矣。
x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x
《灵枢·口问》论云,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故曰,且子独不诵念夫经言乎?厥
则目无所见,厥,犹极也。帝先云,在经有也。故于此引经言以明之。
x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x
x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 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x
承上文而言,夫人厥,则阳气独并于上,阴气独并于下;所谓阳并于上,乃惟阳无阴,则火独光也。所
谓阴并于下,乃惟阴无阳,则足寒,足寒不已,则腹胀也。以明阴阳不和,而为厥也。若夫厥则目无所见者,
阳并于上,而火独光,则三焦君相之火,皆上炎矣。阴并于下而足寒胀,则少阴肾脏之精,太阴脾脏之湿,
皆逆于下,惟太阳膀胱之水,因阳气之并而上行,是太阳一水,不能胜三焦君相之五火,故目 盲。盲,目
无见也。今曰 盲,是以冲风则泣下而不止,所以然者,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泣下不
止,必至液竭,而目无所见也。此言冲风泣下,泣从外生,而非志
悲之泣也。
x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x
x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x
中,去声。此复申明冲风泣下之义,言冲风泣下,犹之火疾风生而为雨也。夫风之中目也,目为阴精,
兼有阳气,精守于内,阳充于外,是阳气内守于精,一水不胜五火,是火气燔目,目燔故见
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比夫火疾风生,乃能雨,即此火气燔目见风泣下之类也。
愚观上论七篇,词古义深,难于诠解,然久久玩索,得其精微,则奥旨自显。曩岁偶于友人斋头,见
新刊《素问》一部,纸板甚精洁,名人为之序,其中篇什倒置,删削全文,末卷七篇,置之不录,谓词义不
经,似属后人添赘,而非黄帝之文。噫,如是之人,妄论圣经,贻误后昆,良足悲已。不意今岁之秋,亦于
友人斋头,见新刊《素问》一部,卷帙无多,似非全文,愚草草视之,但见汇集诸注,述其唾余间增己意,
评论诸家,愚俱忘却,惟论张隐 集注云,大半出于同人之笔。愚观此言,不无叹惜。隐 注释,有《灵
枢》、《素问》、《伤寒》,《金匮》诸书,皆以经解经,不杜撰,不剿袭,可谓着述超群,非常人思虑所
能及。今为此言,盖因注解精深,不能探讨,第见开卷有诸同学之姓氏,注中有某人某人之语句,遂乘此隙,
而云大半出于同人之笔也;愚鉴于此,是以同